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上平十三元”的“左右逢源”说起

 芙蓉书阁 2024-05-11 发布于广东

从“上平十三元”的“左右逢源”说起

芙蓉书阁 | 邓旺林

      “上平十三元”是平水韵(1)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韵部。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其可以“左右逢源”。

 在平水韵系统中,真文(汉字带下划线表示韵部名称,即韵目。下同)相通,寒删先相通;但真文寒删先不相通。而韵既与真文相通,又与寒删先相通。这就是韵的“左右逢源”。

 王力教授在谈平水韵中平声韵的邻韵关系时,将“真文”、“寒删先”和放在一起,说“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他还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

近,近,近,近,又与近;较远;至于删先真文则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注2)

 从王力教授的这一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力教授也认为“真文”与“寒删先”并不相通。但为什么他又要将它们放到同一类(或说同一组)呢?很可能就是因为韵的“左右逢源”。

 王力教授将“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的和可以互为邻韵的拉到一起,实有不妥。尽管他做了补充性的说明,但还是容易让人们误以为“真文”与“寒删先”可以通押。后来吴丈蜀研究员注3)在对平声韵分类时,就将“真文”与“寒删先”分开。这是他比王力教授做得好的地方。只是他也有矫枉过正之处。这就是将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真文”同组,一部分与“寒删先”同组。(注4)王力教授的“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于是就成了“真文元(一部分)”和“寒删先元(一部分)”这样的两组。王步高教教授(注5)也认同吴先生的做法。他只是将吴先生所说的“部分”改为“半”而已(注6)(当然,这个“半”并不等同于数学上的二分之一或百分之五十)。吴先生没有说明的这两个“部分”有何不同,王步高教授也没有说明的这两个“半”的区别。

  吴先生和王步高教授对“真文元寒删先”六韵的分类很可能是受了清代戈载《词林正韵》(注7)的影响。《词林正韵》“以《集韵》(注8)为本,而字之次、字之音俱从焉。”“列平上去为十四部,入声五部,共十九部”(见戈载《词林正韵发凡》(注9))”在分部方面,“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通用”属该书第六部,“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一、二通用”则在该书第七部。

 对照平水韵和《集韵》各自的分部可知,《集韵》中的“十七、十八、十九”就是平水韵的“上平十一”,《集韵》中的“二十、二十一”就是平水韵的“上平十二”,《集韵》中的“二十五、二十六”就是平水韵的“上平十四”,《集韵》中的“二十七、二十八”就是平水韵的“上平十五”,《集韵》中的“一、二”就是平水韵的“下平一”;而平水韵的“上平十三”则是《集韵》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痕”的“三家合一”。为了阐述的方便,下面我们将《集韵》的三韵依次称之为AB1B2.,而平水韵的“十三”则仍称

那么,属于《集韵》第六部、第七部的平声通用,按平水韵来说,就分别是“真文元B(含B1B2。下同)通用”、“寒删先元A通用”。由此可见,吴先生、王步高教授所说的“真文元(一部分)”中的“(一部分)”(或说“(半)”)指的就是B1B2,而“寒删先元(一部分)”中的“(一部分)”(或说“(半)”)则是指A

由此可见,在戈载、吴先生和王步高教授等人看来,AB是互不相通的,A只与“寒删先”通用,而B只与“真文”通用。这就否定了韵的“左右逢源”特性。

 通过查阅搜韵网“诗词库”中北宋苏轼(注10)、苏辙注11)兄弟和“苏门四学士”(注12)韵的近体诗,我们发现戈载他们对于韵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苏轼等人就有不少AB通押的近体诗(晁补之的未见)。

我们将苏轼等人的这些近体诗分类列举如下(先绝句,后律诗;而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基本上按诗歌数量由少至多排列)。另外,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均只记诗中第二句至末句所用之韵(即不管首句入韵与否)。

限于篇幅,我们不录全诗,只记诗的体裁、标题、诗中首句及偶数句的句末字(依其在诗中的先后顺序记录于[ ]中)以及各韵字所属韵部名称(依次记录于方头括号【】中。△表示首句句脚用仄声字)。

