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的心电现象 |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现象

 新用户9873TDBW 2024-05-12 发布于河北

若心脏同时被两个起搏点激动,两者各自控制其周围的心肌,并向外扩展,最后激动全部心肌。双方的激动必然会在心脏的某个部位相遇,由于各自控制区都刚除极而处于正常的不应期,因此双方激动互为干扰,都不能再向前推进,心脏的一次激动完成,此时形成经典的干扰现象。另外,心脏被同一起搏点或不同起搏点先后两次激动,后者落入前者正常不应期,造成传导中断和延迟现象,也归入干扰现象。


定义

激动在传导过程中恰遇心脏传导系统或心肌处于另一激动的不应期,导致两者不能交互传导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其中以房室结最常见。若干扰现象连续发生(3次以上),就形成了干扰性分离,称干扰性脱节。



心电图表现

1.房室结干扰  心电图常表现为P波与QRS波之间无传导关系,其各自的形态主要与激动起源的部位相关,可连续存在,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图1)。

图片

图1 交界区逸搏心律伴等率性房室脱节

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十分规则,为52次/min。窦性频率稍不规则,在50~54次/min之间。窦性Р波在QRS波前和波内周游,但始终不能控制心室,心室搏动也无机会逆传心房

2.窦房干扰  心电图表现为房早前后两窦性P波之间的间距等于窦性周期的二倍,呈完全代偿。

图片

图2 干扰性房室脱节

图前部和后部为窦性心律,P波尖,心率快而规则。中间4次心动,Р波与窦性明显不同,波幅低而顶端平,心率较不规则,有时快于窦性,有时慢于窦性,为加速性房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前后两窦性Р之间的距离是窦性周期的整5倍,提示房性激动未曾进入窦结,改变其节律。其原因如梯形图解所示是干扰性窦房脱节

3.房内干扰、室内干扰  心电图上分别呈现为房性融合波和室性融合波。同一导联中,出现3类QRS波群(或P波)。一类是主导心律,另一类是异位搏动,第三类形态介于前两者之间,其形态多变,形态取决于前两者所控制的心室(或心房)区域的大小,也就是取决于两者激动发出的早晚。起搏点激动得早,控制的区域大,融合波就更接近该起搏点激动波的形态。另外,融合波出现的时刻,必须是前两类激动均应出现的时刻(图34)。

图片

图3 干扰性房内脱节

图示一次房性早搏(第5心动)后,窦性节律暂时受到抑制,出现短阵非阵发性交界区心速。当窦性节律恢复时便发生两者之间在窦房交界区及心房内的干扰现象,连续的房内干扰,形成连续的、不同程度的房性融合波(P10~13)。几乎相等的异位P间距,有助于与游走节律相鉴别

图片

图4 干扰性室内脱节

图示加速性室性自搏节律(62次/min)与窦性心律之间竞争,在心室中连续发生干扰,形成不同程度的室性融合波(R3~8)。R’9-R’11则均为室性自搏心律

电生理机制

1.房室结干扰 是最常见的干扰现象,心房由窦房结、心房内异位起搏点(例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或高位房室交界区起搏点控制,心室由低位房室交界区或室性起搏点控制,两者的激动在房室结发生干扰,造成心房波不能下传,心室波不能逆传心房,呈现房室分离的状态。

若房室干扰连续发生(超3次以上),称为干扰性房室脱节。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窦性频率降低至交界区或室性逸搏心律水平。②交界区或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使心室率增加至正常窦性水平。③两个异位心律频率相仿,但均超过窦性,造成两个异位心律间的房室脱节。④心室率远超过窦性,如阵发性交界区或室性心动过速,但因为存在生理性室房单向阻滞,心室和心房分离,虽然心室不能控制心房不是由于干扰现象,但因为房室传导的不应期并无延长。仍将其归为干扰性房室脱节。⑤心房率远超过心室率,如房扑、房颤和房速,但心室为交界区或室性非阵发性或阵发性心速控制,这种情况造成的房室脱节也是干扰性的。

干扰性房室脱节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前者在较长一段心电图记录上显示心房和心室一直为各自的起搏点所控制;后者脱节不持久,在心电图上可看到房室脱节中断。

2.窦房干扰  房性早搏激动在控制心房同时,还向窦房结内传导。如适逢窦性激动正向心房传导,两者在窦房结与心房的交界区相遇,发生干扰,造成房早激动未能传入窦房结,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房。

3.心房内干扰   心脏任何两部分的激动在心房内相遇,就会发生房内干扰,结果双方各自控制心房的一部分,形成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的房性融合波。

4.心室内干扰  心室由两个不同来源的激动同时控制,形成室性融合波,称心室内干扰。

鉴别诊断

房室结干扰性脱节需与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后者是由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异常延长造成的阻滞现象,为病理性。心电图鉴别要点为:①前者两节律点频率接近且偏快,若心室率大于100次/min,常为房室干扰性脱节。②后者常为房室交界区或心室逸搏频率,心室率缓慢,若心房率大于心室率常为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意义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现象虽是一种生理性的传导障碍,但常是心律失常的继发现象。临床意义在于分析引起该现象原发心律的性质及严重程度,以及基础疾病等。另外,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现象可见于各类心律失常,掌握这一基本现象有助于心电图诊断及临床诊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