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母简史:84.重型载机巡洋舰

 科学声音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上次我们讲到了库兹涅佐夫号的胜利大逃亡。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开出来,过了土耳其海峡,从地中海出直布罗陀,到大西洋,一路开到北方舰队的北莫尔斯克基地,最终进入北方舰队服役。

其实呢,这条路,苏联海军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尼古拉耶夫船厂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船厂,前几艘基辅级航母也需要从黑海出来,奔赴各个大洋。基辅号航母配属北方舰队,也是走的这条路,大家还算是熟门熟路。唯一的问题是各个部门的人手不全,毕竟还有不少乌克兰船员都不在。

乌斯季诺夫和勃列日涅夫(1979)

苏联的航母之路,走得一点都不顺畅。还是因为苏联的海洋都被被人卡住了口子,根本出不去。所以,苏联高层很难统一意见,有人支持建造类似美国的大型航母,这是库兹涅佐夫和戈尔什科夫两代海军总司令的最大夙愿。但是,国防部里的很多人总是反对。两派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至于那个长期掌管国防工业的乌斯季诺夫,他反对常规起降型的航母,但是从来不反对垂直起降型的航母。乌斯季诺夫的想法是弯道超车,他认为苏联应该另辟蹊径,在美国不成功的领域超过美国。垂直起降战斗机,美国人当时还只能引进海鹞。

美国人的企业号刚下水不久,戈尔什科夫就让列宁格勒的涅瓦设计局开始着手设计苏联自己的核动力大甲板航空母舰了,编号是1160。排水量8.5万吨,长度323米,宽度75米,装4座反应堆,功率24万马力。舰载机计划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苏27系列战斗机,实在不行先拿米格23凑合用。装4台蒸汽弹射器。除了吨位稍微小一点,其他都是对标企业号来的。

1160型航母方案

不过苏联人还是喜欢在船上装导弹,防空导弹自不必说,1160方案还专门设计了16座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苏联人的航母使用思路和美国人依然有区别,苏联人还是在用载机巡洋舰的模式思考问题。苏联舰队要前出到深海大洋和美国人对抗,总不能没有空中保护吧,苏联在海外也没有多少基地,岸基航空兵您是指望不上了。那就只能靠舰队之中的航空母舰解决防空问题。航母舰载机形成一个面积够大的防空网,就像张开一张保护伞。要么保护自己大型反潜舰把美国人的潜艇赶走,要么保护自己家的核潜艇不被美国人的航空反潜发现。要么保护自己家的基洛夫级光荣级一直冲到敌人500公里的距离之内,向美国人航母战斗群发动导弹饱和攻击。只要完成这个任务,舰载机就算拼光了,也值了。

到了1973年,涅瓦设计局拿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戈尔什科夫是很满意的,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也很支持。苏勋宗勃列日涅夫同志喜欢核潜艇,但是造航母很有面子,他也不那么反对。不过乌斯季诺夫是坚决反对。前些天,核潜艇刚刚出了事故,核动力真的安全吗?建造这么大的船,你有没有合用的反应堆?再说蒸汽弹射器在哪儿?要多长时间搞出来?作为舰载机的苏27什么时候才能成熟?能造大型船舶的只有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可是这个船厂连长度达到300米的船台都没有,上哪儿造啊。再说了,这艘船也太贵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乌斯季诺夫的问题也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联高层的复杂心态,他们总觉得,我们没有美国那么财大气粗,我们能不能花小钱办大事呢?不仅仅是在航母问题上他们纠结计较,其实就是在运载火箭和航天方面,他们依然纠结计较。美国的NASA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推进登月工程,可是苏联真的没有下过那个决心。

