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经营分析案例,痛醒了90%的企业

 乔诺咨询 2024-05-09 发布于上海

几乎所有企业都知道经营分析极为重要,但实际操作时,其中的挑战和困难一言难尽。
盘点乔诺过去三年接触到的企业,大部分都开始试运转“一报一会”经营分析体系,但是都陷入“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瓶颈。
当企业业绩持续增长时,经营分析做不好倒也没人发难;一旦业绩出现停滞或下滑,经营分析便会成为众矢之的。“经营分析没有用!”,这是老板们最多的抱怨。
以某材料企业为例,一季度同比下滑5%,企业上下都焦急地寻找突破口。老板期望经营分析能揭示机会并指明弥补差距的路径,CFO苦恼于如何满足老板的期待。经营分析再怎么努力,下个月的预测偏差都在10%以上,更别提机会在哪里了。为了解题,经营分析会议的时间被不断延长,从半天开到一天,再到三天,甚至更长。

逐渐地,经营分析会成了通报会、批斗会、争吵会……但业绩就是起不来,老板也失去了参加的兴趣。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许多企业都正在经历类似的困境。然而,正是在业绩下滑的关头,我们才能真正看清企业经营分析的真实水平,也才能深刻体会到经营分析的重要作用。
经营分析从来不需要“锦上添花”,而是扎扎实实的“雪中送炭”。

01

管中窥豹,一个案例揭露企业经营之痛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案例。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个案例——一家名为A公司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如何通过经营分析的“雪中送炭”效应,成功化解困境,实现业务的稳步增长。
A公司在2022年营收达到30亿,并设定了2023年38亿、收入增长率25%的目标。过去20年,其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特别是工控行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A公司计划将业务拓展至消费电子等新兴领域。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

1、23年一季度整体完成率不足90%,同比负增长-10%;

2、老业务:基本盘在下滑,业绩达成率不足90%;

3、新业务:增长极度乏力,业绩达成率不到80%。
血淋淋的差距背后,A公司面临着不同层面的巨大挑战:
 挑战一:公司面对业绩缺口,失去明确的业务方向 
业绩缺口如同一道巨大的鸿沟,让公司高层倍感焦虑和迷茫,纷纷表示:“按现在的情况,我们真的不知道今年能完成多少目标。”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公司失去了明确的业务方向,更是大大影响了团队的士气。
是应该继续沿着现有的道路前进?还是应该寻找新的增长点?迷茫不决,让公司错失新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常被动。
 挑战二:老业务业绩下滑,习惯性“归因于外” 
在A公司的老业务领域,当业绩遭遇明显下滑时,团队成员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我们的客户反映现在有很多库存,今年的市场需求确实没有那么多。”同时,注意到竞争对手的业绩同样出现下滑,于是便产生了“大家都在下滑,我们也不是例外”的错觉。
这种简单的归因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事实上,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内部管理和运营问题。
 挑战三:新业务拓展受阻,缺乏破局之策 
A公司努力拓展的消费电子业务业绩不佳,复盘时,团队仅仅将问题归咎于人,抱怨道:
“整个市场的终端出货量都在下滑,消费者的需求确实在减少,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且,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些大客户的供应链,但量产还需要1-2年的时间,业绩的快速增长几乎不可能。”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A公司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低迷后,通过经营分析化危为机,在接下来的二、三、四季度实现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创下了订货历史新高。即便在行业整体负增长的背景下,A公司依然实现了25%的增长率,100%完成了既定目标,远超市场预期。
A公司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经营分析如何发挥作用?

02

破局经营困境,他们做对了什么?

 改变一:重新调整经营重点,统一经营理念 
在审视年度增长问题时,关键在于审视年初的业务计划(BP)。所有问题的根源往往都隐藏在BP的节奏和结构之中。
当我们打开A公司2023年BP,发现订单目标是显著的爬坡节奏:从一季度20%到四季度30%+,这一节奏先易后难,是否符合A公司业务的实际呢?需要打个问号。
对比公司过去三年(2020-2022年)以及行业内标杆公司的季度订货数据,我们发现:行业订货模式相对平稳,均在25%左右,并无明显的淡旺季。
然而,在公司当前先易后难的BP节奏,一季度业绩也完成不到90%,这意味着后续二、三、四季度需要超额完成目标才能确保全年目标的达成。但目前二季度的订单预测并不乐观。
面对业务“编故事”一样的BP节奏和计划,经营分析会上,却无一人敢旗帜鲜明指出问题。如此以来,结果一定是业绩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全年过半或者三季度结束,公司才“拍着大腿”追悔莫及。
所以在一季度结束后,乔诺团队特别要求组织了一季度经营复盘会,明确提出:如果按目前的增长走下去,就不要再奢谈38亿目标了。所以,各业务在二三四季度必须超额完成目标。
这样就行了吗?远远不够,这仅仅只是第一步。
经营分析关注和瞄准的是当年经营结果的达成。但实际是这么做的吗?乔诺团队参加了A公司3月与4月两次经营分析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场经营分析会,70%的时间都在谈1-2年后才能产量的大客户,而忽视了当前业务的核心问题。
当我们打开BP“碗里的、锅里的、田里的”三类订单,发现70%碗里和锅里的机会都源自传统老客户。BP中的大部分机会来自于老客户,会上却花大量时间来讨论潜在的新客户,并不合理。这些老客户的机会就是板上钉钉吗?显然不是。
我们因此发出了灵魂拷问:公司今年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增长是公司今年的底线要求。但我们想要的是“增长”,在做的却是“土地肥力”,这是两条不同的轨道。
因此,A公司重新调整了经营重点,在全公司发文:明确2023年增长是底线要求。公司精力和资源必须保障老业务颗粒归仓,为公司增长做好压舱石的重任。
 改变二:用数据说话,把经营分析落到一线战壕 
给业务明确方向后,老业务要求颗粒归仓,经营分析就结束了吗?并没有,经营分析还需和老业务一起找到机会。“客户反映市场需求饱和,对手也在下滑”,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怎么办?
   1、把经营分析会开到一线战壕,问题在哪里,答案就在哪里
我们发现,每次只有公司总部在开经营分析会。其结果往往就是浮于表面,问题、根因、措施都对不准。因此,A公司直接做出两处调整:
1)从总部到各大区、再到各行业,都开始做经营分析会;
2)过去总部经营分析会,只有销售老大汇报。改变成:Gap大的销售大区,直接上调至公司总部做汇报。为了增长,总部下沉直管,给足销售各大区负责人压力。
   2、专题作战团队精准发力:经营视角与销售视角并行,深入剖析市场

