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自学成为大师?哲学家梁漱溟亲自给出8条底层逻辑和8个步骤

 旭日东升999 2024-05-12 发布于河北

梁漱溟先生(1893-1988)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提出了乡村建设运动,并获得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梁漱溟发表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中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论文集》、《乡村建设理论》和《中国文化要义》等。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漱溟先生在一生中只接受过有限的正规教育,包括两度家塾、四个小学以及顺天中学的毕业。

在此之后,他没有再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没有入读较高级的学校。

然而,梁先生能够成为一位大儒,完全是依靠自学而来。

他通过自我修学,甚至在某些学问上都可以说是自主掌握而无需外师。

他写下《我的自学小史》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从幼年开始修学,一直到无师自通的过程描述出来,以此激励年轻朋友。

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和呈现的思想观点,即使对于今天的学子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我的自学小史》中学习的8个底层逻辑

1、自求

真正的学问只有自己去探求才能真正受益。

必须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形成一体,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能力。

然后自由自在地展现出来,才会有好的效果。

学问真正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自己去探求。

一分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一分真正的收获。

2、自学

每个人在学问上的成就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自学并不仅适用于那些没有师承的人,所有有师傅教导的人也都需要自学。

相对而言,没有师承的人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学的意义。

学校教育只是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进行自学。

3、自觉

自学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自觉。

我从不强迫自己去追求学问或成为学者。

只有在引发我的兴趣和注意之后,我才会去学习。

自学是一个人终身向上自强的过程,关键在于在生活中保持自觉。

4、向上

自学的关键在于培养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世俗中的人们若缺乏眼界和见识,就会局限于境界。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向上追求,不断提升自己。

由于我拥有一颗向上的心,我对自己的责任有着自我要求。

无论是什么事情,我很少需要别人逼迫我去做。

即使别人要求我去做某些事情,如果我觉得不符合我的意愿,我也会选择不去做。

5、做学

仅仅求知识是不足以完全实现自学的。

在整个人生的自强过程中,求知识是一种激发我们智慧和见识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的目标。

智慧和见识的增长是生命向上自强的体现,也是善学的表现。

“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是非常正确的。

指的是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要自学,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

学习并追求知识,并非仅仅为了追求学问本身,而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健康

阅读并不是唯一的首要任务,真正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并善用它。

我们需要运用身体去完成各种任务,而阅读只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追求知识导致废寝忘食,身体和精神不健全,甚至更多知识使头脑变得混乱,那就不能算是善学了。

7、提问

真正的自学是受到向上的心驱使,让我在两个方面不断追求: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人生问题上的追求,使我涉足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以及中国的周秦宋明等学派,因而被认为是一位哲学家。

而在社会问题上的追求,使我参与了中国革命,并一直致力于社会运动。

8、矛盾

如果大家问我为什么会特别专注于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题。

我很容易感觉到事情的矛盾之处,很容易发现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解释。

我会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不知道应该选择哪种。

但又无法摆脱这种矛盾,它就占据了我的思绪。

许多学问都以此为出发点。

《我的自学小史》中学习的8个步骤

梁漱溟先生认为:

哲学是一门非常奇特的学科:一方面它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学问,但另一方面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好的。

哲学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下大量的功夫,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对于宇宙和人生这样的问题,虽然它们看起来深远,但实际上又是非常接近的。

由于这些问题既是普遍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提出这些问题,也不能不提出。

其他学问只要有积累的努力,对于那个领域的知识就可以不断增加。

而哲学则不同,它始终在围绕那些古老的问题徘徊。

有人说各种科学都在进步,只有哲学从古到今没有进步。

只是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被呈现出来与人们共同见证。

哲学问题的解决则是个人主观的,无法与他人共同体验。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一)由于我勤于思考,所以具备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问究竟是什么?拥有独到见解就是真正的学问!

