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座王族大墓,出土两万多件文物,揭开神秘古国的面纱

 流浪的半夏 2024-05-13 发布于陕西

齐楚燕韩赵魏秦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战国七雄,但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还分布着一些“强大”的小国。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而中山国,就是这五国之一(其余四国为东西周、宋、卫),中山国也是唯一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列入《战国策》,与华夏国家共同称王的“千乘之国”。

图片

战国时期中山国地理位置示意

但由于中山国的统治者并非周王宗室并且国运几经起伏,史书中对于它的记载非常的简单零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发掘出了五座中山国王族大墓以及大量的平民墓,出土各式文物两万多件,这才揭开了让这个神秘的古国的面纱,让它的雄风重现于世……

图片

王厝墓发掘现场

图片

图片

错银铜双翼神兽

中山溯源

中山国的兴衰留下了很多的历史谜团,关于他的来历与族属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山国是由春秋时期活跃在太行山麓滹沱河一带的鲜虞国更名而来的。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山是由狄族东迁而来。还有观点认为在鲜虞中山灭亡后,周桓公封了他的儿在此地,建立了战国中山等等。

图片

玉人

但综合分析,还是认为第一种观点更为可靠。从文献中看,历来以鲜虞即中山,鲜虞为族名,中山为国名,可以互称。鲜虞名明确见于史籍是《左传·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530年):“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同年《春秋》:“晋伐鲜虞。”晋杜预注曰:“鲜虞,白狄别种。”

可见鲜虞是太行山区的古国,在白狄大规模东迁之后,发展成为“鲜虞部落联盟”,在和晋国的纷争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弱自己的力量,反而增强壮大,最终建立了中山国。

图片

十五连盏铜灯

图片

鲜虞中山

在与中原各国的竞争中,鲜虞中山国的命运非常波折,一度介入晋国统治集团的内乱。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公元前491年,晋大夫中行寅因晋国内乱逃奔中山,中山国将他接纳到新占领的“柏人'。于是,晋国于公元前489年派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此后二十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都没有只字记载。公元前457年,中山国又遭到晋国的致命打击,一直销声匿迹了四十多年。

图片

中山成公墓东库遗物分布状况

图片

中山国山字形器

图片

中山国君世系表

文公建国

公元前455—公元前453年,晋国智伯水灌晋阳城,韩、魏、赵三家灭智氏,分晋国。中山国趁机崛起。这一时期,并没有文献记载,但是在出土的中山三器之一铜方壶铭文上,我们找到到中山文公领导中山国重新崛起的记录。中山王刻铭铜方壶铭文上,明确刻有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字样,这说明文公是战国中山国的创立者,他的时代鲜虞中山与战国中山的分野时代,模糊且扑朔迷离。

图片

夔龙铜方壶

图片

图片

夔龙铜方壶拓片

武公复国

文公之后,中山武公继位。《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世本·居篇》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中山武公复国,利用了周围几个大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山的时机。武公趁机开疆扩土,并建都于顾。仿效华夏诸国建立政治、军事制度,中山国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文公和武公在铜方壶铭文中被尊为“皇祖文武”

图片

铜圆壶

图片

铜圆壶铭文

桓公、成公中兴

武公复兴中山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桓公,桓公继位时还很小,尚未成年。而此时,想称霸中原的魏文侯正对中山国虎视眈眈。公元前408年,魏国刚刚夺取了河西,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借道赵国,进军中山。

图片镶金凤银带钩

图片

中山国君派正在中山居住的乐羊的儿子乐舒劝说乐羊退兵,劝说无效,便杀了乐舒,将他做成肉羹给乐羊送去。《战国策》记载:“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著名的成语出处“乐羊啜羹”的故事)此事激怒了乐羊,他带兵猛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中山成为了魏国的附庸。

图片

狩猎宴乐铜盖豆

图片

狩猎宴乐铜盖豆上的图案

“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说明中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山国君的宗庙和公室。公元前383至公元前381年,赵、楚和魏、卫之间连年征战,魏国大败,中山桓公趁机复国,并建立新都——灵寿古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华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而桓公复国的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依据学者们的推算大约是在公元前380年前后。

