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史宁晋名人】我读王义传

 赵文耕 2024-05-07 发布于北京

《元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八,有近千字的王义传文:“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熟读传文,掩卷思之,既惊见其为人,又惊见千年前之宁晋泊,评介如下:

(一)公推的县长

他的走上仕途,很富传奇色彩。传文写道:

金人迁汴,河朔盗起,县人聚而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乃相与推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以宁晋归焉。入觐太祖,賜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

【王义(?~1234),字宜之,真定府宁晋县人,元朝将领】

读《金史.金宣宗本纪》,金朝原以北京为都,称“中都”,此时成吉思汗所建蒙古国,如日中天,为远避其威胁,公元1214年,金宣宗由北京迁都河南汴梁(今开封市)。金人南迁,我们河朔一带,政权空虚,盗賊蜂起。为保卫家园,县人公推王义为代理县长,不久又号称都统,意味着建有自卫自保的武装了。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手下最称忠勇多智,被封为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在“既平河北,进图河南”征战中,来到宁晋,王义率众投诚蒙古国,并晋见成吉思汗,被正式“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负责安抚赵州以南流离失所的难民。

这段文说明,王义虽生于金朝,但未在金朝做过官。他是公元1217年后,从蒙古国走上仕途的。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后,将其祖父成吉思汗追封为元太祖,蒙古国就被后世史家通称元朝了。故王义列传见于《元史》而非《金史》。

王义被成吉思汗任命宁晋令后,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又是怎样做得呢?请看传文:

是时兵乱民废农耕,所在人相食。宁晋东有薮泽,周回百余里,中有小堡曰沥城。义曰:“沥城虽小而完,且有鱼藕菱芡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将李直守宁晋,身率众保沥城,由是全活者众。

在“人相食”的年代,“由是全活者众”,此人非宁晋县民之救星而何?

传文末尾说:公元1234年,王义平定邢州后,在他的辖区:“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这就是县民公推的县长,这就是成吉思汗任命的“赵州以南招抚使”。

有官如此,民之幸也。包公海瑞或亦难能。

(二)无败的战神

王义“家世业农”,不是将门虎子,传文也没写他上过什么军事学校,只写他“读书知大义”,可能读过《孙子兵法》吧。总之,在成吉思汗生命最后十多年里,他是一位每战必胜的无败将军。

他第一次参战就身手不凡:

“岁乙亥(公元1215年),金将李伯祥据赵州,木华黎遣义搗其城。会天大风雨,义帅壮士,挟长梯,疾趋,夜四鼓,四面齐登,杀守陴者。城中乱,伯祥只身走天坛寨,一州遂定”。

仗打得利索漂亮,虽初出茅庐,亦甚如百战老将。王义由此战功,升任“赵州太守、赵冀二州招抚使”。

第三年,即公元1217年,王义随木华黎“南取钜鹿、洛州二城”。当王义凯旋回师时,半路上突遇金朝万余大军,形势危机,只打过一仗的王义是如何应对的呢?“义伏兵桑林,先以百骑挑之,納兰(金军统帅)趋来迎战,因稍却,诱之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拼命逃跑),获納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次年又“抜束鹿,进攻深州,守帅以城降”。后又屡立战功,“木华黎、张柔复上其功,授龙虎卫上将军、安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賜金虎符”,其秩级或不下于今之省部级。

(三)宁晋人忘不了宁晋泊

那么,千年前宁晋泊什么样子呢?《元史.王义传》有明白的说解。

王义率众赴“周回百余里”的沥城,说明此时县城四近,以及西北两面,已无水泊。但沥城、紀家庄(即今紀昌庄)东南一带,还是泊深水广,一片汪洋。

公元1221年,王义还在今之纪昌庄,打过一场极其漂亮的水泊大战:

辛巳(公元1221年),仙(武仙,金军大将)复遣其将卢秀、李伯祥,率兵谋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江而下。义具舟楫于纪家庄,截其下流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旋开阖,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敌莫能当,杀千余人,禽秀。伯祥退保沥城,义引兵抜之。伯祥西走,二子死焉。

单金兵即“战舰数百艘”,必是一场上千艘战舰水泊恶战。真的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