再进一步分析,苏联实际上是个大陆国家。水上货运量只有铁路货运量的1/20。跨洋贸易大概占了对外贸易的15%左右。也就是说苏联做生意的伙伴往往都是陆地上接壤,直接用火车送过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嘛。他们真的没有多少保护海上利益的需求。为什么马汉提出了制海权理论啊?就是因为海上贸易利润丰厚,所以你得保证自己可以随意使用海洋,而敌人没有办法使用海洋,制海权就是控制权。可对苏联的地理形势来讲,他们真的没有这个需求,苏联建造航空母舰的唯一需求就是国防。可是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非要造航母啊。

正因为他们的领导阶层总是犹豫计较,达不成共识,所以屡屡走弯路。拿出了一个省钱的方法,测试以后发现不顶用,那这钱不就打水漂了吗?怎么办呢,只好加码,设计一个增强性方案再拿出来试试,发现还是不够用。就这么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每一步都抠抠缩缩,这一路走过来,没有一条航母让人用着舒服。到最后一算账,还是一步到位省钱啊。可惜啊,晚了,时间全耽误了。要不然索性干脆就别造,也行,起码没花冤枉钱。

1153型跑道上开导弹垂发舱盖,也是苏联载机巡洋舰的祖传艺能了

1153型效果图

乌斯季诺夫影响太大,戈尔什科夫只好回去改方案。1160一共搞出8个版本。涅瓦设计局只好挑了其中最小最轻的一个版本,继续做改进。排水量缩到7万吨,载机50架,长度不超过300米,和基辅级差不多,靠加宽来增加排水量。这总不贵了吧。子系统就放在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上做测试,也算是循序渐进,方案代号是1153型载机巡洋舰。乌斯季诺夫还是觉得大,那就再缩水1万吨,也别搞核动力了,咱们就造个6万吨的中型航母算了。

本来嘛,1153方案大家都能勉强接受,计划建造两艘,本来都准备开工建造了。戈尔什科夫的支持者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去世了。这一下戈尔什科夫就没人支持了。要命的是乌斯季诺夫升任国防部长,军衔晋升到了元帅。人家权力更大了。在他的干预下,1153方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个国家的组织机构,总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利益集团,各种势力,总是在进行非常复杂的博弈。如果领导偏向垂直起降航空母舰,雅可夫列夫设计局肯定很开心啊。涅瓦设计局肯定不开心了,因为涅瓦设计局从来就没有喜欢过垂直起降型航空母舰,也没有喜欢过滑跃起飞。人家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设计常规起降,大甲板带蒸汽弹射器的航空母舰。研发蒸汽弹射器的单位肯定也不开心了,自己费了半天劲到最后,无用武之地,那这半辈子真的没有成就感。

作为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来讲,他们当然非常感谢乌斯季诺夫。因为乌斯季诺夫起码支持他们造航母啊。如果换了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的话,连1143型都不用造。

总之,乌斯季诺夫还算中庸,1143型载机巡洋舰虽然不那么大,但是它也不算小啊。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虽然性能不怎么样,但它好歹能上航空母舰呀。难道你还能指望那个不争气的米格23吗?都说苏27性能更好,那苏27成熟了吗?画饼谁不会啊?

雅克41原型机之一

总之,各家单位利益不同,他们都在领导面前要为自己的单位争取利益。雅克设计局在乌斯季诺夫面前,胸脯拍得震天响,那有个屁用啊。乌斯季诺夫最关心的是雅克41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发进度。但是这种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发进度一拖再拖,实在是指望不上了。这时候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又站出来了,他告诉领导,我们家的苏27升力特性十分优秀,不需要用弹射器,用滑跃甲板也可以顺利起飞。

随着1153型航空母舰的下马,苏联海军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到底往哪边去,选哪个方案?好像走哪一边都不是很靠谱儿。按照乌斯季诺夫的意思,不搞那么复杂了,就沿用以前基辅级的方案,电子设备上,导弹上稍微改进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说,这艘航母不是新型号,而是基辅级的延续。这个方案也被称为1143.42。

