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牛的学习中医方法:《走进半部伤寒论》(上)

 九不同 2024-05-12 发布于广西

刘观涛按:

      娄绍昆先生是我的朋友,春节的时候,他还特地从温州给我寄来笋和蘑菇。此前,我曾经为他策划开设过“经方医学讲座”网络课程。

       娄绍昆先生在《走进半部伤寒论》里,介绍了自己亲眼目睹汪阿姨学用中医的故事:

      一个生活于农村的汪阿姨,紧紧“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就能成为一名治病效果不错的“土郎中”!

       娄绍昆先生感叹: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我们:我要像故事中的汪阿姨一样,执简驭繁,用最精简的元素,开启博大精深的中医大门。

 一九七一年春天,我们(刘观涛按:指娄绍昆先生一家)搬进了新房。

我新建房子周围都是山与农田,隔壁住着一个汪阿姨,算起来还是我母亲那边的亲戚。她当时年老体衰,诸病缠身,所以经常来我家与父亲谈论自己反复变化的病情,由此得知汪阿姨对中医并非一无所知。

  有一天下午,我(刘观涛按:即娄绍昆先生)到汪阿姨家跟她聊天,想从她那里了解到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事情。

  虽然是毗邻而居,只有一墙之隔,一步之遥,然而汪阿姨依然泡茶递水以客人相待。

“汪阿姨,听我父亲说,你对中医学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得心应手地开方用药,这些事都是真的吗?”  汪阿姨笑着说:“虽然我从小对中医药耳濡目染,但还从未认真学过,对它丰富的内容也只是略知皮毛。”

“汪阿姨,我想学习中医,所以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我开门见山地说。

“学中医好啊,我自己有什么大大小小的毛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医,基本上都是自己开个方子给自己吃。不过现在中医师好的不多,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如今社会上的一般中医师还不如我呢。”

想不到,汪阿姨对自己的中医药水平这么自信。

 “汪阿姨,你说中医在现代有没有发展前途?”

 “我的内心一直在惊叹中医的神奇疗效,”汪阿姨说,“比方说,一些被西医宣布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经过中医治疗得以延续生命或者康复,众多西医无法治疗的慢性病在中医药的调养下都能慢慢地恢复,一些严重的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的患者西医可能要截肢,但中医却可以让其康复或者复原,一些恶性肿瘤中医药的诊治可以带病生存。你说,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学会了怎么会没用呢?”

“汪阿姨,你是怎么学会中医的?”

“学会中医还谈不上,我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但是惭愧的很,我没有学好它。”

“汪阿姨,你父亲在学习中医药的时候,对哪几本书最重视?”

 “我父亲最珍重的是两本书,”汪阿姨想了想说,“一本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另一本是清代沈源的《奇症汇》。”

我怕自己记不住汪阿姨所讲的内容,就回去拿来一本新的硬面抄。我先把前面的内容补写进去,然后做好继续扎录的准备。

 “汪阿姨,沈源的《奇症汇》你看过了吗?”

 “我看过,一共八卷,是清代医学家沈源先生编辑的。”汪阿姨说,“编者搜罗医书及笔记、小说中有关疑难、怪疾等治案四百余则,按头、目、耳鼻等人体各部位加以记叙,间或加入按语,阐发心得体会或个人见解。《奇症汇》一书的序言是李篪写的,我记得其中有'或得之朋侪坐对之时,或得之风雨孤灯之夜,饮食而梦寐者胥是也’几句话。我看到的是手抄本,据父亲说是我祖父的笔迹。扉页上有我父亲的题字:'披览遗物,徘徊旧居,手泽未改,领腻如初’。父亲说是引录晋朝潘岳《皇女诔》中的文字。” 

汪阿姨的这一番话语,使我听了目瞪口呆,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我连她讲的好几个字都不认识,如'篪’、'侪’、'诔’等字,从发音到字义都一无所知,但她却能如此轻松地脱口而出,真是大开眼界。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女子,一辈子就这样消耗在庸常的家庭生活之中,真是令人悲哀。

 “汪阿姨,你父亲诊治过的典型病例能讲几个出来给我见识见识吗?”

 “我记得父亲诊治过一个年轻妇女面部红肿的病症,那个病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欣喜万分,她的回忆可以把一些他父亲的临床经验发掘出来,给我以后作为学习的材料。

汪阿姨陷入沉思之中,所以我不敢接话,怕一不小心就打断了她的对往事的回忆。

 “患者二十五岁,”汪阿姨一边回忆一边说,“因为婚后五年未能怀孕,服了一位老中医的中药后,脸廓变得暗红而肿, 痛痒难熬。月经淋漓不止,大便秘结,小便黄短,失眠多梦,胃纳不香一年多,经四处诊治,病情依然。后来经人介绍,求治于我的父亲。父亲给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帖后就有明显效果,接着给她黄连阿胶汤合黄连解毒汤十帖而愈。过了半年患者就怀孕了,后来足月生产,母子平安。我印象之中,这个病人除了满面红肿之外,身上有还一种难闻的气味,后来随着病症的减轻其气味也逐渐减弱,治愈以后这种气味也就没有闻到了。我父亲说,身上闻到这种气味的人,方中就要重用黄连。”

