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半夏舌再谈谈肝郁

 九不同 2024-05-12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中包括了许多精神情志类症状,这是业界所公认的。可很多人忽视了半夏对此类症状的特异性疗效。如在《黄煌经方助记手册》一书中,王晓军医生提出了“柴胡体质”与“半夏体质”两个概念: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笔者将此类患者称为'柴胡体质”。
……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这种体质,笔者称之为“半夏体质”。
那么,为何二者都有此类神经症状?
我们以舌诊为抓手,从锯痕舌、半夏舌来看柴胡体质、半夏体质之关系。
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明确指出: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李芳祥老师则将这种将舌象称之为“唇样改变”。舌体两侧对应肝胆,如果机械的将舌体两侧的改变认定为齿痕舌,是不利于临床辩证的。
齿痕舌一般被认为是脾虚湿盛或脾肾阳虚。其表现为舌体胖大,舌面水滑,且齿痕细碎。而锯痕舌则表现为舌两侧凹凸状若锯齿。

图片

半夏舌,李芳祥老师称之为肝郁线。此类舌象早在《辨活指南》即有论述:“故气郁之证,苔边整齐如石阶之起边线,线内有苔,线外无苔,但红边而已。故苔齐边有如斩者,皆气聚,有积滞抑郁者也。”朱良春先生在《中医临床家——朱良春》一书则将此舌象称之为“舌边白涎”,是指“在舌的两侧边缘约5mm处,各有一条白涎聚凝而成的线索状泡沫带,由舌尖的两侧向内延伸可达寸许,清晰可见。”朱老认为:“舌边白涎乃痰湿凝阻,气机郁结之征也。”
在此之上,李芳祥老师又有发挥,提出了肝瘿线的说法,为实行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那么,柴胡证与半夏证,锯痕舌与半夏舌之间,有何联系呢?
是肝郁未必夹痰,而痰盛多伴气郁。故“半夏体质”与“柴胡体质”均可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又因其痰盛,故“怪状频出”,盖“怪病多由痰作祟”故也。如高建忠教授曾治一人:
霍某,女,30岁,工人。2007年7月18日初诊。半年前其父因病去世。近半年来睡眠较差,时有“妄想”,精神欠佳,纳食一般,时有干呕。近10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舌边尖不适,常喜牙咬。舌质淡红,舌苔左半薄白腻,右半薄白,脉象细缓。证属心胆痰火内郁。治以清化痰火为法,方用黄连温胆汤。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校苓15g,机实9g, 竹茹9g,黄连3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8月5日二诊:药后舌边尖不适已无,睡眠有所好转。停药后睡眠欠佳又有反复。近二日咽干,咳嗽,痰多,鼻塞。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缓。宿病新感,先治新感。证属风邪外袭,肺失宣降。治以疏风散邪为法,方用三拗汤加味。处方:生麻黄3g,炒杏仁128,侵蚕12g,蝉衣9g,射干12g,连翘15g, 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按:主诉舌边尖不适,临床少见。患者也不能准确说出不适感觉,非麻非木,非痛非痒,但以牙齿轻咬即感减轻。5剂证失,疗效之快,也出意料。治从痰火收效,再一次体会到古人所说“怪病从痰论治”是从临床中来。
首诊脉象细缓,非痰火之脉;二诊脉缓,非外感之脉,在理论上似乎说不通。但笔者在临床体会,常规门诊病人中,表现为典型脉象的似乎不占多数。多数情况下,四诊合参,脉象不反对所辨的证即可理解为支持。当然,对于危重病例,脉象在辨治中往往起决定作用,即古人所说的“决生死”。
舌苔呈两侧条状,或左右不对称,临床并非少见。见此舌象,病证多与肝胆有关。
患者时有“幻想”已近半年,治当精神调摄与药物治疗并重。笔者首诊处方时想到舌苔清利后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可惜的是,因患者原因未能连续治疗。
其实临床中诊断方法有很多,以肝郁为例,通过甲诊亦可实现诊断目的。盖爪为筋之余,指甲是肝的余气所化生,通过指甲这个窗口,可以判断肝的问题。如果肝郁,左关郁滞,指甲没有月牙并显青色,就是肝寒。就用辛温的药,比如荆芥、玫瑰花、川芎,这些都是性温的,可以散肝郁;若指甲有月牙并且泛红,烦躁眠差,口苦,心烦,左关脉也很大,就用辛凉的药,如柴胡、薄荷,借辛凉的药性可以把它升出去。
临床中,重抓细节,见微知著。“人-证相应”,“辨-靶结合”。将辨证调整体质与靶向消除主症相结合,以求既能实现近期疗效,又能巩固远期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