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交换论

 花间挹香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社会交换论

social    exchange ...

●●●

    发展历程

    社会交换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观点

    社会交换论是以针对功能主义而来;分析、理解人际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进行交换。

    这些商品和服务既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情感之类的无形之物。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将其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换。

    特征

    第一,它直接借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行动中;

    第二,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

    第三,它把社会交换行为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

·ideological background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

    交换既是源于欲望,也富有理性。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社会领域。

人类学的交换思想:

    社会学家广泛借鉴了人类学关于初民社会的交换模式的研究成果。

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斯金纳鸽子实验(利用鸽子所做的实验研究结论,提出关于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等一系列行为规律)有关行为的理论原则在交换论者那里被略作修改,但其主要的理论命题却原封不动地被融进现代交换理论的某些形式中。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作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social   exchange ...

●●●

··· ···

    · 霍曼斯 ·    

图片

    乔治·霍曼斯,行为主义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著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返回到人》等。

主要内容

    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极大,后来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交换论;

    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的,这种假定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基础经济学;

    霍曼斯坚持主张,个人层析的命题对于解释社会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对功能论的批判

    霍曼斯的学术抱负是建立一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更加统一的社会科学。

    在他看来,现有的功能论存在以下两大不足,难以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

    在霍曼斯看来,功能主义的理论虽然对客观现实进行了描述,但却不能对结构的发展做出充分的解释。例:功能理论对规范的研究,功能论者从来不问人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他们只是说人们已将规范“内化”

    构造关于人的行为而不是社会均衡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开端。

  第二,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霍曼斯认为,功能主义的研究集中于或大或小的系统和它们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目的功能。个人被简单地理解为占据一种地位(位置)、履行以这种地位(位置)为指导的角色。

    这种对于结构的强调来自涂尔学派的传统。这种传统试图证明社会学是独立于心理学的。因此,功能主义代表了一种纯粹的社会学,一种和社会心理学相对立的社会学,但是它忽视了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

    霍曼斯所要做的,就是使人回到社会学分析中去,使理论的钟摆从纯粹社会学一端移向重新评价社会系统中个人的作用的一端。

基本概念

    在构建新的理论的过程中,霍曼斯强调了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他认为,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同时,霍曼斯还认为,人是理性的,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为此,霍曼斯借用了大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阐述他的理论命题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如下:

①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②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③情感: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④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

⑤报酬:又称奖励,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⑥成本:一是实际成本,指在进行活动时所承受的痛苦;二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

⑦投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社会资源。

⑧利润: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⑨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出的费用和得到的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主观期待。

    霍曼斯认为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报酬对于行动者的意义,霍曼斯引入了“数量”和“价值”这两个重要的分析变量。

    数量: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

    价值: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经济学边际原理:一般说来,某一报酬出现得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某一报酬出现次数越少,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为了说

明这一重要的社会交换原则,霍曼斯又在基本概念中加入了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概念

    剥夺: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所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以上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结合,组成了一系列命题。

基本命题

    霍曼斯运用上述基本概念,构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并试图以此推演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的一般命题系统由下列六大命题组成:

(一)成功命题

    “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活动。”

    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二)刺激命题

    “如果过去一种特殊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相同,人就越可能产生这种行为,或是一些相似的行为。”

    涉及以往的行动经验与现在的行为情景之间的联系。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时,人就会重复以往的行动。它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三)价值命题

    涉及的是行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强调一个人在若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行动结果价值最大的行动。

    有价值的事物绝不必然限于物质的价值,也包括诸如利他主义的伦理价值等。

(四)剥夺—满足命题

    这个命题是对前几个命题的某种限定。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增加,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缩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也就是说,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

(五)攻击赞同命题

    该命题注意到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的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六)理性命题

    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

 在霍曼斯看来,上述六个命题是一组“命题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

    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

    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

    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

    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

    理性命题则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在解释人类行动时,所有这些命题都必须加以考虑。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在持续的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但是霍曼斯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人掌握着这些资源。

    在人们的地位排列中,霍曼斯认为应依据分配公平性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比例做出判断。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公平性原则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在报酬分配方面出现不公正或脱节的现象。

公平性标准: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

 第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在同类行动中,一个人总是以过去成功地从事这一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投资和利润的比例为尺度来衡量眼前或将来的行动,并根据个人投资的增加相应地提高标准。

 第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中,通常还要把自己的所得与自己认为相类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和自己比较疏远的不太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评价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把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理性提到重要的分析地位,这对于克服结构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这一不足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认为任何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基础,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因而,他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交换行为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的。他提出的人类交换行为的六个命题在本质上都是心理学命题。

    可以说,霍曼斯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还原主义者,他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返回到人类的心理中而获得解释。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方式等同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基石是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很少能认识到人不同于动物的性质,将人的行为反应方式完全看成是一种动物式的“刺激反应”方式。

    但是,动物的行为完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人的行为是通过意识来调节和控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决定的。

3、把人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

    霍曼斯将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引入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并将这种行为称作精于计算的理性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很多行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一些非理性的偏好和习惯决定的。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霍曼斯把世界看作一个趋于平等交换的系统,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和维持该原则的必要性。他没有认识到,不公平交换也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式,不公平交换恰恰是社会分化、权力产生的原因。正因如此,他对权力和公平性的研究也很不充分。

George Casper Homans ...

