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去的侠客:孩子们为什么不再读金庸?

 where5 2024-05-12 发布于四川

图片

“'鸷鸟之不群兮’,这'不群’嘛——就是不合群,放在人间就是脱俗,与众不同啊!”

上课讲《离骚》之时,到了这一句,禁不住便和学生们开了个玩笑:“大家起个笔名什么的,可以用这个,比如——'岳不群’。”……

一刹那间,很寂然。

这个包袱,完全没有响。

同学们面面相觑,大家品了品,实在不知道这个“岳不群”的笔名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我恍然,并且怆然——代沟啊,现在中学的小朋友们,大多已经不读金庸,不读古龙,不读武侠小说了。

想了想,之前在教室书架上专门放了一套崭新的《天龙八部》——若是当年,这应该是“镇室之宝”,在同学之间家传户阅的。如今,只是落寞地放在那里,似乎只有一个同学曾来借走,一本本地看完了。

金庸先生走了。

侠客们似乎也要远去了。

图片

·为什么孩子们不再读武侠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武侠小说已经不适应于当代。

这个“不适应”首要在于,武侠小说需要“读”。在这个时代,至少在人放松娱乐的方式上,阅读已经愈加势微。特别是在各类视频的冲击之下。

人类的大脑,其实天生并不习惯于长时间的专注,反而对于不断的新鲜刺激更加敏感。昔日的电视时代,我们无法方便地自我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节目,因此,阅读尚可能作为一种不错的自主选择的休闲方式。

但是,网络的盛行,手机端的发展,视频节目不但可以被无比方便地选择,而且有赖于大数据,甚至更多是直接投递。换句话说,以前是有什么我们吃什么,现在不但我们想吃什么有什么,而且我们的品味已经越发被摸准,我们尚且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就已经被大量“投喂”。

并且,视频一代比一代快速、简短、直接,刺激性越来越大,药效越发凶猛。昔日的电视剧犹嫌不够迅猛,进而产生网络短剧。

在一个电视剧都要倍速观看的时代,翻开一本数十万字的小说,一页一页地阅读……听着都“累”。

除却视频,要知,现代人还有游戏——这个更加沉浸式成瘾式的娱乐方式。

“古老”的武侠小说,在这样的娱乐竞争之中,只能节节败退。

感叹孩子们不读金庸武侠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在日常闲暇之时,我们是会搂着手机,蜷缩在沙发上,沉醉其中?还是会打开一本书,细细品味?

即便要读书,恐怕也很少会选择传统经典的武侠作品了。

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部都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写就的。那是属于阅读与报纸的时代,虽然长期被列为通俗小说,然而金庸创作小说的方式却是传统而经典的写法。他会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小说的节奏,是娓娓道来,悠然而至。

《射雕英雄传》的开篇“风雪惊变”,是斜阳映照,野草萧索的钱塘江岸,一个说话人(说书人)在说唱故事,如此渲染而下,这才引出了主角——的父亲们……

《鹿鼎记》的开头,居然是吕留良、顾炎武、黄宗羲三位先生关于文字狱明史案的一番感慨议论,当年的读者绝想不到这居然是以一个扬州小混混为主角的作品……

如此典雅的开头,这般优雅的节奏,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小说写作之中,是太过奢侈。之前听过一节知乎的免费写作课,老师一上来,便振聋发聩:

“要想写作挣钱,就要快!什么来一段景色描写啊,来一段抒情啊,半天这故事还没开始……这怎么吸引读者?就是要短平快,单刀直入进入故事,让读者更快感受到'爽点’……”

虽然听着一阵内心躁动难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写文为生,恐怕只能如此。昔日金庸先生是在自己的《明报》上连载,然而如今网络连载所需的迅捷度大大增强,然而读者的容忍度却极为有限,如果无法几句话勾住读者,早已被一指头划走了。

如果金庸先生在天有灵,只能对他说:“大师,时代变了。”

·阅读的价值,无可取代。

感叹之余,必须要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面对十几岁的孩子,我们既无法为之拟定未来,也无需杞人忧天悲叹他们是新的“垮掉的一代”。

天要下雨,娃要嫁人,最终只能由他去。

不过,必要的反思与引导,还是要有的。

作为人类,如果任由自己沉浸在互联网这样的繁杂引诱之中,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理解能力的。因为这样变化快速,简单直接的信息会削弱人的概念性思维,阻碍大脑编织整合短期记忆中的信息,最终无法形成有着丰富联想网络的长期记忆。说白了,由于互联网的取悦,我们的大脑会成瘾,即便天资聪颖,也会一步步变“傻”。

只有阅读却可以培养这样的专注能力。特别是小说阅读,是需要读者在脑海中组织文字,并在大脑中将其组合“翻译”为画面,这个过程不仅饶有趣味,而且对自己的理解力大有助益。

所以,阅读绝不可放弃。

具体到通俗小说的阅读,金庸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传承下去的。

除此之外,与金庸的作品相比,当代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学,在文笔才华、文化底蕴与人生气度之上,恐怕都不能同日而语。阅读金庸,还是能天然地接触、熏染许多中国传统文化。

譬如,《射雕英雄传》第一回之中便出现了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淮村兵后》一诗:“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金兵掳掠,一派残破凋敝之中,却又有一丝人家之景,一种苍茫之中极复生命希望的美妙氤氲而出。为之后胸怀天下的家国气象创出格调,令人为之神往。这就是文化的美感。

除此之外,金庸先生本人在深厚的传统积累之外,也久沐新风,自然有一份别样的气象。读其作品,也是能大大开阔一番心胸的。《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迎娶了出身明教的殷素素,带其回到武当山之时,颇为担心,当他惴惴不安师父张三丰。

张三丰捋须一笑,说道:“那有甚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天鹰教又怎样了?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张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担了十年的心事,师父只轻轻两句话便揭了过去,当下满脸笑容,站起身来。

这般现代的观念,如此畅快的言语,以此作为当代婚姻中家长的教科书,未为不可。

如此的作品,只希望如金庸先生所期望的,一百年后,还在被人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