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铅山最接地气的诗人

 jxyslza 2024-05-12 发布于江西

我们国家汉族有一个不是节日的节日——扫尘日。腊月二十四,家家年终大扫除,清扫蛛网、扫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清朝道光年间,铅山一位读书人就以“扫腊尘”为题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
扫腊尘
(清)彭旭初

蛛丝罥尘尘挂梁,煤气冲尘尘上屋。
烟胶泾渍难扫除,呼童入山斫修竹。
竹竿削梢长踰寻,竹梢带叶札成束。
重具盖藏轻徙移,簑衣蔽体笠遮目。
扄扉满室风沙惊,应手重堂栋宇肃。
势若椽笔作草书,声如瓮沙抓蟹足。
竈鸡狂跳瓦鼠逃,蠨蛸乱落燕巢覆。
但愿百堵能廓清,岂惜一时费劳碌。
窗明几凈还旧家,眼光头起等新沐。
腊月比栉腊八共,始自何人遂成俗。
吾侪胸中多宿尘,肺腑槎枒肠折曲。
未经一扫年复年,堆积不知几千斛。
日新又新日日新,焉得此帚入吾腹。

这首诗大体上押平水韵的入声屋韵,铅山话读这首诗是非常押韵的,因为这首诗的韵脚字铅山方言都是入声字(按平水韵”束、足、俗“出韵)。入声字发音短促,不拖泥带水,现在普通话已经把入声字取消了,但入声韵读诗别有味道,把扫尘的忙碌情景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一看就是普通农家的生活。特别是“烟胶泾渍难扫除,呼童入山斫修竹。竹竿削梢长踰寻,竹梢带叶札成束。重具盖藏轻徙移,簑衣蔽体笠遮目。”铅山人一看就哑然失笑,因为这就是铅山人的生活习惯。满山的竹林,叫小孩子上山砍几根竹子扎扫帚,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遮挡尘灰,简直太生活化,如果不是亲自参加过扫尘的人,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当然真正的诗人,是不会仅仅白描生活场景的。这首诗最后六句,吾侪胸中多宿尘”巧妙地承上启下,把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说了出来,这肺腑踪的“宿尘”,可以多方面地去理解,如人性品格、思想观念的缺陷,又如知识文化的不足,都可以理解为积存多年的尘灰。诗人最后感叹道: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在辞旧迎新的时候,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品格、性情、文化都得到更新呢?
彭旭初是铅山人,家在农村,但铅山历史上就有尊师重教的民风,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读书的机会。彭旭初不知道是哪一年在乡试(省一级的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取得了参加国家级考试即会试的资格,考中了的叫贡士,然后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取进士,分等级。秀才考举人,大致是30:1;举人考贡士,大概是10:1。所以古代有“金举人,银贡士”的说法。乡试和会试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如恩科),都是三年一次。录取的进士(包括“同进士出身)清朝也就300人左右,所以,优秀的举人往往也具有做官的资格。彭旭初就很幸运,道光十九年署四川双流县知县(署相当于代理的意思),道光二十五年任浙江兰溪县知县,这就是正式的七品县令了。后来他的履历怎么样,我没有查到。

同治版的《铅山县志》卷二十七“文征”卷,除了收录了上面介绍的《扫腊尘》之外,还辑录了他的七言古风组诗《田家谣》,我查了一下“古籍在线古籍数据库”,发现同名的诗作不少。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古代的读书人很多都是农家子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是很自然的。但是,因为我和彭旭初是同乡,他笔下写的农家生活,我不仅熟悉,下放农村的时候甚至参加过,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诗很长,按农活的项目分别拟题,我全部转载如下:

田家謡

(清)彭旭初

賽社

拜社公,敲社鼔,大儿跳跃小儿舞。

邀社友,飮社酒,老者前行少者后。

上座老翁九十余,皓皓雪鬓连眉须。

醉中谈及幼时事,嘱附儿孙各须记。

鵞湖在昔肥稻粱,南冲闽界多跳梁。

自从此地成盗薮,十停人家九停走。

入官粮重居者贫,田契委路人不取。

我皇招抚宣仁风,以德感民民悦从。

渐集流亡室家辏,依旧开垦兴田功。

尔辈享此太平福,莫言衣食巳粗足。

各宜努力事耕耘,从来致富多在勤。

莫学城市冶游子,昔餍粱肉今饿死。

况当官清徭役无,务闲正好修犁锄。

一杯社酒不易喫,兵燹之时那能得。

【评】古代铅山有社日,就是祭祀土地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唐朝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就是我江西古代社日的写照。彭旭初的这首诗他没有过多地去渲染节日的喜庆和热闹,而是在交代了铅山县地处闽赣两省的交通要冲,盗匪成灾,民不聊生,再加上农民税赋太重,种田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因此出现农民逃亡,土地撂荒的景象。诗的后半部分,赞扬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全诗基本上以老农训话的形式,写了勤俭持家的传统家教。

烧灰

打青矿,烧白灰,炉锤冬日惊春雷。

火云成球烟结堆,烟消火尽窑初开。

……(疑缺一句),人人荷畚肩挑回。

撒下田,如种玉,不贵玉,只贵谷。

【评】这首诗说的烧灰是指将石灰岩烧成熟石灰,撒进水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而且可以加速绿肥和稻草的腐烂。这一农事,我下放时候经历过,石灰水刺激皮肤,很容易溃烂,苦不堪言。这首诗很遗憾被县志编辑马虎抄录,缺字缺字,意思不完整。

牧牛

畜牛期牛肥,牧牛防牛飢。

呼儿放牛去,未晩休便归。

山中雨后春草深,涧边石上杨柳阴。

看牛食草看牛飮,切勿偷眠不知醒。

四蹄如花两耳湿,才得深耕长筋力。

牛失草,人失稻。牛载飢,人不饱。

【评】诗人是农家子弟,小时候一定有放牛的经历,所以才会把这首诗写得像儿歌一样充满童趣。古代有“负薪挂角”的成语,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隋朝李密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骑在牛背上读书。都是从下勤奋读书的榜样,相信彭旭初一定经历过。

耕田

滑滑塍上路,酥酥田中泥;

驱牛下田泥没蹄,牛荷弯轭人扶犁。

耕不深,土不厚,收成薄;

啬是谁,咎莫惜。

胼胝劳足手,一坵复一坵,坵坵须用牛。

泥深犁重呼叱急,人欲得利牛何求?

自朝耕至暮,步步依耕路。

可怜力竭行稍迟,背上鞭笞不知数。

牛不顾,亦不怒,终年受彼豢养恩,

用力之时肯辜负?

【评】这首诗以写牛吃苦耐劳为表象,实际上,牛是农民的化身。

田草多蘼芜,耕之根易除。

塍草多负固,刬 [chǎn]之须用锄。

莫谓塍上草,不碍田中稻。

窃恐稼未成,稊稗已先好。

去年剗尽今还生,何堪滋蔓重抽萌。

令向天家分雨露,丰硕乃与吾苗争。

吁嗟乎,丰硕乃与吾苗争!

【评】田塍上的杂草要刬除,这是水稻插秧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最后一句的反复似乎蕴含某种内蕴。杂草的丰硕和禾苗的嫩弱,两者之间难道不是生存环境的恶劣?

浸种

清明前,清明后,浸种家家满缸口。

大家浸数石,小家浸数斗,

为期昼夜凡一周,易以巨筐漉以籔。

白芽巳露针尖微,终朝灌漑犹两回。

务期根蒂厚且老,才得秋成实坚好。

杏花雨足春水多,杨柳风轻天气和。

布谷声声度阡陌,人不布谷如鸟何。

【评】下放农村时,听农民说过一句农谚:懵里懵懂,清明浸种。清明前后,南方时常温度变化很大,遇到倒春寒,种子不发芽就烂在田里了。清明浸种,说明那个时代已经种双季稻了,早稻清明前后必须浸种。浸种是指稻种在育秧前必须浸泡在水中一昼夜,然后将水滤干,在箩筐中发芽后,撒入秧田育秧。诗中最后四句,写了春天的美景,巧妙借用布谷鸟的名称,与播种联系在一起,与前几首写农活的劳累辛苦形成明显对比,如同一首交响曲在此时进入了优美的慢板,诗意盎然。