一、【AB】(A代表AB代表BBB1B2。下同

1、苏轼

(1)七绝《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其四 [园暄根]AAB2

(2)七绝《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其一 [昏园髡]B1AB1

(3)七绝《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其三 [言轩吞]AAB2

(4)七绝《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其三 [温言门]B1AB1

2、苏辙

(1)七绝《过豫章》[子蕃痕]AB2

(2)七绝《去年冬辙以起居郎入侍迩英讲,不逾时迁中书舍人。虽忝冒愈深,而瞻望清光与日俱远。追记当时所见,作四绝句呈同省诸公》其三 [言轩吞]AAB2

3、黄庭坚

(1)七绝《子瞻去岁春夏侍立迩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四首》其三 [言轩吞]AAB2

(2)七绝《再次韵四首》其三 [言轩吞]AAB2

4、张耒\七绝《次韵子由舍人先生追读迩英绝句四首》其三 [辰轩吞]【真AB2

二、【BA】

1、苏轼

(1)七绝《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十五·无言亭》[诘门言]B1A

(2)七绝《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三 [村根园]B1B2A

(3)七绝《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村魂原]B1B1A

(4)七绝《戏作贾梁道诗,并引》[子孙元]B1A

2、苏辙

(1)七绝《雪中会孙洙舍人,饮王氏西堂,戏成三绝》其二 [源樽喧]AB1A

(2)七绝《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其三 [壁门轩]B1A

(3)七绝《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其二 [人门言]【真B1A

(4)七绝《再和十首》其三 [云门轩]【文B1A

3、黄庭坚\五绝《次韵吉老十小诗》其二 [落痕轩]B2A

4、张耒\七绝《奉先寺》[门村园]B1B1A

三、【BAAB】

苏轼\五律《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三 [岸根言园门]B2AAB1

四、【AABA】

1、苏轼

(1)五律《和蒋发运》[偈言轩樽垣]AAB1A

(2)七律《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 [门喧轩昏言]B1AAB1A

2、苏辙\五律《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其一 [竞烦言存原]AAB1A

五、【BBBA】

1、苏轼\七律《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村门论尊言]B1B1B1B1A

2、秦观\七律《送蒋颖叔帅熙河二首》其一 [门尊樽魂元]B1B1B1B1A(“其二”次韵“其一”)

六、【ABBA】

1、苏轼

(1)七律《孤山二咏,并引·其二·竹阁》[然轩孙村言]【先AB1B1A

(2)七律《次韵詹适宣德小饮巽亭》[仙园樽昏轩]【先AB1B1A

2、苏辙\五律《次韵孔武仲到官后见寄》[里言门昏辕]AB1B1A

3、黄庭坚\七律《寄舒申之户曹》[小言门昏翻]AB1B1A

此诗次联“妆罢黄昏帘隔面,曲终清夜月当轩”一作“一曲明妃愁夜月,数声啄木响春山”,后注“借一韵”。如是则为 [喧樽山言园]AB1删元AA

七、【BBAB】

1、黄庭坚\七律《徐孺子祠堂》[宅论樽蕃痕]B1B1AB2

2、秦观\五律《次韵安州晚行寄传师》[北昏村繁论]B1B1AB1

3、张耒

(1)五律《冬日杂书六首》其二[疾昏温园樽]B1B1AB1

(2)七律《雪晴野望》[云村门猿樽]【文B1B1AB1

八、【AAAB】

1、苏轼\七律《次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一 [间原喧翻吞]【删AAAB2

2、苏辙

(1)七律《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许州留别顿主簿》[门园喧援存]B1AAAB1

