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昊 | 凤冲油坨子《亮报》发表

 作家邹佩zoupei 2024-05-11 发布于陕西


凤冲油坨子

文/尹昊

我的家乡在湖南凤冲,凤冲二字取“凤振翅冲天”之意。家乡人的日子如同家乡的油坨子一般,外表灿烂如金,内里分外香甜。

但若是离开老家,在外地,再怎么费尽心思寻觅,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油坨子的味道。这食物只能是家乡人亲手做出来、大家聚在一块儿吃,才能品出它的十分魅力。

一村几十家,户户不同味。每到重大节日,油坨子总会在孩子们的期待声中登场。奶奶做油坨子时,先准备一个大菜盆,盆子里倒一大包糯米粉,打入十几枚鸡蛋,搅拌均匀,直到糯米粉和蛋液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再倒入几瓶香浓的纯牛奶,继续搅拌,牛奶浸润了粉团,粉团变得白亮且有光泽,奶香味从粉团里透出来,十分诱人;接下来是奶奶的“独门秘籍”,她在炒勺里放上大把晶莹的白糖,然后把勺子放在火上烤,直到白糖变成黏稠的散发着浓烈焦糖香气的糖浆,均匀地倒在粉团上,接着大力揉搓翻捣,让面团和糖浆充分混合;奶奶又掰开几块奶油法饼,碾成粉末状,撒在粉团上,再来回揉捏,让法饼碎嵌进粉团里。油锅烧热后,奶奶五指合拢,揪下一小块粉坨在锅的边沿处放手,让粉坨滑进滚烫的油里。不一会儿,伴随着滚油中滋滋作响的声音,粉坨逐渐变成金黄色,慢慢地溢出奶的醇香、糖的甜香。再耐心等待一会儿,等油坨子探出油面,浮在油的表层,就可以用锅铲捞出来了。奶奶把炸好的油坨子放进另一个菜盆里,我们孩子闻着味,眼睛发亮,等油坨子稍稍冷却,便争抢着吃。

奶奶做的油坨子,外皮金黄焦酥,散发淡淡的焦糖香气,内里软糯香甜,咬一口,奶味和甜味四溢,在舌尖上纠缠成欲罢不能的味道。

我家邻居张大婶做的油肉坨子也很好吃。张大婶做油肉坨子时,先在糯米粉上铺一层白糖,再盖一层新鲜的猪肉末,然后打鸡蛋、倒牛奶,考虑到家里老人也要吃,她还会撒上一点酵母粉,最后用筷子使劲搅拌,用手来回地抓、揉、压,接着下锅油炸,出锅上桌。

张大婶炸的油肉坨子有着可以媲美蒸蛋糕的松软口感,可以轻松地撕成两半。与糖味相比,油肉坨子的奶味格外突出。相比于我家的油坨子,油肉坨子虽然香甜不及,但多了肉的香味,味道更加丰富,吃起来也更容易饱腹。

每逢节日,我家的餐桌上都有一盆堆得高出盆口的油坨子,里面有不少是梅奶奶的心意。梅奶奶做油坨子偏爱用红糖,红糖油坨子的外壳是迷人的深红色,有着不一般的气质。红糖的甜味十分强势,盖住了奶香味,能在口腔里大出风头。一口咬下去,唇齿间满是红糖的香甜,我每次都忍不住连吃好几个。

家家户户都做油坨子的时候,我常和伙伴相约拿着各自家里的碗盆,像是化缘的小和尚,挨家挨户地去“化缘”。等我们转一圈回来,胃里早已被刚出锅的、不同味道的油坨子填满了,但是看见满满当当的盆里的油坨子,大家还是比赛似的,不肯罢休地往嘴里塞油坨子,个个鼓着腮帮子。

如今,我在外地工作,经常会下意识地在外卖平台上、餐馆里寻找油坨子,但都徒劳无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同在西安的老乡自己做了油坨子,邀请我去吃。他的步骤一步不差,我却吃不下许多,因为味道实在不尽我意。我看着眼前的油坨子的熟悉的模样,不禁感到惆怅。是一群人争抢着吃的热闹劲儿为油坨子增添了一道风味?还是节日的喜庆氛围使人平添了对食物的欲望?又或许我惦念的只是家乡?

还是回家去吧,在凤冲饱吃一顿妈妈做的油坨子,再会一会和凤冲油坨子一样可爱的家乡亲友。


点击上方,遇见邹佩
#学员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