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团队协作的历史启示:康定的汉藏融合故事

 芃篙君 2024-05-12 发布于浙江

   这是芃篙君的第217篇原创    

本文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大概2250字,阅读需要7x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芃篙对历史很感兴趣,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国民的共同喜好。从一些历史传闻,到小说、影视剧及纪录片作品,再到正史与考古,最后到一些历史学分析类的著作,怎么说呢,啥都看过一点,啥都不是很精通。
要说从这么多年来看过的历史类书籍里挑一本对自己历史认知冲击和影响最大的,那芃篙要首推施展教授的《枢纽》。这本书与众不同的点在于它更高级的宏观视野,它不是以单一汉族视角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中华民族在东亚这块广袤土地上的历史演变的视角来解析重构历史。今天并不是来聊这本书的历史观,而是聊一下最近从施展教授的B站视频里看到的一个新知识点,引发对跨团队协同的思考,以大见小,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以下是正文。

01.

这个视频主要是讲康定的一个地名、传说和风俗习惯,进而看汉藏融合地区的和谐共处的智慧。施展教授的视频内容中的大部分,是来源于四川大学石硕教授的论文,《“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这篇论文的内容跟施展教授的观点是一个互相印证的关系。
康定对于咱们来说,大概率唯一的印象来自于《康定情歌》。在石硕教授的论文摘要中,是这样描述康定的地理位置的
地处成都平原通往康区和西藏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明清以来即成为汉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交通要冲与连接枢纽。
所以,康定并不是只有情歌,它也是一个汉藏民族交融的地理要冲,这样的地方,往往历史人文资源都很丰富。
从地名的角度来看,康定旧称“打箭炉”,清末始更名“康定”。这个地方在藏语中,原本是有一个藏语名字的,音译过来叫“打折多”,原本意思是两水交汇之处。这里原本还有一位山神,藏语音译过来,大概是“哥达”,他成神之前是一位铁匠。
在此定居的汉人则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话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问孟获要“一箭之地”,也就是说派一个弓箭手,射出一箭,从脚下到箭落之地都归蜀国。孟获认为一箭之地也不会有多大就答应了,但是诸葛亮派了一个神射手,一箭射出了几百里,最后就落到了这个地方。孟获无奈,只得答应。后来蜀国还派了一位叫“郭达”的将军在此筑城,郭达将军还在这里铸箭,于是这个地方就叫“打箭炉”。
“打折多”与“打箭炉”,“哥达”与“郭达”,这个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熟悉三国的朋友,特别是研究过《三国志》的朋友,大概可以猜测出,诸葛亮南征的方向根本不是往康定去的;此外,有载可查的范围中,蜀国也没有郭达这位将军。也就是说,这是民间传说逐渐演变出来的传奇故事。故事存在一定的融合性。
如今的康定,每年都会有“将军会”的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流程。一定是由汉人发起,一定是由藏人抬起将军像来巡游,巡游后回到庙里,需要汉族和藏族共同诵经完成法事。

02.

基于以上那些有趣的信息,两位教授的观点,大概是“汉藏两族讲各自的故事,通过同一个文化符号和共享的仪式过程,获得意义上的衔接。汉族和藏族各有角色,完成不同的功能,彼此无法替代,达成一种和谐的协同状态。
地理上的“走廊”地带,往往居住的是相对主要民族聚居区域来说,比较边缘性;相对于两种不同民族之间来说,比较过渡性的人群。在各自主要民族聚居区的各自的视角来看,走廊地带的族群往往没有那么纯粹。但是,走廊地带的人群的生存视角,往往可以超出单一民族的视角,以更包容、更和谐的方式,形成民族之间的共处状态。从传说,到习俗,这种民间文化的形成,恐怕也不是一蹴而就。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可能是带着血和泪的,且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催化。类似的事情,放到职能边界比较清晰的大中型企业内部的不同团队来说,就没有那么艰难了。

03.

如果汉藏两族的案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大集体内的故事的话,一个企业中的兄弟部门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无论团队职能按照什么类型来定义,不同的团队之间总有其自己的重心,以及以各自团队为主的文化调性。特别是领域背景不同的团队,很难互相理解。比如技术部门和非技术部门,总会有各自视角下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
相对来说,非技术部门,总是业务先行的,有什么机会先揽回来再说,在技术部门的眼里,就有点像是胡乱承诺、打乱计划、项目投入产出不足等;反过来讲,技术部门做事,总是希望在一定的确定性的基础上,按计划行事。在非技术部门眼中,难免就像是一板一眼、贻误战机、响应迟缓。
一般来说,企业协调团队之间的力量,上靠共同的企业愿景,中靠纸面上的流程定义,下靠团队之间共同认可的绩效目标。但是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靠人来承载和发扬。民族之间有地理上的交汇之地,那么在团队之间是否存在这样一个人群呢?
当然也是存在的。在芃篙看来,个团队的管理者或者技术骨干都可以作为交汇之地的主力群体。这些人往往需要具备超出团队局部利益视野来看问题,来团结力量,把一件件事情做成。最终,既完成公司的业绩要求,也做大了团队和个人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该群体至少有以下几种能力。
首先,要理解不同团队的诉求,也就是利益点。
其次,要善于发掘不同团队之间的共同目标。
最后,基于共性,来建立加强彼此信任和均衡感的机制。
跳出思维上的局限性,才有做成更大视野下事情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打开思维局限的第一步:突破“与我有关,我很喜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给点鼓励,点赞、关注、加加星标;转发、在看、多多益善~ 谢谢~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