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与渭南

 夏浩华 2024-05-11 发布于安徽

来源:【渭南日报】

李康美

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公元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数千字的文章,其中提到“渭南”也就是这么一句话,所以我半是惊诧半是疑惑,此处的“渭南”,是不是我们现在身居的这块土地?现代的人们都热衷和古代的名人或者是历史上的先贤攀关系,哪怕是捕风捉影,也都乐此不疲。如果刘禹锡真的在渭南有过公干,那么也应该是渭南的一缕荣光吧。由此我开始多方考证,有许多可靠的资料表明,刘禹锡确实在渭南留下了仕途的磨砺,人生的足迹。虽然短暂,但对刘禹锡来说,也是一段难忘的过往,生命的阶梯。

刘禹锡曾有文章自述道:“家本荥上,籍贯洛阳。”荥上和洛阳都在河南省境内,所以,刘禹锡不管是出生地和祖籍地都不会和渭南发生联系。刘禹锡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官僚,也没有在渭南从政的历史。青少年时期,刘禹锡是随父亲在浙江省嘉兴度过的。由于父亲在官府供职,他们家也过着殷实的生活。自小的日子衣食无忧,刘禹锡就一门心思投入学习。何况他那小脑瓜天生聪慧,尤其喜欢经典和诗赋,这就结交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几个文朋诗友。随着年龄的增长,19岁那年,刘禹锡决定离开家庭,出外闯荡,打开视野,见识见识广阔的世界。唐朝时期,最繁华的都城就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刘禹锡的身影就经常游历于长安和洛阳。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北漂”,年轻时的刘禹锡也是那时候的“京漂”一族了。当然,刘禹锡绝不会浑浑噩噩,也不会把青春年华消耗在茫然的期待中。他一边独自生活,一边投入考举的学习,两年之后,即是刘禹锡21岁时,他就取得进士及第的功名。另外,他还考中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古代的学位头衔说起来很拗口,解释起来也非常麻烦,总之是刘禹锡属于顶尖的人才,从而可见确实是功底扎实、天赋极高,不但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春风得意,牛气冲天了。

刘禹锡的过人才华,当然会遇到提携的慧眼。刘禹锡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太子校书,正式进入仕途后不久,他就被淮南节度使杜佑提携到府中出任掌书记。所谓的掌书记,我想也就是主要和文字文书打交道。有道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杜佑自己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由他编撰的《通典》二百卷,开创了中国史学史的先河。杜佑的孙子杜牧,后来也成为唐代大诗人。

现在还是把话题回到“刘禹锡与渭南”这个主题上来,此时的杜牧还没有出生,出生于772年的刘禹锡,眼看着已经迈入三十而立的门槛,九品小官掌书记,肯定不是刘禹锡的政治抱负。跟随杜佑远离京城,刘禹锡也感到了孤独和寂寞。早就是在朝廷备案的“进士及第”,刘禹锡终于盼来了一纸调令,渭南主簿的席位空缺,而且据说当时的渭南主簿必须由具有进士身份的人担任。这样,刘禹锡就成为渭南主簿,在渭南留下了匆匆的足迹。

当时的渭南仅仅是如今渭南市的临渭区,因为距离唐朝京城长安比较近,所以一直称为京畿之地。史书上把京城附近的县,都统称畿县。畿县和别的县相比,在品位上都会高配一等,这时候畿县的直接上级单位,名为京兆府,京兆府的最高首脑名为京兆尹,如果把京兆府比作朝廷直辖市,京兆尹就是朝廷直辖市的市长。此年正好30岁的刘禹锡由掌书记变成了县主簿,说起来也就是换了个岗位,实际上仍然没有提拔,没有重用,虽然心有不甘,但是这时候他父亲已经过世,他母亲觉得渭南距离老家洛阳比较近,也喜欢渭南的风土人情和气候,刘禹锡也就尽职尽责地当着渭南县主簿了。县主簿只是知县的佐官之一,主要负责户籍、缉捕、文职工作,可是由于刘禹锡的名声显赫,也受到时任京兆尹韦夏卿的喜欢和高看一眼。韦夏卿和杜佑年纪相当,而且都是京都长安人,杜佑是史学家,韦夏卿也堪称书藏家,又都是级别相当的在任官员,尽管我没有看到两个人相识相知的史料,但试想也应该交往深厚,惺惺相惜。朋友身边的人成为自己的部下,刘禹锡就会同样受到韦夏卿的格外关照。

刘禹锡连中三科,声名远扬,现在成为韦夏卿的属下,韦夏卿不但喜出望外,而且很快书信来往,互相走动了。韦夏卿是京兆尹,刘禹锡是渭南县主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上不可能有过多的交织,可是由于韦夏卿挚爱刘禹锡的文采,就让刘禹锡代他给皇帝多次写过表书。其中有一份表书很有意思。当年冬天,韦夏卿和下人猎获了几头野猪,根据医书上的记载,野猪肉胜过家猪肉,属于滋补之物,韦夏卿就向皇上进献了一头,再次让刘禹锡代写表状。刘禹锡以韦夏卿的口吻写道:“野猪一口。右伏以收获之余,田猎有获,异于刍豢,著在方书。既堪充庖,辄敢状献。前件野猪,谨随状进。谨奏。”

短短几十个字的表状,韦夏卿也要刘禹锡代劳,韦夏卿平时在长安,刘禹锡在渭南,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如果韦夏卿需要刘禹锡写表书,该是如何联系呢?所以我想,刘禹锡平日多于空闲,没事就待在长安韦夏卿身边,这样就可能随时遵从韦夏卿的旨意代为效劳。因为我看到的表书还有好几封,有的是向皇帝汇报救灾,有的是向皇帝道贺天降瑞雪,有的是向皇帝进献衣物,如果每次都是派人把刘禹锡接到长安去,一是实在不值得,二是也会耽误了事情的时效。刘禹锡的一生,充满了清高和傲慢,在文坛也有“诗豪”之称,那份流传于世的《陋室铭》,就是刘禹锡个性的真实写照。可是在这时候,刘禹锡对韦夏卿几乎是逆来顺受,甚至好像是经常混迹于京城,渭南主簿的职责似乎成了他的兼职。这是题外话,不再赘述。公元803年,杜佑又调入长安京城出任宰相,深受杜佑器重的刘禹锡也很快进入朝廷出任监察御史,从此和渭南就再没有多少交织了。

如果说刘禹锡还会对渭南有所怀恋和念旧,那就是在扬州和白居易相逢,这已经是二十三年之后的事情。白居易的父母曾经在渭南居住过许多年,后来也埋葬在渭南的土地上。刘禹锡刘主簿尽管在渭南时间很短,但是毕竟是仕途之路上重要的一个节点。何况两个人同年出生,在仕途中也是命运多舛,这就会互相仰慕,同病相怜。公元826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白居易也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复命。两个人在返回洛阳的旅途中,竟然在扬州相逢,“诗魔”和“诗豪”相见恨晚,在把酒言欢中,白居易当即作诗相赠,因为刘禹锡在刘氏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八,白居易就以《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题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至此,刘禹锡多次遭到贬谪,已经在多个地方辗转了二十三年之久,白居易得知他的遭遇,很为他痛惜伤感。白居易的安慰,也激起刘禹锡的万端感慨,他也当即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题酬谢:“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知音难得相遇,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一时欢欣,忘记忧愁,笑对未来。此后,刘禹锡和白居易交往日深,晚年都定居洛阳,无疑,他们还会不时地叙说渭南的过往和变迁。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