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崖山海战后,大宋皇族未灭绝,700年来隐居深山,已传承36世

 赵氏宗亲 2024-05-12 发布于福建

每逢改朝换代,前朝的皇族宗室不管是主支还是旁支,要么满门被灭,要么流离失所。

历经漫长的岁月沉淀,如今能在一个地方寻得如此众多的皇室血脉,实属难得一见之盛景。这份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奇迹,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故事,令人不禁为之惊叹。

在离福建漳州市区90公里远的一座高山下面,有这么一个低调的小村庄,名唤“赵家堡”。提到姓氏“赵”,若要跟皇室有关联,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宋皇族赵氏。

答案显而易见,这便是宋太祖弟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赵若和,当年逃难的隐居之地。

700多年来,赵氏后裔在这里生生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赵家人。如今,赵家堡里一共有100多户,600多名赵氏皇族的后裔。

崖山海战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赵氏子孙是如何从灭顶之灾的崖山海战逃出生天?

最后的尊严

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势如破竹,南宋江山摇摇欲坠。

在元军的穷追不舍之下,宋端宗在逃往广东雷州的路上遭遇意外,不幸跌入水中,自此身体每况愈下,终因虚弱而离世,他的离世无疑给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端宗的弟弟——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顺理成章登基为下一任大宋君王。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年幼的君王逃到了崖山,即位于如今的广东新会。

两万元兵步步逼近,崖山海战一触即发。虽然崖山有20万宋兵,但是张世杰还是愁眉不展。

元军统帅张弘范精心部署,三面夹击崖山,令宋军无处可逃,仅余面前碧波万顷的海域作为最后屏障。宋军身处绝境,生死悬于一线,形势岌岌可危。

张世杰太傅智谋非凡,他下令将千余艘宋船以绳索巧妙地串联成坚固的一字型阵列,而赵昺所乘的旗舰则被精心安排于阵心,坐镇中央,稳如磐石。

元军封锁了唯一通往水源的道路,宋军只得以苦涩的海水勉强解渴。士兵们因此纷纷腹痛难耐,呕吐不止,士气低落至极。元军的这一招,无疑给宋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

张弘范趁其不备,设下伏兵正面进攻宋军,将宋军打个措手不及。他率领军队直捣宋船中央,张世杰见已无力回天,便砍断绳索带着十几只军船突围离去。

而左丞相陆秀夫和小皇帝赵昺正处于最中央的军船上。面对咄咄逼人的元军,陆秀夫无奈之下,只能背起年仅8岁的小皇帝,纵身跳进了冰冷的海水中。

陆秀夫肩负的,非止大宋皇帝一人,更有大宋的荣光与尊严。若不选择投身碧海,必将沦为元军俘虏,使大宋蒙羞。他深知,唯有此举,方能保全大宋最后的尊严。

勇士宁可英勇牺牲,也绝不容忍屈辱。剩余的十余万军民,同样坚守着不屈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投身浩渺大海。崖山海战终以十余万宋人悲壮蹈海落幕,大宋王朝也随之黯然陨落,悲壮地画上了句号。

自此,大宋皇族赵氏后裔的历史脉络变得扑朔迷离,直至赵家堡一村民家中,那本尘封的《赵氏家谱》重现天日。这部家谱仿佛一把钥匙,为我们揭开了赵氏后裔消失已久的神秘面纱。

隐姓埋名

一次人口普查中,无意发现漳浦县硕高山周边地区有个姓赵的村庄。按道理,这里是畲族的区域,而畲族没有赵姓。

一位村民递上了自家的族谱,题名上赫赫写着八个字:汴京国族--赵氏家谱。翻开里面,序言的署名为:赵若和。

赵若和,乃南宋闽冲郡王,赵匡胤弟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

“不期年元兵且至……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

《赵氏家谱》里清晰记载着赵若和的逃亡路线。

崖山海战之际,为保住赵氏皇族血脉,16艘军船护送赵若和突出重围。历经几番周折,赵若和等人来到了福建漳浦县。

为躲避元军追捕,赵若和隐姓埋名,并改为黄姓隐居于积美村。

“黄”与“皇”同音,也许赵若和心底还存着有朝一日能复辟大宋的宏大理想,不愿割舍赵氏皇族的血脉牵连。

赵若和及其子孙,历来守口如瓶,对身世绝口不提,深恐一旦泄露,便会沦为敌手之俘虏。他们谨慎行事,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以确保家族的安危。

本以为恢复本姓是遥遥无期之事,直至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积美村不允许同姓通婚。刚好赵若和的某位后代黄惠官,与黄材一族的人结为夫妇的事情败露后,被人告发到官府。