打麦

耕田打秧,割麦过荒,小麦颖短大麦长。

镰刀銍銍鸣秋霜,枷板声声催夕阳。

打麦力何努,眼前免飢苦。

栽插方纷纭,及时事臼杼。

起溲蒸裂银泥香,含桃堆满红玉光。

天子未尝寝未荐,吾侪小人敢先餍。

【评】大麦和小麦都是农历五月成熟收割。在铅山,麦子不是主粮,但却可以在水稻收获以前的青黄不接时期,起到“过荒”的作用,避免了一时的饥苦。在刚刚结束水稻插秧之后,就迎来夏收小麦。农家享受着新麦的清香,奔跑的小孩享受着各种面食,农家享受丰收的喜悦。

栽禾

退一步,栽五株,纵横文理棋,花如长短曲。

直任田势无不齐,整成规模初如晕。

晕绿云起渐觉层,层叠春水可怜折。

腰屈膝,污泥涂,一手一足之烈尙如此倦。

游子休踟蹰,前程荆棘交道途。

路上落花不须惜,且看南亩栽禾夫,

退一步,得五株。

【评】这首诗我还是怀疑有缺字,如一手一足句,完全读不通。水稻确实是人退着插秧的,这样便于观察秧插得是否整齐。但是,这首诗诗人真正的意思是写生活遭受挫折,如同花开花谢,农民退后一步,便插下五棵秧苗,所以说,遭遇挫折的退步,其实是收获的时候,这是很有哲理的人生顿悟。前后反复,但最后改了一个字,突出了“得”的意义。人生有得失,存在辩证的统一。

耘田

初耘陇土附苗根,再耘旁土阜苖足。

根附土根始深苗,足阜土足始沃足。

沃穗大,粟不秕,耕深耐旱禁风吹。

古传后稷今世守,依法耘田无不肥。

惰农思获获何有,动以旱涝来借口。

谁知当日耘苗初,巳自减省荒工夫。

种作岂必有奇异,只此培植尽人事。

人事未足委天时,无乃惰农自暴弃。

【评】耕耘两个字经常连用,耘田是给水稻翻土除草的一项农活,或用铁耙,或用双脚,铅山县内都不统一。这首诗主要是写给禾苗根部培土。诗中批评了“惰农”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现在农民种水稻已经不耘田了,除草普遍使用除草剂。现在的90后已经没有见过耘田了。

车水

车吸水,水卷车,咿咿喔喔鸣秋鸦。

连壠带陌开水路,盘山过岭水飞度。

可怜龟坼纹条条,水虽到田如沃焦。

涓滴那济六月旱,苗槁谁偿终岁劳。

天迟一日雨农拚,一日苦雨终□

……,有时须救眼前危,

但恐溪水涸,焉得银河九天落。

【评】用水车将低处的水运到高处,这是过去经常看到的农村一景。现在这个凝聚着古代工匠智慧的水车已经进博物馆了。在水利建设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天旱,水车取水救庄稼是常见的事,但因为取水效率不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这首诗明显有漏句。

求雨

巫里青巾赤双脚,角声吹彻梅花落。

农人求雨争相随,木棍钢影?交错。

我将雩祀典细参,只用女巫不用男。

取其呼嗟助阴气,何须舞跳骑龙坛。

男巫所爲近儿戏,大失古人舞雩意。

或者旱魃难驱除,恃此武勇作声势。

民求神,神鉴诚,岂识男巫女巫爲何人?

【评】我这一代人已经没有见过求雨这样的迷信活动了。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村,一旦天旱无雨,只能祈求神灵。这首诗借批评求雨活动中女巫和男巫的荒唐表演,间接地批评了这项活动的荒谬。“舞雩”典出《论语·伺坐》,原意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去河里沐浴和舞蹈,表现的是一种升平气象,这与农民苦雨祈天的巫人乱舞完全不一样。