折腾来折腾去,到了1981年,苏联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西方81军演。乌斯季诺夫是国防部长,奥尔加科夫是总参谋长,他俩对新技术都非常偏爱。因为这场演习的规模太大了,演习目标基本上就是苏联全军出动,钢铁洪流一个礼拜打到安特卫普。而是面对这么大规模的战役,你要调动组织这么多人员,而且还是长时间连续作战,单靠指挥员的个人能力已经行不通了。将军元帅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连熬几天几夜不睡觉他们受不了。

乌斯季诺夫、奥加科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长马丁·祖尔

所以,乌斯季诺夫他们意识到了信息处理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辅助决策系统会发挥什么样的效果。这一次西方81军事演习果断使用了这套系统,事实证明效果良好。这二位对精确制导武器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正是他们大胆启用了一批新人,果断使用了一些新技术,所以西方81演习才给北约方面如此之大的压力。

西方81军演期间,气垫船下卸坦克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认为这么大规模的演习,藏也藏不住,没必要遮遮掩掩的,干脆就把北约国家的军事武官请来,请他们现场观摩。当然了,自动化指挥系统还是要藏好,不能让他们看。这场演习的真是把北约国家的军官们吓得够呛,原来苏联军队可以完成如此高效如此精确的攻击。更要命的是苏联人敢于把战术核武器当手榴弹扔,这玩意谁都架不住。

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举行两栖登陆演习。乌斯季诺夫亲自登上了基辅号载机巡洋舰,海军在他面前演示了一下什么叫饱和攻击敌方舰队。不管是舰载机、陆基轰炸机还是导弹,反正是统统上阵,对模拟目标进行了袭击。当然,演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苏联舰队有能力在波罗的海沿岸大规模登陆。由海向陆是少不了空中力量的,这时候舰载机就体现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雅克38性能不怎么样,但好歹比没有强。

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当时也在旁边啊,趁着乌斯季诺夫高兴,他就提出了新要求,这几艘基辅级太小了,急需更大的航空作战平台。下一步还是需要大船啊。乌斯季诺夫最终还是同意造更大的船,比基辅级重1万吨,不能再大了。到这个阶段,1143.42那个方案就不能用了,新方案被称为1143.5,载机量大概是50架左右。未来还会有1143.6和1143.7,那都是后续计划了。

这样一来,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基础设施也不够用了,船台还得扩建。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苏联造船都是用船台而不是用干船坞呢?航母因为外形特殊,尺寸太大了,甲板外飘。你要想建造6万吨的航空母舰,船坞得是30万吨,你要想造个10万吨的大型航母,船坞就得是50万吨级。因为苏联处于高纬度地区,冻土分布太广泛,冻土对于干船坞非常不利,还是倾斜船台来得方便。

为此,尼古拉耶夫厂还从芬兰引进了两台900吨的龙门吊。其他各种设施也都普遍来了个大升级。后来到了苏联解体以后,西方的各路商人到尼古拉耶夫船厂考察的时候,对厂里的基础设施还是蛮羡慕的。哇,你们有这么好的船台,有这么多的起重机,各种起重装置有两千多台,工人素质也很高,尼古拉耶夫一座城半个城市为船厂服务的。有自己的技术学校,有自己的设计院,外加上人工便宜。如果杀进国际市场一定可以赚大钱哦。当时还有很多人对乌克兰这个国家都是充满了希望的,因为他实在是继承了苏联非常丰厚的家底,人口又不是那么多,富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难哦。可惜这一切都成了泡影,谁能想到乌克兰当局不仅只会吃老本,而且还败家……这是后话了。

巴库号的舰岛吊装

航母的设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苏联尤其如此。海军总参谋部,先要制定出战役战术任务书,然后拿到海军司令那里去批准。批准了以后,要到海军军用舰船第一研究所联合海军和空军其他的研究所编制出舰船设计用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参与者包括涅瓦设计局,克雷洛夫中央研究院、船舶制造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空军。这些部门协商完了以后,提交报告,由海军总司令批准,转发给涅瓦设计局,同时还要附带海军军舰制造总局的订货合同,以便形成设计草案的编制合同,在此之后开始任命总设计师,进行初步设计。

