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温情的母爱小诗,发于肺腑、感人至深,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4-05-11 发布于江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古往今来,谈到人世间的爱,排名第一的自然是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提及母爱的颂歌,当属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小诗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初学唐诗之时,就念在嘴边的诗句。这诗句浅俗易懂,却语浅情浓。这诗句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出外的游子们无论何时何地,心底都有一缕牵扯挥之不去。

全诗只有30个字,既无华丽之词藻,也无多余的煽情,更无巧琢雕饰。诗人只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慈母灯下缝制衣裳的场景,诠释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真切的语言,朴质的情感往往最打动人心。这首五言诗一经吟出,便极大地触动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情感神经。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我们惊叹孟郊那朴质流畅的用语,细腻深情的笔触,更钦佩他敏锐的洞察力。他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情,母亲对自己的爱融进了诗里。让我们在轻声的吟咏中,重温昔日美好的时光,于浓郁醇美的诗味中真切感受着永恒的母爱。

在这纷繁的人世间,无论是远行的游子还是归途的旅人,他们对母亲都有一种深沉而共同的情感。孟郊精准而深刻地捕捉并表达出这种情感的精髓。

他的诗句,如同温柔的春风,抚慰着每一颗游子的心。他描绘了一个寻常的画面,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临行前,夜深了。昏黄的油灯下,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她的发已变白,眼已昏花,但是仍旧坚持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制衣裳。母亲担心儿子迢迢征途,一路艰辛,更惶恐此次一别,离家千里,不知下次见面又是何时。

母子相别,睽隔千山万水,相聚无期。她能做的只有将针脚缝得密密的,这样衣裳就会结实些。衣裳保暖耐穿,儿子在外就不至于身单衣薄,受到寒冷的侵扰。
孟郊将视角对准“慈母缝衣”,是因为每一个细密的针脚,都代表着母亲的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手中线”和“身上衣”凝结着多么深厚的骨肉亲情啊!“密密缝”和“迟迟归”饱含着母亲多么深笃的舐犊之情啊!

临别之际,母亲没有双眼含泪,也没有太多絮语,静静地在灯下缝衣,就是在传递无尽的不舍和担忧。“此时无声胜有声”,深夜空寂,母亲默默地在心底许下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广博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他在结尾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由衷的感喟。寸草何其渺小,又微乎其微!春晖何其厚重,又浓郁无限!谁说游子草芥一般的感恩之心,能报答得了春日的阳光般温暖仁慈的母爱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爱的呵护下一路成长的,正如小草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才能茁壮成长。但小草即使有心,又如何能报答三春的光辉?母爱宽厚博大,我们仅凭一点微小的心意,又怎能回报得尽呢?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是中唐时期一位不得志的苦寒诗人。他出身比较清贫,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其父大约在他十岁左右就离开了人世。母亲独自抚养兄弟三人长大。

当一个家庭丧失了顶梁柱,需要一个女子去挑起重担时,女子的柔弱就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命运的巨轮下,孟郊的母亲,一位曾以柔弱之姿站在生活边缘的女子,开始将泪水和哀叹,化为抵抗风暴的力量,让爱与坚强洒满孩子们的心田。

身为长兄的孟郊,亲历了母亲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目睹过母亲太多的苦难和心酸。所以,他只能愈加努力勤奋,日日刻苦攻读,精进学问。

古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孟郊的家庭境况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严峻考验。早年间他就外出漫游,广结好友。

为了养家奉母,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读书人的理想,唐贞元七年(791),41岁的孟郊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乡贡考试,中贡士。次年赴长安应试进士不中。贞元九年(793)再应试,又不中。

孟郊为了维持生计,谋求出路,曾在京城奔走干谒,卑辞厚颜,也曾挨饿受冻,乞食于人。内外交困的日子里,他咀嚼尽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我们无法细数科场蹭蹬、穷愁潦倒的孟郊,为了考取功名,常年在外奔走,曾和母亲聚散离别过多少次。

可以确信的是,科举不顺的岁月里,每一次离家,母亲总会为孟郊缝制衣衫。饥寒交迫,失意孤独之时,陪伴自己的也始终是母亲缝的游子衣。
直到贞元十二年(796)第三次赴考,46岁的孟郊始中进士。欣喜若狂之于,他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中进士后的孟郊踌躇满志,准备施展才华,为民造福。不曾想,在苦等4年之后,50岁的孟郊再应吏部铨选,才被授予溧阳(今江苏常州)县尉一职。

官位不高,俸禄微薄,孟郊心里确有几分失落。好在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得以实现期盼多年的愿望——将母亲接到溧阳,奉养尽孝,让她安享晚年。
《游子吟》就是孟郊得到溧阳县尉时的作品。据《全唐诗》,诗题下有一自注:“迎母溧上作。”据此可知,该诗写的并非我们起初理解的离别之际,而是孟郊上任伊始,接母亲来溧阳之时。

孟郊一生饱尝世情冷暖,遍历起伏沧桑。几十年来,他与老母相依为命,共度风雨。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一直铭刻于怀。此前,他虽有奉养老母之心,终因秉性耿直,不同流俗,又因境遇波折,屡屡受挫,迟迟未能如愿。

如今,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漂泊和奋斗,成功做了一方县尉后,他终于有能力将母亲接来,日日陪伴,以尽孝道了。

抚今追昔,孟郊心潮澎湃,情怀激荡。对于一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自然是母子别离的痛苦,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相见的温馨。

每次离别时,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恍若如昨。过往生活的主流似乎都围绕着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

当昔日的情境袭上心头,漂泊半生的游子禁不住泪湿眼眶,情郁于中,不能自已。现在的他年有俸给,居有定所,心中是多么兴奋与激动呀!

没有谁,比一个宦途多年的游子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这些年,母亲的爱,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他跋涉的道路,温暖他疲惫的心灵。

孟郊正因有这些亲身经历,愈发觉得亲情之可贵,他的游子情怀非常人可及。于是写出《游子吟》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中的画面就是孟郊回忆往事的吟咏与写照,是他感念母恩,事母以孝的倾诉与告白。孟郊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角落,道出了人类情感中最细腻的部分,因此为世人所铭记。因为没有人可以忘怀,那灯下的温暖,没有人可以忽视,母亲那苍老的容颜。

母亲浓浓的爱,浇灌着我们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求学离家到浪迹天涯。母爱的光辉照耀和佑护着我们,让我们得以冲破生命中那些痛苦或惨淡,把日子过得惬适安然。

母亲的苦心操持与牵肠挂肚伴随我们的一生,任是倾尽一切,我们都难以报答。此生,除了母亲,谁都找不到另一个人会把自己当作稀世珍宝般献出所有。

这首诗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共同记忆,让我们一想起母爱,一想起母亲,就立刻吟出这首诗。

孟郊用平淡的字句,让慈母深夜挑灯缝衣的画面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他笔下的母爱如同星月般熠熠生辉,穿越时空,让世人读懂并牢记。

至此,《游子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在人世漂流,家是我们在停靠站中的心灵港湾,母爱是我们在风雨中前行的力量源泉。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不论我们追求何种目标,都不应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都不应忽视家庭的温暖与守候。

我们应该以孟郊的深情嘱咐为鉴,以母亲的爱为指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回应母亲的期待,珍惜与她相聚的每一刻。
作者简介:溪月,喜爱诗词,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