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人加上东西,才是生活

 静扯淡 2024-05-11 发布于黑龙江

最近看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者的名字也很“日常”,叫王小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科技哲学的副教授。他在这本书中对于物品,以及人与物品关系的反刍和思考,颇有见地,耐人寻味。

人是善假于物的生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物相伴相生、相互塑造的过程。物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很多物品的制造和使用,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甚至让人的意识和思想状态乃至社会形态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犁锄、纸张、蒸汽机……尤其是现在的电脑和手机,这些物品的诞生都是革命性的,让“旧人”嬗变成“新人”,从“旧时代”步入“新时代”。可以这么说,人加上东西,才是生活。

王小伟的这本书,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对于那些看似寻常的日用之物,进行陌生化、形而上的思考,格物致知,让我们真正了解这些物件之于我们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与物相处。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在其为本书的“推荐序”中的话说:“唤醒回忆和引发共情还是次要的。小伟的野心——虽然他没有直说——是通过刻画具有时代意义的物与人的关系来重建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虽然它已经消失在时间的灰烬里,但它的确真实地存在过,那是他留恋和向往的'真实生活’,这种生活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身体性的、关系性的、沉浸其中的’。”王小伟自己也说:“这不会是一本怀旧的书,不是要写一本“老物件传”,而是透过澄清物品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尝试揭示我们曾经是如何生活的。整本书的逻辑是一出《灰姑娘》。灰姑娘在魔法失效以后,隐遁逃走,王子想要发现灰姑娘的真实面目,就要拿着这只鞋去试。人生也差不多,生活的最初面目,也要透过各种物件去苦寻。”

人生在世,我们的心总要有所依附、有所寄托、有所攀援,在那些外事外物上,找寻和印证自己生活的意义。那些我们拥有过、失去过、向往着的一件件物品,就是我们人生之河上摸着的一块块石头,标记着我们的路途,也让我们的内心感到踏实,有着奔头。

有些人尤其是老人,不喜欢扔东西,很多时候,这不仅是节省、铿吝的缘故,而是因为那些东西凝结了他们的情感和记忆,也蕴含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盘算”。王小伟在书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观点:“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个人在生命意义上都是一位老人,我们真正持有的只有'过去’,每当你注意到自己的'当下’,它其实已经成了过去。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过去时的物种,却要用最大的野心去盘算未来。”

王小伟在书中讲了艺术家宋冬很多年前在北京798做过的一个名叫《物尽其用》的展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宋冬在硕大的展厅里,摆放着母亲毕生搜罗的各种物件,从这些物件中,可以窥见其母亲平凡琐碎、却又乐此不疲的一生,也可以看到母子两代对于物品的不同态度,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这个展览从北京到世界各地,吸引了无数人来看,“据说有人默默地看着满眼的物件,突然就痛哭流涕。”我想,他们也是从这些物件上,看到了自己和亲人的一生。

出乎意料,王小伟对于现在很多人倡导的“断舍离”,也不是十分赞同。他说:“想真正摆脱物品的困扰,断舍离是不大做得到的。断舍离一旦走火入魔,就罹患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地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任何一个中年人都知道,断舍离是无法维系家庭生活的。”他进而指出:“一旦开始真正重视物的介入,反而不会随意让大量的物涌入人生,就像重视爱情的人,伴侣数量通常也十分有限一样……”

是啊,这才应是我们对于物的真正态度:不过度看重,也不过分看轻,而是郑重其事,与物“交往”。让物成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需要和热爱“请进来”,也因为与我们生活的关联不再紧密,或者遇到更需要更热爱的人,而“送出去”。

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同事大哥。他会随着各种兴趣和缘分,收集他当时所喜爱的一些东西,有包括版画在内的珍贵书画,也有因偶然邂逅而心生喜欢的一种比较小众的砚台,还有这些年来,因为重修和风吹雨打,从一座老建筑房顶上掉落的或完整或残破的小狮子……他会投入全部的热情去收集和研究,但一旦遇到有缘之人或喜爱之人,便会转手相送,无论多珍贵的东西,都绝不吝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似乎对他来说,这种分享的快乐,胜过收藏的快乐。

他的这些做法和态度,颇有些东晋名士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雪夜访戴”之遗风。收藏物品的时候,“乘兴而行”,分享物品的时候,“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是因为那过程的快乐已经胜过了结果。我的这位朋友之于收藏,有些像“掬水月在手”的孩子,虽然那水都从指缝之间滑落,但他已经享受到了那一掬清泉、满捧明月在掌间摇曳闪烁的美好与快乐;又似“弄花香满衣”,虽然那些物品都被他一一散尽,但在收藏过程中的全情投入和认真研究,已经让那些物品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物如落花,香却随身。

最后想说一个有趣但其实很严肃的现象,就是我们骂人的时候或者觉得一个人不好,就会说他“不是东西”,但如果说一个人“真是个东西”,也并不是什么好词。其实我是觉得,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但对于人,却绝不可物化和工具化。正如康德所说:“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最近的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之所以翻车,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觉知,才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反正吧,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记住一点就好了:那些拿人当东西的人,都不是个东西。

王彦涵 供图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日常生活颂歌‖那些在街路上邂逅的故事,究竟在说些什么?

什么?斩了试官不要紧?

《琅琊榜》中的宫女小新:她就是个工具人啊

酱香拿铁,消费幻觉

星巴克“猫爪杯”  咋就挠得你原形毕露?

我们终究是活在时间中的生物,喜欢在时间中,抓住爱,和一切温暖柔软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