从海军总参谋部开始编制战役战术任务书,到向涅瓦设计局下达战术技术任务书,大约用了两年。前期公文往来和草图设计花了大量时间。等到涅瓦设计局的草图拿出来,黑海造船厂就得加入进来,讨论建造和技术保障的协调工作。然后就开始制定各种严密的计划,每个工业部门分配什么样的任务,要订购什么样的设备,必须按时按点把东西交上来。涅瓦设计局和黑海造船厂也要相互协作协调,在军事验收办公室的监督之下,要完成各种施工设计文件。这么巨大的一艘航空母舰,图纸加起来都得有十几吨。这么多的设计资料,要分发到每个相关的人员手里,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编制发行施工图纸都要花两年半时间。什么叫计划经济,这就叫计划经济。

27从尼特卡起飞

经过漫长的方案论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修改,1143.5这艘船除了编号以外,和基辅级没啥关系了。这艘船拥有全通甲板,配备的也不再是垂直起降的雅克38或者雅克41,而是苏27或者米格29的舰载型。苏霍伊设计局的西蒙诺夫非常看好翘板滑跃起飞,所以极力推销,乌斯季诺夫也不喜欢弹射器。最后大家妥协一下,滑跃起飞就滑跃起飞吧。有关滑跃起飞的陆上训练装置也需要开工建设。当然,海军也没有放弃弹射器,不喜欢这个名字没关系,改叫“加速装置”不就OK啦。

1143.5航母最开始叫做“里加号”,苏联航母都是用大城市命名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往往都比较大。基辅是乌克兰首都,明斯克是白俄罗斯首都,新罗西斯克不是首都,第四艘巴库号,采用的是阿塞拜疆的首都。而“里加号”用的是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这艘船是1982年开工建造的,同年,苏勋宗勃列日涅夫去世了。为了纪念他,改名叫“勃列日涅夫号”。里加号这个名字给了后续的1143.6航母。

到了1985年,这艘船顺利下水了,开始舾装阶段。到了年底,它的姊妹舰也上了船台,1143.6开工建造。到了1987年,这艘船又改名字了,改叫“第比利斯号”,第比利斯是格鲁吉亚的首都。还是用地名省事,不容易犯错误。但是碰上苏联末期的乱世,想不犯错误都难。

库兹涅佐夫号(1143.5)

1989年,1143.5基本建成,开始系泊试验。到年底,苏27K、米格29K和苏25UTG开始在航母上进行起降实验。从此,这艘船开始在黑海进进出出,进行各种航行实验。

到了1990年,苏联眼看风雨飘摇,快要解体了。原来的那些地名,马上就成了外国的。不行,还得改名字。1143.5就改名苏联元帅库兹涅佐夫号。1143.4原名叫巴库号,也得改啊,叫“戈尔什科夫号”,1143.6改名叫瓦良格号,1143.7叫乌里扬诺夫斯克,这倒是不用改了。

然后嘛,到了1991年,库兹涅佐夫号就这么一溜烟跑了。尼古拉耶夫船厂的船台上还剩下两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那么,这两艘船是造还是不造呢?克拉夫丘克为了竞选乌克兰总统,需要到处拉票,尼古拉耶夫船厂也是重要的一站。他一来,工人们就把他围起来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两艘航母,还继续建造吗?这可真的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船厂的工人最关心的还就是这件事,如果不再继续建造航母,不知道有多少工人要失业啊。

还没建完的瓦良格号(1143.6)

克拉夫丘克哪里敢得罪这些工人啊。难道他跟工人说,不造了,乌克兰不是苏联,没钱造。不行啊,他要敢这么说,工人就不投他的票了。它只能拍胸脯打包票,这些船会继续造下去。工人一高兴,就全投他的票呗。所以啊,政客的话是不能信的,没几句实话。

我们下回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