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笔王铎的由来和王铎书法三大贡献!

 朝歌淇水悠悠 2024-05-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环保路上

同行你我

图片
图片
图片

神笔王铎

图片
图片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图片

王铎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据说他曾临遍了《淳化阁帖》,在此获得了书法的各种笔法,后来又在颜真卿、米芾身上下足了功夫,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个性书风。在王铎临作中,有长卷作品,也在卷轴,只可惜有很多作品的原作在日本,这本《王铎临淳化阁帖》选择了其中的8件作品,都是他的精品力作,是学习获得王铎学习书法方法的重要法帖。

日本书法圈把王铎认为是书圣,启功老爷子称王铎“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明清书法史上送了王铎一个称号“神笔王铎”。

相传,有一次皇帝让王铎书写一幅牌匾,题天下太平四字。楷书书写,巨匾挂上后“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下人急忙向王铎禀报,王铎左看右看,看见地上有一只废弃的大笔,笔尖上的毫毛都已经颓散。

也不知道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还是王铎艺高人胆大,王铎不慌不忙地捡起来颓笔,在浓墨上蘸了蘸,对准大字撇捺的交界处,箭一般的丢了过去,带着墨水的颓笔像长了眼睛一样,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正中撇画的中下部位,墨力四射,颓笔应声落地,遒劲洒脱,潇洒自然,一个“大”字立马变成一个“太”字。

众人转惊为喜,举手称奇。皇帝知道此消息惊喜万分,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关于王铎的书法贡献,小编抛砖引玉讲三点,如有遗漏,请在评论区帮我补上,四海拱手!

第一:墨法的贡献

王铎喜欢用涨墨,由涨转湿,由湿转干,由干转枯,由枯转燥,由燥点水入润,用墨色来调整节奏,用节奏调整块面感,如些大的篇幅“阵仗”古今第一人。

第二:章法的贡献

明清以前,由小看大,笔法到字法到布局,单字美到众字美。

王铎刚刚相反,把整篇当成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来布局,把行列的组合当成一个“符号”来安排,行列的变化,字组的变化在王铎的妙思中都是布局的一部分,分工很明确,自王铎以后,才有大章法小章法之说。

变成了两种创作的思路:一种是以少向多的延伸,一种是化整为零的创作方式。

第三:把行书当做楷书来写的典范

王铎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古人有笔断意连的技巧,王铎把它进行大胆的改动,字与字实连,一笔书的技巧变成常态。很多字组很多行列都是一笔书完成。

(以上三条,个人经验,请参考性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