(2)七律《李邦直见邀,终日对卧南城亭上二首其一 [间原喧翻吞]【删AAAB2

(3)七律《再次前韵四首其一 [间原喧翻吞]【删AAAB2

九、【BAAA】

1、苏轼\五律《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一 [穴门源繁园]B1AAA

2、苏辙

(1)七律《鲁元翰中大挽词二首》其二 [园昆言藩湲]AB1AAA

(2)七律《九日藏菜》[膳根言烦萱]B2AAA

3、黄庭坚

(1)五律《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其四 [了尊言园元]B1AAA

(2)七律《粹老家隔帘听琵琶》[喧樽轩言园]AB1AAA

十、【AABB】

1、苏轼

(1)五律《新年五首》其五 [熟繁园门孙]AAB1B1

(2)七律《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园繁番存樽]AAAB1B1

2、苏辙\五律《欧阳伯和仲纯挽词二首》其一 [病言原坤孙]AAB1B1

3、张耒

(1)五律《寒食日同妇子辈东园小宴》[乐园繁尊论]AAB1B1

(2)七律《三月一日马令送花》[痕繁园尊魂]B2AAB1B1

十一、【ABAB】

1、苏轼

(1)五律《新年五首》其一 [日元村翻昏]AB1AB1

(2)七律《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暾喧根轩恩]B1AB2AB2

2、苏辙

(1)七律《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其二 [源原门园屯]AAB1AB1

(2)七律《次韵刘贡父省中独直》[暾喧根轩恩]B1AB2AB2

(3)七律《故成都尹陆介夫挽词[年辕论言恩]【先AB1AB2

十二、【ABBB】

1、苏辙

(1)五律《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其二 [困言孙尊恩]AB1B1B2

(2)五律《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词二首》其一 [史蘩恩孙存]AB2B1B1

(3)七律《寄题陈宪郎中竹轩》[轩言孙樽根]AAB1B1B2

(4)七律《池州萧丞相楼二首》其一[屯翻尊村樽]B1AB1B1B1

2、张耒\五律《冬日杂兴六首》其一 [扫轩根村论]AB2B1B1

十三、【BABA】

1、苏轼

(1)五律《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二 [浅村繁门园]B1AB1A

(2)七律《次韵钱越州》[群门轓存言]【文B1AB1A

(3)七律《次韵钱越州见寄》[群门轓存言]【文B1AB1A

(4)七律《次韵答钱穆父,穆父以仆得汝阴,用杭越酬唱韵作诗见寄》[群门轓存言]【文B1AB1A

2、苏辙\七律《临川陈宪大夫挽词二首》其二 [门魂翻存轩]B1B1AB1A

3、黄庭坚\七律《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暄樽言门翻]AB1AB1A

十四、【BABB】

1、苏轼\五律《荆州十首》其二 [国存原村论]B1AB1B1

2、苏辙

(1)五律《吴冲卿夫人秦国挽词二首》其一 [尽存言门论]B1AB1B1

(2)七律《题都昌清隐禅院》[痕门源村昆]B2B1AB1B1

(3)七律《溯潮二首》其二 [门浑源存奔]B1B1AB1B1

(4)七律《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过杨无敌庙》[门痕言尊魂]B1B2AB1B1

(5)七律《上元》[喧门轩樽坤]AB1AB1B1

(6)七律《曹郎子文赴山阳令[闲论反恩存]【删B1AB2B1

十五、【BBAA】

1、苏轼

(1)五律《牡丹和韵》[好温魂翻园]B1B1AA

(2)七律《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门昏魂园言]B1B1B1AA

(3)七律《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 [村孙门翻元]B1B1B1AA(“其二”次韵“其一”)

(4)七律《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村孙门翻元]B1B1B1AA(“其二”次韵“其一”)

(5)七律《次韵答顿起二首》其一 [绅门奔蕃言]【真B1B1AA

2、苏辙\七律《次韵顿起考试徐沂举人见寄二首其一 [绅门奔藩言]【真B1B1AA

十六、【其他】

1、张耒

(1)五律《村晚》[丽分村喧门]B1AB1

(2)七律《耒尝病痹,亲友以酒为戒。作小诗戏答》[饮言欢樽轩]AB1A

 以上所录AB通押的十六类近体诗合计81首(含次韵前首者),其中苏轼32首,苏辙29首,黄庭坚8首,秦观3首,张耒9首。

 我们选录的都是典型的通韵近体诗(相对于仅首句借韵者而言),而苏轼等人又都是官修《集韵》刊发后北宋诗坛的名家、大家。从他们的诗中可见,AB通用早在北宋就已是一个常态。这足以说明后来“编平水韵的人”将AB1B1归并于一并非“不合理”(王步高教授语)。

既然AB可以相通,AB1B2可以“三家合一”,真文二韵就不可能只与B相通,而是也可以与A通押;寒删先三韵也不是只能与A相通,而是也可以与B相通。以上所录诗中已有这方面的例子(如张耒五律《村晚》等)现再略举数例如下:

1、张耒\七绝《西窗杂咏三首》其二 [孙闻原]B1A

2、[南宋] 陆游(注13

(1)七律《闲咏五首》其四 [论村昏尊餐]B1B1B1B1寒】

(2)七律《舟中作》[昏门存餐猿]B1B1B1A

3、[南宋] 杨万里(注14)

