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深处是家乡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作者:包秀鸿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官庄冯西村,一条约1米宽的路将三个村庄紧紧连在一起,路的东边是冯庄村,路的西边是冯西村,路的南边是竹元村。几年前,冯西村和冯庄村合并统称为冯庄村。

老家坐落在原冯西村的西头,距离村东头七八百米,村东头住家多,有诊所、理发店,是村中心,西头只住了五六户人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觉得西头太远,又紧依着农田,就称西头为“舍上”。老家门前是条河,父亲用碎砖块、废弃的水泥板建了我家独用的小码头。

老家有前后两进瓦房。父亲喜欢花草,他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春有杜鹃、芍药;夏有月季、太阳花;秋有菊花、桂花;冬有蜡梅、山茶花。春天,院子花坛里的芍药粉得似霞,分外妖娆;秋天,葡萄挂满枝,一串连着一串,果香满院。母亲喜欢种菜,她在河边种了油菜、茄子、韭菜等,蔬菜一茬接着一茬。父亲还在河岸插了杨柳,去码头的小径两旁栽了小叶黄芽树,屋前栽了水杉树。春风一吹,桃红柳绿,老家被包围在绿色的田野中。

父亲喜欢钓鱼,他在河边码头旁种了菱角,说是菱塘里的水冬暖夏凉,鱼喜欢往里钻,于是河边菱塘成了他垂钓的好地方。父亲钓鱼特别拿手,看见鱼食塘里冒的泡泡,就知晓是哪种类型的鱼。夏天的清晨,父亲经常站在菱塘边上钓鱼。他用鱼竿拨开菱叶,露出荷叶大小的水面,将碎米抛入水中打鱼食塘,不一会儿,鱼食塘就开始冒泡泡儿,父亲让母亲拿着刀和盆子守在他身旁,说:“你等着,保证5分钟就能钓到一条鱼。”果真如此,父亲的话音刚落,只见鱼浮往水下一沉,鱼竿往上一提,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被拉出水面。

老家的河边码头,也成了我夏天戏水的好去处。坐在码头上,将双脚伸进水里,不一会儿就有小鱼儿来咬脚,痒痒的,非常舒服。淘米时,白色的淘米水吸引成群的小鱼儿闻味而来,有时我就用淘米筐兜鱼玩,还能兜到一两只小米虾,直接送到嘴里,并学着大孩子的样子说:“先吃头后吃尾,吃了会游水。”涨水后的水泥板上爬满螺蛳,能捡到一大碗。夏日里,雪白的鲫鱼汤、红烧小杂鱼、爆炒螺蛳是我儿时的美味。

夏日的晚上,舍上的蚊虫特别多,舍上的人家就在院子里焚烧一堆非常细小的碎麦秸草,那慢慢燃起的烟雾能熏走一些蚊子。人们在这自制的土蚊香的一侧,放一张小长桌用于吃晚饭,吃完饭后,我们小孩则躺在小长桌上纳凉,大人们坐在桌子旁为我们摇着蒲扇扇风或拍打蚊子。

老家的夏日,留下了我许多儿时快乐的时光:我们舍上的孩子常常一起在河里游泳,比谁先游到河对岸,比谁扎猛子时间长,比谁游泳姿势多,一到傍晚河面就扑通扑通水花四溅,嬉闹声、泼水声响彻河边……我和表妹跃英经常在一起摘菱角、摘葡萄,一起到田间摘香瓜和菜瓜,一起在墙上小洞里掏蜜蜂,一起在小树上找蝉蜕,一起看路边蚂蚁搬家,一起用麦秸草编裙子、用山芋叶子上的茎做耳环……

后来,父亲在河边栽了两棵小银杏树,可惜没等银杏树长大,1989年,我家将房子卖了,到城里买了商品房。商品房面积小,只能在阳台上种几盆花。我家每年贴的对联几乎都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现在,老家冯庄出名啦!冯庄是姜堰最美村庄之一,也是姜堰新农村网红村庄,2023年又入选了省级传统村落。美丽的溱湖大道从老家西边穿过,村内泰式民居风格建筑、古老的太平钟、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档子庙、“十三巷”主题文化长廊、每年农历二月二庙会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观光打卡。

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现在每次经过溱湖大道,我还能看见老家河边的银杏树,老屋虽然不在了,但老家冯庄始终是我的故乡,是让我永远想念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溱湖旅游度假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