分享

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史

 胡子自然杂记 2024-05-11 发布于湖北

读书胡记141丨《惠通桥之战》

胡子不瘦/图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惠通桥是这条公路的关键点。

《惠通桥之战》本书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客现地叙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攻守较量,作者运用大量的双方历史资料,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史上一段命运转折之战。

“战争叙事似乎都离不开一座桥。”这是作者通过众多战争历史发现的规律,这本书页不例外,“对一座桥的争夺,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缅北滇西的抗战就是一场“围绕一条路(滇缅公路)而展开的战争”,而惠通桥作为这条路上的枢纽,也就成了战事胜败的关键点。

这本书简单清晰地叙事线索:为抗战先是修一条路,路上最重要的是这座惠通桥,远征军跨过这座桥去缅甸打仗,第一次打败了,原路返回,及时爆破惠通桥成为阻击敌人的屏障。两年后的反攻,修复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之战》内页

当时在抢修滇缅公路时,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怠慢。“据说,因龙陵县开工比较迟缓,时任龙陵县县长王锡光收到省政府送来的一个匣子,内附鸡毛信一封,手铐一副。”命令,在期限内完成不了的,就戴着手铐到昆明听候处分。

为了保证修路任务完成,县长王锡光除了亲自监工,也是用尽了手段,对其中一个区长说,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全县也就完成不了,我也不戴着手铐去昆明了,我只好拉着你,两人去跳怒江算了!还差点掏出手枪毙另外一个顽劣的区长,王锡光也因此急火攻心导致左眼失明。

当时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纳尔逊·詹森取到滇缅公路回国,“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是两座悬索桥,都没有机械施工,全凭人力在短期内修成。他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表示十分钦佩。”

萧乾在开通不久的滇缅公路采访写了《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为了修筑这条路牺牲了不少人,有干活太疲倦昏晕掉下江的,有被炮崩成碎末的。萧乾曾写道,“如果有人要为滇缅公路筑一座万人冢,不必迟疑,也应该建在惠通桥畔。”

《惠通桥之战》内页

在惠通桥被炸毁前夕,桥头的故事是最惊心动魄的。作者通过在惠通桥即将爆破的那一刻,最后通过惠通桥的三个亲历者留下的口述,还有中国军方和日本军方的记述,多维度,多层级的还原了当时令人窒息的时刻。

亲历者之一盛兆回忆,“我到了离惠通桥一二百米处,松山顶上响起了敌人的大炮声。一声呼啸,炮弹落到东山的公路上。我爬上一辆汽车过了惠通桥……江西岸,一些难民被追迫跳进怒江逃命,他们明知道在急流之中,翻滚的江水会立即把他们吞噬,但是这样要比被敌人杀戮和凌辱强百倍。我绕过一个山嘴,忽然听到一声巨响,惠通桥被我方自行炸毁了。”

当时已达到惠通桥西岸日本中队长金谷龟松记述道,“惠通桥两头的岸上,挤满了无法动弹的中国军队和老百姓的汽车,一眼望不到尽头。在怒江的谷底放眼望去,长长的滇缅公路上那无法动弹的汽车,在日军炮击之下跌入了深不可测的谷底。”

惠通桥之战并不是胜利之战,但是为保全力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两年后的胜利埋下了种子。本书也以客观的态度讲述日军和中国远征军真实的战场状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场的残酷,正视历史,给人警醒。

书   名:《惠通桥之战》 

作   者:余戈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

出版年:2024-05

页   数:35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