当面临问题时,一片茫然无措,那就是缺乏学问的表现。

学问不在于读书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见解。

我们的独立见解可能相对肤浅,但将其表达出来就能够感动他人,就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二)因为有自己的观点,所以能够觉察到他人的意见与我不同。

要拥有自己的见解,才能够有个体性格,才能够与他人存在差异,才能够发现身边的各种意见与我不同。

这个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冲突、矛盾和无理之处,却也都是理性的存在。

于是,你不得不迈出第二步,深入思考。

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通过学习来认识问题。

没有学问的人并不是没有机智,没有理论,而是在内心缺乏问题的意识。

要知道,必须首先看到问题,其次才能寻求答案;

如果没有问题,又怎么能说解决问题呢?

只有能够解决问题,才能算得上拥有学问。

(三)因此以后我会通过阅读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

对于他人言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寻求解决使之融合为一。

对于隔膜的存在,我们需要努力去了解它。

判断一个人是否会读书的方法:

会读书的人在说话时,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过多地堆砌名词,也不会滥用引用。

(四)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是非常正确的。

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轻视,前人对于事理的理解超过了我,世间的事物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一直以来我都显得轻浮和浮躁。

因此,学问的进步不仅仅是在见解上的提升,也需要不断修正和锻炼内心和态度的谦虚。

心态虚怀而思维密集是追求学问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不了解时,我们应该摒除一切主观的偏见,全心全意地去求知、去了解它。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阅读相关的书籍。

因此,我希望大家经常铭记两句话。

第一句是"关注他人超越我之处"。

第二句是"关注我自身不及他人之处"。

只要保持这样的担忧,我们就能够实现学习的进步。

(五)通过逐渐深入学习,我能够以简洁的方式应对复杂的问题。

综合前面四点,就是我们要时常保持主见,经常发现问题,并虚心求解决。

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涉及的范围越广,观察越细致,追究越深入。

这时候零散的知识和片段的见解都会消失,心中只剩下一个始终贯通的系统和完整的组织。

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能够简化复杂,学问也就变得丰富而不觉得繁冗。

所有有系统思维的想法,在心中都是简洁明了的,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当我们对一个道理非常清楚时,反而会觉得无言以表,最好保持沉默。

我们心里明白,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学识浅薄的人往往善于口若悬河,而思想不清晰的人则对名词滥用。

当我们明白了道理之后,名词的使用与否就变得可以随意抉择了。

(六)真正的学问是能够带来实际受益的。

对于一个学问是否有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外部或内部仍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那说明我们的学识还不够深入。

没有问题存在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知识。

而虚假的学识,对于那些没有真正掌握的人来说,是无法应用的。

(七)通过观察,能够轻易看出旁人的得失和长短。

看他人的观点和主张时,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其中的得失长短。

我们可以对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从过去的经历中已经有所体验。

(八)能够巧妙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话语。

每句话都非常明确和深刻,因为此时我们内心没有任何疑惑。

我们对思想和原理都非常熟悉,理解得很透彻。

如果每个人都按照我的方法努力,即使是天赋较低的人,也不会毫无成果。

因为要达到高明的境界,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才能。

只有当我们的思维专注于事理,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既不急于求成又不松懈,才能驱散世俗的迷惑和隐秘之物,逐渐积累进步。

所谓高明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奥义可言,只是世俗迷惑被解开之人真正理解到位而已。

这个道理,前辈们早已发掘并留给了我们,可是可悲的是后来的人未能领悟。

只要真正按照这条路前行,必然能够获益;而能够获益,也就能够接近古人的境界。

整本书简洁而生动,以一个普通出身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为线索,描述了他受到家庭、社会和不同思想的影响,通过自学逐渐获得学识,并最终取得成就的过程。

梁漱溟曾提到他自学的体会:“我本来无学问,只是有思想;而思想之来,实来自我的问题,来自我的认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成为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者的原因。

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够将梁漱溟先生的学习逻辑和步骤运用于实际并传承下去。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