图片

金银狗项圈

图片

中山王厝墓的殉狗骨架

建都灵寿古城后约四十年,中山桓公去世,他的儿子成公继续富国强兵,中山王厝铁足铜鼎记载:“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铭文中追称桓公、成公为王,并颂扬了他们勤于治国的业绩。

图片

玉珏

成公时期,中山曾经“引水围鄗”。公元前332年,齐、魏共同伐赵,中山国乘机决槐水围困赵国的鄗邑,直到齐、魏撤军,才解除了围困。这件事对赵国的触动非常大,赵武灵王劝说公子成接受胡服骑射时就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引水围鄗”成为激发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原因。

图片金银铜四角接扣

王厝鼎盛

成公去世后,新君继位。厝是中山最鼎盛时期的国君,国家日益强盛,国力不断增大,在群雄问纵横捭阖。

而厝的国君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铁足铜鼎铭文中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 “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佳傅姆是從。”成公去世时厝的年龄应该不超过十岁,幸好有司马相邦的教导与辅佐。

图片

中山王厝铁足铜鼎

司马相邦是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辅佐了成公、厝和姿茨((左右“妾+子”zǐ )*(上下“次+虫” cì))三代国君,在“中山三器”铭文中被反复提及。在司马相邦的教导和辅佐下,厝一步步成长起来,中山国国力达于鼎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千乘之国,与韩、魏、燕、赵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图片胡服俑铜器足

图片

胡服俑铜器足线图

公元前323年,魏惠王采纳公孙衍的建议,联合韩、赵、燕、中山几个国家共同称王,一起对抗秦国。在共同称王的这几个国家里,中山是最弱小的,齐威王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于是,中山便派足智多谋的臣子张登在齐、燕、赵等各国之间奔走游说,最后各国都同意中山国称王,厝成为中山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图片长条形错银铜镶饰

图片

长条形错银铜镶饰线图

称王之后,中山国又遇到了一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王哙继位,后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太子平等贵族对此强烈不满并聚众攻打子之,引发“子之之乱”。燕国内乱,齐国以平乱为名,攻入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派大军攻打燕国,“列城数十,克敌大邦”,还掠夺了大量青铜器。据铜方壶铭文记载,此壶系中山伐燕胜利后,“择燕吉金,铸为彝壶”,铁足铜鼎和好盗铜圆壶铭文也都对中山伐燕作了大篇幅的记述。伐燕胜利后,中山国的国势达到了顶峰,“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

图片

龙首形金衡帽

姿茨((左右“妾+子”zǐ )*(上下“次+虫” cì))、王尚灭亡

公元前307年,赵国发动对中山国的进攻,中山国进行了苦苦抵抗。“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鸩,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中山拼死抵抗之时,齐、魏、燕等大国都袖手旁观,中山国孤立无援。

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灭中山国都,国君好蚤逃往齐国,赵国扶立尚为傀儡国君,一年后将其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一带),中山国彻底灭亡。

图片

凤首提梁铜盉

厝在位时中山国曾称雄一时,却又很快陨落。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他强盛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大臣弄权、政治腐败、外交失当、享乐成风、国贫兵弱、内外交困,终被赵国所灭。

中山王城和王墓的发掘,让以前无稽可考的中山国世系、文化、经济、疆域等诸多难题被解开。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论,但基本面貌已经浮现于世人面前,让我们对这个曾经的神秘王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关于更多的墓葬文物信息,以后还会有文章详细说明,敬请期待。

图片

磨光压划纹黑陶甗

图片

局部

后附:

中山国大事记

◎公元前770年,白狄族鲜虞部建都于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见于典籍《春秋》。

◎公元前457年,晋国灭中山国。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境内)。

◎公元前407年,魏国占领中山国。

◎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

◎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厝继位,国力渐达鼎盛。

◎公元前314年,中山国与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共同称王。

◎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灭中山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