为了精准应对市场挑战,A公司组建了以CFO为核心的经营团队与销售团队的联合专题作战团队。这一团队致力于深度扫描市场差距与潜在机会,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分析市场现状——

  • 客户的需求真的都下滑了吗?
  • 对手真的都下滑了吗?
  • 销售说的就是真相吗?

......

在求证过程中,经营团队不拘泥于销售的一面之词,而是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地调研,发现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线的真实需求占比。
结果令人震惊:虽然A公司依然保持着“第一”的位置,但其在大客户的份额却已减半。也就是说,众多竞争对手已悄然涉足A公司的传统业务领域,一些客户也转移了很多订单给A公司的其他对手,而A公司对此却未能及时察觉,还觉得是客户的需求下滑了。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怎么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但我们观察下来,凡是销售通路数据不及时或者数据不完全透明的业务,总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实则被“火烧粮仓”。
在真实的数据面前,老业务负责人无法再回避问题,更无法归咎于外部因素,必须正视问题,深剖内因,以确保A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改变三:调整新业务重心,挖掘隐藏的机会 
老业务有历史积淀,有客户基础;新业务则是从0-1,新业务负责人也认为市场需求下滑是主要困局。怎么办呢?
终端电子设备出货量下滑,带来电子元器件需求的减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业务就此陷入增长困境。经营团队需要躬身入局,挖掘新的增长点。
我们发现,由于成本竞争的压力,当前主流品牌制造商本身只保留部分高端机的制造,而大量中低端设备的制造业务都会外包给代工厂。并且这一趋势正在加剧。
进一步分析该电子设备产业链,我们发现全球该电子设备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比例已上升至接近一半,而其中,更是以华勤、闻泰、龙旗等代工厂巨头增长更为强劲,市场份额集中度不断提高,占据了整个市场超过7成的份额。
这充分说明,尽管市场需求整体下滑,但代工厂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
此外,代工厂的成本压力巨大,现有供应商的价格往往难以满足其需求。而成本方面,恰恰是A公司具备的显著优势之一。
因此,新的消费电子业务在一季度后迅速调整方向,将重心转向代工厂客户。凭借成本优势,迅速获得了大量订单,成功拉动了新业务的增长。
当然,A公司业绩增长的动作还有很多,但纵观全局,经营分析在其中发挥着“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

03

三个建议,助力做好经营分析

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经营分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提炼了如下三个观点和建议:
   1、经营分析必须躬身入局,不能只听业务一家之言。
“耳听不能为真,眼见也不能为实”,业务天然不愿意暴露问题,这是人性所在。而如果只听业务在经营分析会上分析问题,大概率永远找不到真相。
以CFO为首的经营分析团队,就必须躬身入局,提供不同的视角,让业务在“白盒”中充分探讨。比如上述案例中,经营团队用数据告诉老业务团队:“你们的份额虽然还是第一,但对手在悄然蚕食份额,城池已经失守了”。
   2、经营分析必须层层往下,深入一线。
二战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经营分析同样如此。经营团队必须搭建起深入一线战壕的经营分析体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这绝不仅仅是让一线仿照总部开个会,走个过场,而是一整套体系的搭建和工具的赋能:如经营分析运作、经营分析工具等等。
   3、经营分析会,只是经营分析有效性的其中一环。
很多企业总会抱怨经营分析会没有效果,追问其经营分析会前、会中、会后都做了什么,才发现会前和会后略等于无,仅是收发材料,组织会议而已。此种情况下,经营分析怎么会有效果?
比如上述案例中,正是经营分析会前对于BP的审视分析,才确定了公司全年增长的方向和新业务的机会所在。经营分析如果抛开BP,将是无源之水。
而在经营分析会后,中短期以任务令的闭环为标志,中长期则以年度经营结果的闭环为标志。经营分析如果抛开执行的闭环,则是虎头蛇尾。
经营分析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打胜仗。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做好经营分析,通过经营分析,落实战略,落实责任,落实行动,做到全员经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