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启示录097:为啥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新用户17779036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们该怎样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讲道理,但又都喜欢给别人讲道理?为什么说知识不是力量?为什么说见识往往比知识更有价值?为什么说越想引导和帮助别人,就越需要先放下自我?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离娄上篇》的第二十三章,还是只有一句话。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大都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给别人当老师。”

01
不知道别人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一读这句话就会脸红。
因为我太太总是批评我,一张嘴就是老师上课的口吻,说话的语气也是感觉在教训别人,她还总说我不自觉,不知道自己有多讨厌。
尽管当时心里不太爽,但过后反思自己,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
因为在企业中培训员工的工作做久了,形成了习性,说话时一不注意就到了上课的状态上去了。
将心比心想一想,谁也不愿意平白无故地被人讲道理,教育顿。

02
到了一定年龄才明白“高僧只说家常话”
人越是年轻越是缺少历练,就越喜欢跟人家讲道理,同时也极为讨厌别人和自己讲道理。
那个阶段,手中都有一把尺,专门用来丈量别人和挑别人的毛病。但是基本上不会有意识丈量自己几尺几寸,称一称自己几斤几两。
但无论是戏剧性的历史还是残酷的现实,都告诉我们,讲道理,太多的时候不仅没有用,甚至还会有反面效果。
我们想想看,以前的皇帝身边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贤人,做太师做太傅。
还能把全国最有学问,品德又好的人挑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是,昏君照样昏庸,一大帮子女照样把好好的江山给丢掉。
可见讲大道理,对智慧不足、私欲旺盛的小人,是根本没用的。

03
某种义上说,这是世界上最无奈,同时也是最精彩的事情。
一个伟人可能必须面对一群平庸的后代,一个英明的老板会在某个时间点开始丢掉曾经的英明,开始变得昏庸。
同时也让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有了新的可能。
如果讲道理很有用,政治家的子女便可以生生世世做政治家,亿万富翁的后代也可以永远拥有亿万资产。
我是快到五十岁才明白知识不是力量,能够转化成行动,实现知行合一时才有力量。
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人最需要的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一大堆的知识,而是亲身经历体验之后,切身去感受。
也就是说,见识比知识更有价值。

04
偶然间从别人那里听来一句“高僧只说家常话”,对我触动极大。
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与人交流时,就会越平实,就会越发看不出我执的痕迹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自我的意识,能够全然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
时候彼此之间也就没有了彼与此、高与下、是与非的对立。能够润物无声,不露痕迹的对对方施加影响。
在后来的营销培训时,我就开始反复强调忘掉自我、忘掉产品、忘掉销售,而是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用关怀去代替说服。
事实证明,这样的转变更能建立心灵上的共鸣,更能快速地消除对立,拉近心里的距离。

05
现在我们可以把孟子的话反向理解一下,人都不喜欢别人用老师的口吻教训,但人都喜欢被人以朋友亲人的角度理解和关心。
所以,就是想帮别人也得先放下自我,先理解认同对方,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慢慢引导。
先交心再交流,才能够达到引导对方和帮助对方的目的。

06
我现在所做的努力,就是想能够让更多的人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努力去做好一个国学小贩的角色。
十五年前开始接触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著作的,读进去之后,一是后悔接触的太晚了,二是特别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也走近圣贤,也能够精读经典。
所以,从2016年开始录制《道德经启示录》,一直到今天,已经接近三百万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一个国学小贩的工作。
在市中心地铁站的入口处,经常有人挑着担子卖时令的水果,我现在的工作和他们相似,把圣人的经典送到更多人的眼前。
怕读不懂,还用家常话翻译和讲解一遍。就如同小贩把一只大西瓜切成若干片,并且给每片西瓜再插上竹签一样。
我从来不敢把自己当老师看,后半生就做好国学经典的小贩。
一根扁担一把刀,能够让人更方便地吃到西瓜。而我只用一支笔,一个麦克风,想让更多的人更容易接触到,并且能够接受儒释道三家的经典。
我会牢牢地记住孟子的告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真喜欢
请点亮右下角“在看”
并转发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