    真是一个鲜活的病案,一个奇病怪疾,临床表现千头万绪,然而诊治的方法却是如此地简单与平常,疗效如此地快捷与明确,这就是我心中追慕的目标。真要感谢汪阿姨的讲述,虽然我听了之后只知道一个病案的情节与结果,而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与过程,但对我来说,这个故事的正面作用已经够大了,够我记忆它一辈子。特别是闻病人体味而辨识用哪一味中药的事实,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中国人认为鼻子是最重要的器官,闻香识臭非它莫属,所以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时候,往往口中说着“我”,大拇指或者食指会不由自主地指向鼻子。古代中医对辨别病人的身体发出的气味非常重视,这种辨别就是“望闻问切”中的闻诊,被列为四诊中的第二位。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闻诊在临床上偏重于“听声音”,在中医学的典籍中仅仅强调对病人的口腔、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区别。如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等,仅此而已。因此,医师的嗅觉也不能像史前时代那样地敏感,更罕见它在诊察中与药征相关的微妙作用的记录。

    我与汪阿姨交谈以后,就一直倾力于中医病人身体气味闻诊的探秘,长年累月的留意,一人一病的积累,渐渐地似有所得。在我的临床中这一诊察方法已经发挥着择方选药的作用。无独有偶,后来我遇见江阴的薛蓓云医师,交谈之中,她说自己一闻到某些病人的气味就能知道该用什么方药,这样的心得真是不期而遇。

以上的经历是在和汪阿姨交谈后若干年以后的事情,我只想说明和汪阿姨的这一场谈话对我是何等的重要,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汪阿姨,你父亲诊治过的奇病怪疾还能再讲几个吗?”

汪阿姨讲的病案我越听越想听,真是得陇望蜀。

“好吧,”汪阿姨看我听得如此投入就说,“我父亲遇到一个腹内发热三年的中年男性病人,三年来常觉腹内阵发性灼热,摸之肌肤却不热,已多处求医,也求神保佑,均未能取效,全家惶恐不安。父亲诊时发现:病人烦躁不安,腹内发热因心情变化而波动,四肢自觉发凉,医者触摸之而不冷。告知无大病,请其放心,并予以四逆散。服药七帖后,腹内热感减轻,心烦减轻。再服七剂,烦热消失。停药观察,再无复发。”
    汪阿姨讲的他父亲诊治的腹内发热三年的怪病,十四帖四逆散就把它治愈了。其方法简约之极而又意味无穷,当然,其中的缘由当时我还真的不明白。

我很想知道,一生和疾病打交道的汪阿姨,对中医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看法?

 “汪阿姨,有人说:'能医好的病,不治也会好;医不好的病,医师也没有用。’你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汪阿姨陷入了沉思,半天才开口。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之路,”她说,“医师也只是减少与消除疾病的苦痛罢了,总体上是阻止不了死亡的,所以做一个医师首先要知道有的病是医治不好的。不然的话,初学时会过于乐观而盲目,到后来就会过于悲观与自责。”

她的一番话,使我突然对古人的“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这一句话,有了新的解读,尽管这一种解读有可能是误读。

 “汪阿姨,你父亲要你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

 “我父亲认为,”汪阿姨说,“在社会上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优秀中医师同样重要,病人把治愈疾病的希望全盘寄托在医师身上,事实上只有病患者自己才是治愈疾病的决定因素。一个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疾病的一般知识的人,才能找到良医,才能信任良医。不然的话,你如何选择良医呢?你如何判断诊治过程中的疗效呢?所以父亲要求我学习中医来自保自养,而不是当医生。”

汪阿姨父亲的见解与陈修园的见解颇为相似,都认为普及中医知识才能选择良医,才能自保自养。也许汪阿姨父亲就是受到陈修园的影响。

 “汪阿姨,中医知识对你的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作用?”

 “那作用可大了,”汪阿姨说:“我依靠这一点点的中医知识,对一般疾病就有了认识,也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这样就有了一种生命的安全感与主动权。”

 “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

 “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

 “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

 “我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

 “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

 “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譬如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如此精彩,不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实在是太可惜了吧,明天继续……


“温暖的中医”志愿者报名:请您在本篇文章之后“写留言”,并告知您希望做的志愿工作。若管理员将您所写留言选入精选留言,或者虽未选入但单独给您发送消息,您就成为“预备志愿者”

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习中医七天乐——只要你坚持每天“写留言”(哪怕一两句话),连续坚持7,你就会被接受为“正式志愿者”,参与中医名家《师承全纪录》志愿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