(1)七绝《新晴西园散步四首》其一 [门园分]【B1A文】

(2)七绝《道傍小桃》[残痕看]【寒B2寒】

(3)五律《明发生米市西林寺进退格》[起残门村温]B1B1B1

此诗有人说属于“葫芦格”:“起'寒'韵一韵,余皆'十三元',此'葫芦格'也。”详见本人《 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一文(注15)

(4)七律《过主岭》[村门峦看难]B1B1寒寒寒】

(5)七绝《闷歌行十二首》其八 [烟山村]【先删B1

(6)五律《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店轩团根班]AB2删】

此首也属名实不符的“进退格”诗。详见本人《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

(7)五律《霜塞。辘轳体二首》其一[冻寒痕难翻]【△寒B2A

辘轳体实即“进退格”。详见本人《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

因考虑到近体诗首句借韵可不限于邻韵(见本人《近体诗首句借韵可不限于邻韵初探》一文(注16)),故没有列举仅首句借韵者。不然的话例证会更多。限于篇幅就不去举例了。

 顺便说一下,王力教授看到了韵既与真文相通,又与删先相通。其唯一看走眼的就是关于的关系。他说“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这是王力教授关于近体诗通韵的一个误判。其实,相通的近体诗甚多。前面所举张耒、陆游、杨万里的诗中都有寒元相通的典型例证(不是仅首句借韵者)。下面再举若干寒元相通的明证(诗中韵均为A。属B的见前):

1、苏辙\七绝《补种牡丹二绝》其二 [安烦看]【寒寒】

2、张耒

(1)五律《散步西园》[促园寒竿餐]寒寒寒】

(2)七绝《春日偶题四首》其三肩繁寒【先寒】

(3)七律《戏赠张嘉甫》[干言閒寒鞍]【寒删寒寒】

(4)七绝《春日偶题四首》其三 [肩繁寒]【先寒】

(5)七律《神宗皇帝挽词三首》其三 [蛮刊辕乾寒]【删寒寒寒】

(6)五律《柯谷》[晚閒寒宽言]删寒寒

(7)七律《冬日书事》[乾翻寒言翰]【寒元寒元寒】

3、陆游

(1)七绝《春晚二首》其一 [残繁寒]【寒寒】

(2)七律《羁怀》[欢繁安官团]【寒寒寒寒】

(3)五律《新寒》[寒宽团滩繁] 【寒寒寒寒

4、[南宋]范成大(注17)

(1)五绝《代儿童作立春贴门诗三首》其一 [胜幡寒]寒】

(2)七绝《初泛潇湘》[滩翻竿]【寒寒】

5、杨万里

(1)五律《和庆长怀麻阳叔二诗》其一 [送繁冠寒安]寒寒寒】

(2)五律《栀子花》[短看寒端矾]寒寒寒

(3)七律《跋姜春坊梅山诗集二首》其二[鸾园坛肝看]【寒寒寒寒】

(4)七绝《餐霜醒酒》[残烦端]【寒寒】

(5)七律《安乐庙头》[山翻烦餐看]【删元元寒寒】

综上所述,平水韵“上平十三元”确有左右同源之功,既能与真文二韵相通,也能与寒删先三韵相通。因此,可将“真文元寒删先六韵”分为“真文元”和“寒删先元”两组。如果担心读者质疑,不妨加上类似“韵既与真文相通,也与寒删先相通”这样的说明。

【附注】

1.近水韵:指采用106个韵部的诗韵系统。据说金朝平水人王文郁编有一部《平水新刊韵略》(此书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所作的序),106韵。南宋理宗朝(1225—1264)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亦编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壬子:1252年),107韵(后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中改为106韵)。因刘渊、王文郁都是山西平水人,就把这种只有106部韵的韵书都叫平水韵。此两部韵书均早已不存。今人所称平水韵多依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佩文韵府》(106个韵部)。

2.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近体诗》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王力(1900年8月—1986年5月),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王力《汉语诗律学》:1958年1月由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第1版”),1962年12月改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称为“新一版”(删去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1979年11月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增订本(恢复第一版的第五章,并增加多条“附注”),称为“新2版”。

3.吴丈蜀(1919—2006):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任副会长;曾任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