刈稻

早饭鸡未鸣,晚饭日当午。

执爨家家忙,刈稻人人努。

镰刀枷板声,低昂催落夜。

月升朝阳烟畦,十里晓风起。

万籁吹来皆稻香,各以两担日为率。

不以多寡较劳逸。

此意问农农不言,汝卽不言我心绎。

伏中田水热如汤,清露乍堕时颇凉。

晌午收工好歇昼,暑虽中人人不伤。

况复明朝事又多,力有余留重试可。

农曰君言非不然,二禾将插夕阳天。

小民作事惟视力,岂肯当场自姑息。

君不见昨日黄禾田亩中,今朝一片青芃芃。

【评】在南方种水稻地区,每年七、八两个月是最辛苦的“双抢”,即抢收早稻后立即耕作农田种二季稻(二禾),诗中所写的双抢劳动场景,我感同身受,因为下放农村最繁重的劳动和辛苦的付出就是诗中写的“刈稻”。为什么不写插秧种二禾呢?因为古代水利条件差,能保证灌溉种二禾的农田不是太普遍。这首诗还是怀疑有漏字句。

晒谷

割禾禾上田,晒谷榖满坂。

干者犹可屯,湿者势难缓。

往来爬昼休,从容谷未晒。

焦无米舂天家(?),晴雨不可测。

难得连朝好日色,须防四面多人家,

鸡豚乘间穿篱笆。

谷一粒汗一滴,纷纷践踏殊可惜。

【评】疑有漏字句。这首诗纯粹白描手法,自然展现晒谷场景和体会,诗意不足。

堆秆

收谷筐复筐,束秆把还把。

一桁㨇挲肩,荷归长竿竪。

筑短墻下(?),重重叠叠堆。

聚圆巍然(?),势欲撑靑天。

不知置此作何用,老农言之颇珍重。

朔风起兮霜雪霏,人着絮兮牛何衣。

春泥滑兮烟雨凄,牛不出兮能无飢。

一年用力牛最努,忍令飢寒更相苦。

藉兹墻下秆数堆,牧刍不足按时补。

供牛得粪肥田土,绸缪亦可蔽风雨。

禾秆为利无乃普庶人之富伺不数(?)

【评】秋收后,农民要将禾杆扎成束,然后在地上插一根竹竿或者木杆,把稻草围着木杆堆成垛,给牛圈过冬时候用。稻草既是垫牛圈的草,也是牛过冬的饲料。牛粪春天取出可以施放在田里作肥料。最后一句有漏字。

完粮

农人九月方筑场,里正哗传官下仓。

翁言版筑事从缓,且挑新谷堆砻房。

民米例取一掌赤,兵米例取一掌白。

颗粒齐圆忌湿潮,验样从来有规额。

厫头上坐皆官亲,呼叱休言语侵。

食门禁令森可畏,莫恃戚属多绅衿。

民得十君取一(?)

年年国课犹迟完,怎怪催科吏喧室。

【评】古代农民除了缴纳向地主租田的租金外,还要向官方缴纳税粮。老百姓自己吃粗粮(赤米),交公粮给兵吃的是白米,仓库检验质量的人都是官府衙门的亲戚,凶神恶煞,仗势欺人,诗人内心愤愤不平。结尾两句表面是说农民交公粮常常迟缓,不要责怪官府催逼太急,联系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民遭受的盘剥和官府的凶狠。诗人对农民充满同情心。

迎神

打鼓鸣钲,䭾灯迎神。

一桁烛四炷,中间花枝新。

灯光照眼千花明,笙歌满耳皆春声。

花明烛灿冀神顾,花焦烛灭恐神怒。

神不顾兮神何豫?神若怒兮人何护?

不为年年(?),课晴问雨勤田畴。

神亦忧人忧,怎得年年吹豳击缶竞欢跃?

亦乐神乐。

【评】农民在除夕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迎神祭祀活动,这是一年当中的农闲季节。联系《求雨》一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求神和迎神之类的迷信活动并不认同,看得出他是不信神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包含着对神的讥讽。既然神也“忧人忧”,为什么还要人们年年吹吹打打地迎接?难道是人也为神仙高兴而高兴吗?这一问真是意味深长。这在封建社会举世唯神论的年代,诗人的思想是超前的,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某种清醒。

彭旭初的这十六首《田家谣》,用民歌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年当中铅山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尽管同治版《铅山县志》编纂人员工作粗疏,校对不严,出现比较多的漏句和漏字(这在其它诗文中很罕见),但瑕不掩瑜,这些走出诗人书斋的自由体民谣,还是很有史料和文学价值的。我找不到任何资料来了解彭旭初踏上仕途以后的表现,但我认为,一个农民的孩子如此了解农村和农民,他应该知道怎么做父母官。

第229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