●●●

··· ···

    ·布劳 ·    

图片

    彼得·布劳,美国社会学家,组织社会学和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著有《社会生活中的权力交换》、《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等。

   布劳的交换理论反应了一种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努力。

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

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于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

批评霍曼斯:

    布劳认为霍曼斯忽略了社会结构所有的突生性质。所以它只适用于直接的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即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希望以自己的新理论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逾越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与宏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之间的鸿沟。

结构交换理论

区别于霍曼斯对社会交换的定义:

    霍曼斯把一切人类行为都看作是交换;而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人类行为成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

    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社会交换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

吸引:

    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间的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

    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会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都会受到能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而要使对方承认自己,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力争给对方留下印象,表明如果与自己交往,对方也能从中得到报酬。假如他成功了,对方接受了他,交往就随之发生。

    一旦双方都从这种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相互的利益就会加强相互的吸引,当不断的吸引使双方建立了能使他们的社会交往稳定化的共同纽带时,某个群体就形成了。

竞争:

    在群体构成的场合中,交往不是唯一的。许多个体的交往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印象,创造印象的策略在个体之有很大差别。价值观和才能在这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分化:

    随着竞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地位分化,一些人处在吸引他人、被他人尊敬的地位,另一些人处在被人吸引、向别人表示尊敬的地位。这时,交换关系和普通关系不再同一,那些处在被人尊敬的地位上的人继续为权力或领导地位竞争,而那些表示尊敬的人失去了竞争机会,不得不以尊敬来换取别人提供的报酬。

    分化的原因:互惠是交换固有的特性。当一个人能向对方提供某种必需的、其他地方又无法得到的报酬,同时还不依赖于对方的回报时,他就可能获得权力,因为对方在仅靠表示敬意已不再能诱使对方提供报酬时,不得不向对方表示服从,最终导致一个权力分层的体系。

    布劳把爱默森考察“权力—依赖”关系的框架作为分析群体内部权力不平衡的基础。他指出,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社会独立性,可以用如下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他能够提供给别人一种迫切需要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促使别人反过来再向他提供服务;

    第二,他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假定存在其他的供应者),即建立另一种伙伴关系;

    第三,他能强迫别人给他服务;

    第四,他可以学会不用这种服务或寻求其他替代物。

假如那些愿意得到服务的人不能具备上述人和条件,他就丧失了选择权,就使得提供者处于一种有权力的地位,最终导致一个权力分层的形成。

整合:

    通过交换获得的权力虽然能够强迫他人服从命令,但这样的权力是不稳固的。由于权力的使用往往招致反对,有时甚至招致强烈的反抗,因此,在一个社会中,要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服人,必须使权力转化为权威。

    权威的特征:要求服从的强制力不是来自上级,而是来自下级群体自身的规范。

    当权者能否使权力转化为权威,取决于他能不能按公平性和互惠规范与下级实现交换。如果他能够使下级获得的报酬大于他们的期望,下级就会把这种隶属看作是有利的,对当权者就会表示合法性赞同。

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宏观结构是由若千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对比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

同: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第一,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受追求报酬的欲望支配;

    第二,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大致经历了“吸引一竞争一分化一整合”这样一个过程;

    群体在向可能的交往者表现出吸引力方面进行竞争;通过竞争,平衡的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将会出现,如果群体间的交换是平衡的,就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是不平衡的,就会出现地位和权力的分化。

    当某一群体取得权力地位并与其他群体建立依从关系而且能有效地控制从属群体时,一个更大的系统也就形成了。

    第三,人际交换中的公平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群体间的交换。

异: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也存在差别

    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而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更多是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

共同价值

    布劳认为,共同价值提供了这一机制,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共同价值在宏观结构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布劳提出了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

    第一,个别性的价值可以充当社会联系和凝聚的媒介,它帮助创造一个共同体以代替个人的感情吸引。同时,这种个别性的价值也会导致在一个大集体中小群体的形成;

    第二,有关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产生分层系统。在这里,地位成为一种使间接的交易成为可能的报酬;

    第三,合法的价值充当运用权威的媒介,并充当大规模地追逐集体目标的组织的媒介。权力必须加以合法化,必须被群体成员承认是合法的。它必须被认为是为获得群体目标所不可缺少的;

    第四,人们所持的反对意见是重组和变迁的媒介。因为这些意见鼓励了对于反对运动的支持,并使这种运动的领导合法化。

布劳相信,由共同价值调节的复杂的社会生活模式正在得到制度化。

评价

    批评:

  在布劳的理论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其他主流理论的影子。

    但尽管布劳在综合的过程中,对一些理论进行了修正,但是他仍然无法克服一些理论固有的弱点。

    如布劳虽然认为不能把一切现象都放到心理学立场上去解释,但他从未否认过霍曼斯的基本命题。实际上,心理学的分析仍是他理论隐含的起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支配着人与人之交往的基本社会过程,其根源在于原始的心理过程

    又如,布劳在对宏观结构进行分析时,十分强调共同价值的地位。他与帕森斯一样,预设性地把共同价值看作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而不去深入探究这些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共同价值被看作超越各种群体利益之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布劳虽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的存在,但他不可能发现产生它们的真正原因和消除它们的有效途径。

  贡献:

    布劳的理论尽管有一些缺点,但在社会学理论中仍是半经典性的。

    由于他把权力和压迫看作社会的现象,突破了传统的静态功能理论的局限。    

    布劳力图使人们注意到社会结构建立和维持的动态方面。

    因此,布劳的分析不仅仅是微观的,也不仅仅是宏观的,他既关心微观的社会,也关心宏观的社会。他力图证明怎样才能把某些基本的原则既应用于微观也应用于宏观。

Peter Michael Blau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