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当归四逆汤~医案学习

 中医学习分享 2024-05-12 发布于河北

103、当归四逆汤
一、原文学习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当归四逆汤是厥阴病,四逆加人参汤是厥阴太阴合病,怎么样分辨呢。共同点是虚。表现为脉微,甚至欲绝。阴寒且少气血。
  但是太阴是寒为主,因此,从四逆加人参汤方证里很难找到热的感觉。恶寒、脉微,下利是太阴虚寒的特征。四逆加人参汤用四逆汤去寒,人参补脾,中焦虚寒,是太阴病的病位。
   如果是少阴病,一般有表证,比如附子汤。
   如果是厥阴病,你会感觉到阴阳不相顺接,比如当归四逆汤,为什么不用附子,多加一点阳,阳就太过,阴太少的情况下,阳太过并不能完成阴阳相交相生。怎么办,不能从大热祛寒的方向入手,从甘温的方向入手,当归,桂枝,细辛都是辛温的药,甘草大枣补脾,白芍收肝气,收浮阳回来与阴相交。


二、名家医案精选:
1、肝寒头痛
    范某,女,40岁,四川仁寿县人。1977年5月因头痛如掣,十余年不愈就诊。时吾师正在仁寿带学生教学实习,遂应邀赴诊。
自述:头掣痛十余年,起因不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问诊:疼痛主要集中在巅顶,四肢欠温,头痛肢冷,遇阴冷天气均明显加重,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望诊:面色晦黯,舌质略淡,舌苔薄白;切诊:两手冰凉,六脉沉细而紧。
辨证:寒郁肝经,络阻气滞。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行滞。
方药:当归四逆汤。
当归10g白芍10g桂枝10g细辛3g大枣15g通草5g炙甘草5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二诊时巅顶痛已愈,而痛处下移颈部,脉象较前充盛有神,余无特殊变化。原方加葛根10g,续服3剂而诸症悉愈


2、卒中脑出血偏枯
   杨某,男,75岁,2011年8月因中风猝然仆倒,左半身不遂,急送呼和浩特市医院住院,诊为脑出血。8月30日出院,邀我去患者家诊治。患者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语言不利,左半身上下肢偏瘫,卧床不能动。血压160/100mmHg。据家人介绍,近3天患者全身疼痛难忍,以四肢为著,尤以夜间为甚,用杜冷丁100mg 肌肉注射,暂可缓解2小时。夜间尿频,午夜后每10~15分钟小便1次、量少,舌根部舌质青紫,苔白厚,脉沉细。
中医诊断:中风(脾肾阳虚,寒滞经脉)。
治则: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止痛。
处方:当归42g,桂枝42g,白芍42g,细辛42g,炙甘草28g,通草28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麻黄20g(先煎,去上沫),大枣25枚,生姜30g。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服1剂后全身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小便次数减少为6次,服药无不良反应,继服上方3剂。
三诊:服3剂后全身已不疼痛,夜尿减少为2~3次,服药无不良反应,方用小续命汤继续治疗。处方: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肉桂30g,麻黄30g(先煎,去上沫),杏仁30g,川芎30g,黄芩30g,人参30g,防风45g,防己30g,炙甘草30g,白芍30g,生姜150g。3剂,水煎,日1剂,分3次服。结合针灸治疗。
四诊:药后能下床站立,左上肢活动仍受限,服药后稍有汗出,无其他不良反应。用小续命汤加减继续治疗,结合针灸治疗1个月,患者能自己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左半身活动自如。
  论:卒中,也称卒厥,是属厥逆病。脉沉为厥,细则血虚寒涩,不能温行,则阴阳不交。从细脉论,是当归四逆汤证。

      颜志敬  
   中医师 ,多年中医实践,咳嗽病专长,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崇尚经方,掌握六经辨证、擅长使用经方,把脉准确,问诊详细,药方结构严谨,药味少,见效快。擅长用经方治疗:
   内科:咳嗽病、感冒病、胸痹、胃痛、痞满、腹痛、便秘、失眠、胁痛、黄疸、头痛、眩晕、淋病、阳痿、早泄、郁证、腰痛、痰饮、汗证、虚劳、糖尿病、疑难杂症。
 妇科:月经病(经痛、经期不准、经间期出血、崩漏、 闭经、痛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症、阴痒。
 儿科:肺炎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积食证、多动症。
 擅长用针灸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痛、痛风、五管科病、月经病、妇科病、内科养生调理、胃病、中风、失眠、高血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