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东增光上围村的无底庙——“大白楼”

 东江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惠东增光上围村位于西枝江畔,现属九龙峰旅游区管辖。上围村姓李,是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李可琳的家乡。在上围村老村村口的池塘边上,有一座小小的无底庙,名叫“大白楼”。近日去西枝江边骑行,重访上围村时,专门上去看了一下。

增光上围村无底庙——“大白楼”

无底庙,即下层架空、神庙在二层的庙宇,一般在城门、村门(围门)、巷门的上方,下面供人通行,上面是神庙。上围村的“大白楼”位于进入老村的村道上,下方架空,前面一个小平台伸出到池塘上。根据庙里墙上的重建捐款记录,该庙重建于1993年。我猜测这座“大白楼”无底庙本身就是在上围村的围门上面,但后来围门被拆除,1993年重建时并没有把整个围门重建回去,而是只按原先无底庙的形式重建了这座“大白楼”。

“大白楼”里供奉的大神是“大白星君”。看神龛里的“大白星君”雕像,是一位唐代官员的形象,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握着毛笔,两边的对联为:“靴跨力士高凌汉,眼识汾阳再造唐”。这里写的分明是唐代的“诗仙”李白,上联说的是李白叫唐玄宗宠幸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子的故事,下联则说的是李白解救了郭子仪(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郭子仪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至伟,所以说是“再造唐”。这样看来,“大白楼”会不会是“太白楼”之误呢?因为李白字太白,叫“太白楼”名正言顺,而叫“大白楼”则不知源于何处。有可能由于老的“太白楼”被拆除时间过了太久,重建时村民凭记忆错记成了“大白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真实情况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二层“大白楼”小庙

1993年重建“大白楼”时的乐捐芳名榜下方的附注提到:“1、凡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是先祖大白公鸾游之夜。2、农历五月初四日,乃是大白公诞辰,需虔备祭品敬奉。3、本楼下不准拴牛,及堆放柴草。”上围村姓李,认李白做老祖宗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我主要对第一点正月十五元宵节“大白公”鸾游感兴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保留这个风俗?希望有了解的朋友告知。如还有的话到时想去参观一下。

增光上围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是“进士第”——源兴楼,目前是惠东县不可移动文物点。源兴楼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进士”木匾,就是道光三十年庚戌科进士李可琳所立。惠东西枝江沿岸多祝、增光一带文风鼎盛,清代道光年间出了三位文进士,分别是凤岗村的吕龙光、蔡屋围的蔡应嵩和上围村的李可琳,此外还有乾隆年间皇思扬村的武进士萧凤来。可惜的是在网上李可琳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号辉珊,赐同进士出身,清朝广东惠州府归善县三多祝上围村(今属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三甲廿一名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衔。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体恤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死于安逸,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

“大白星君”雕像

上围村的“进士第”——源兴楼

进士第大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