为了保住黄惠官,其兄长黄明官冒险将珍藏多年的赵氏家谱交给了官府,并交待实情。御史朱鉴经查实后,立刻将此事上报给朱元璋并奏请复姓。

朱元璋认为赵氏皇族后裔出现乃是吉兆,不仅同意黄明官一族复姓,还赐予他官职,从此赵氏子孙再也不用顶着别人的姓氏生活了。

万历二十八年,赵若和的第十代传人赵范荣归故里,赵氏家族随之从积美村迁至硕高山下。他们怀揣着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决定重整旗鼓,对赵家堡进行一番扩建,以彰显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完璧归赵

虽然赵氏后裔在这片深山中隐居了700多年,但赵家堡的历史不过400多年。整个赵家堡占地面积约173亩,建筑颇具北宋特色,城内布置仿造当年繁华的汴京城。

古堡分为外城和内城。

外城设有四门,东、南、西、北各一,宛如四方之守护神。每个城门之上,巍峨耸立着城楼,仿佛是城门的冠冕,为这座城池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威严。

城墙坚固屹立,由三合土巧妙夯筑。这神奇的三合土,乃沙土、红糖与糯米之精华融合,历经四百载风霜洗礼,依旧稳固如初。这无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深邃与伟大,实难估量。

城墙之上,屹立着六座威武的马面,宛如守卫疆土的勇士。此外,城墙还巧妙地布置了藏兵洞与墩台等防御工事,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与匠心独运。

赵范于沿海倭患频发之际扩建赵家堡,为御外侮,其设计独具匠心,宛如铜墙铁壁。堡内多处巧妙布置军事防御设施,坚如磐石,固若金汤,足见赵范之智勇双全,为保卫家园不惜倾注心血。

于城之东南,内城巍然屹立,其核心之处,耸立一幢三层四合之正方形楼宇,名曰“完璧楼”。有学者揣度,赵范之所以赐此名,或因明太祖恢复赵氏后裔本姓,使“赵”姓得归完璧。

专家提出另一种解读:城楼上“璧”字,左右结构,其中“玉”字似乎缺了一点。这或许寓意赵氏王族期盼子孙绵延,对大宋复兴仍抱一线希望,向世人展示其未竟之志,寄寓着复辟的隐秘愿望。

遥望之下,完璧楼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宛若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屹立不倒,忠诚地守护着赵家堡的安宁与和谐,让百姓们安心生活,无惧风雨。

赵家堡的核心,便是赵范的府邸。在府邸与巍峨城墙之间,巧妙地嵌着一汪莲花池,池中莲花盛开,映衬着府邸的庄重与城墙的坚固,形成一幅和谐宁静的画卷。

长堤蜿蜒,将池水一分为二,左为潘湖,右为杨湖,象征奸臣潘仁美与忠臣杨家将之隔。潘湖水略显浑浊,与清澈杨湖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讲述着历史中奸忠分明的传奇故事。

池中一桥,独孔横跨,名为“汴派桥”。此桥之设计,与汴京城中的汴州桥相呼应,尽显古风雅韵。桥身简洁而不失大气,横跨于池上,仿佛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为这片水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历经四百载风雨洗礼,赵家堡依旧屹立不倒。岁月流转,赵氏后人们依然恪守着祖先传下的习俗,传承着家族的精神与文化。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人不禁感叹赵家堡的坚韧与不朽。

每逢元宵佳节,赵家堡都会隆重举行“丁棹”仪式。新添丁的家庭会前往祠堂设宴,邀请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共襄盛举,共享“吃丁棹”的喜悦。这一传统仪式不仅象征着赵氏家族人丁兴旺,更时刻提醒着村民们他们是大宋皇族赵氏的血脉传承。

结语

自闽冲郡王赵若和避难至此,赵氏子孙便在这片幽静的山区中隐匿了长达七个世纪之久。历经风雨沧桑,他们依旧守护着家族的传承,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繁衍生息,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篇章。

岁月如梭,纵然许多年轻人对祖先曾是大宋皇帝的身份一无所知,又何须介怀?这份荣光,或许已随风飘散,但家族的根脉,依旧在我们血脉中流淌,激励我们向前。

历经战乱洗礼的先辈们,心中所愿不过是子孙后代能过上平静安稳、无忧无虑的日子。他们期盼着后代们远离纷扰,享受安宁,只要如此,他们便心满意足,深感欣慰。

时光悠然,生活如画,这般宁静与和谐,岂不正是心中所盼的理想生活?岁月无声,却悄然勾勒出美好的轮廓,让我们沉醉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感受生活的无限温馨与幸福。

说说你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