4.详见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六章《诗韵》第一节《古韵》

5.王步高(1947—2017):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6.详见王步高教授视频公开课《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东南大学教育科技中心2013年4月摄制)

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25/20/1146003_657243844.shtml

7.《词林正韵》:戈载编纂,共三卷。第一卷是词韵分部目录,第二卷为《词林正韵发凡》,第三卷为各部词韵。

戈载1786-1856):字顺卿,号宝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诸生。官国子监典籍。书画家、著名词学家、词人。著有《翠薇花馆诗》《翠薇花馆词》《词林正韵》,编有《词律订》《词律补》《续绝妙好词》《宋七家词选》等。

8.《集韵》: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知制诰丁度等“奉勅”撰修的韵书。它是在《广韵》等韵书的基础上修定的韵书。一说成书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考证,成书于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见关于《集韵》的《提要》)。《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与《广韵》的稍有不同。         

《广韵》又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宋真宗年间(998—1022)由陈彭年、邱雍编撰。分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

9.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29/17/1146003_1105722472.shtml

10.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六年(1061)再高中制科。历官杭州、湖州等地。曾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等职;也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并屡遭贬谪。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父苏洵、弟苏辙和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11.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苏轼弟。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六年(1061)再中制科。曾任陈州教授、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因屡遭贬谪。“唐宋八大家”之一(见前)

12.苏门四学士:又称“苏门四君子”。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四位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都曾受到苏轼的赏识和荐拔,并在文学上各有成就:黄庭坚以诗歌和书法著称,秦观以词作特别是婉约派风格闻名,晁补之和张耒也各有诗才。

13.陆游(1125—1209) ,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少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为桧黜落。至桧死后,始历任福州宁德主簿、敕令所删定官、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等。孝宗即位(1163)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诗作计万首。与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

14.杨万里(1127—1206):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进太子侍读。工诗,自成诚斋体。

15.邓旺林《 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24/11/1146003_1086036738.shtml)

16.邓旺林《近体诗首句借韵可不限于邻韵初探》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03/11/1146003_1122217672.shtml

17.范成大(1126—1193),宋苏州吴县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坛“中兴四大家”之一(参见注15)。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1163—1189)初知处州,修复通济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1178),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奉祠(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只领官俸而无职事)

2024.05.11

【附记】

“汉程网 >国学”上有列入“钦定四库全书”的《集韵》的电子版,其卷二 之“平声2”中记:“元第二十二【愚袁切。与魂痕通】,魂第二十三【胡昆切】,痕第二十四【胡恩切】”(注1)。其中“与魂痕通”四字疑为后人所加。

王步高教授说过:他在北京工作时经常用到《集韵》,“那本书有个好处,它后面附了一个四角号码捡字表。因为平常韵书捡字是很费劲的。现在它有个四角号码捡字就方便多了。我平常在清华工作的时候,我经常用那本书。”(注2)看来王步高教授所用的《集韵》应该是在1926年之后出版的(因为四角号码查字方法诞生于民国初期(注3),《四角号码检字法》单行本出版于民国15年即1926年(注4)

看来王步高教授所用的《集韵》在“元第二十二【愚袁切】”那里并无“与魂痕通”四字,否则他在其视频公开课《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中就不会多次批评平水韵对《广韵》等的元韵、魂韵和痕韵所作的“归并”了:

“编平水韵的人讨了个巧,他把《广韵》里那些通用的韵部归并起来,但是无论刘渊,还是王文郁或者是其他什么人,他们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反而把一些不该并的的并了。”

“像十三元、十灰等等一些韵部的归并就不合理。”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的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

再说,如果《集韵》中真有“二十二'与魂痕通’”一说,戈载应该也不会将“二十三”和“二十四痕”置于第六部,而将“二十二”归于第七部;并说什么“本为三韵,可以入可以入”这样的话了。

【附注】

1.见https://guoxue./html/book/CQKOAZTB/CQAZILPWILKO.shtml

2.见王步高教授视频公开课《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

3.详见百度百科《四角号码查字法》。网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8%A7%92%E5%8F%B7%E7%A0%81%E6%9F%A5%E5%AD%97%E6%B3%95/144844?fr=ge_ala

3.详见百度百科《高梦旦》。网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B%98%E6%A2%A6%E6%97%A6/1710866?fromModule=lemma_inlink

2024.05.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