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山物语:一山两重顶

 空山茶话 2024-05-13 发布于河北

泡茶像爬山,——一座不见顶的山……

这次探店茶友在座,有些拘谨,我就说:“放松点儿,别那么紧张。”

应该是想调节气氛吧,她说:“有空山老师这座大山在旁怎能不紧张呢。”

都笑了,我也笑了,显然她理解错了,——我这座山其实是用来爬的,不是拿来当压力的。一座山如果不去攀登就失却了它的意义,甚至成了障眼阻碍。

对于各类茶品滋味似乎早有定论:红茶薯香,龙井豆香,观音兰韵,生普浓烈,熟普甜醇,白茶甘草味……

有一定道理,——但也就这么一点道理。毕竟大部分时候都能泡出那些味道,人们也就以此为顶,每每喝茶也都依此为凭,意思是出这个味道就算泡对了,就是到了山顶,大家叉腰四下望望,看到不远处别的山也不高,山顶也饮者寥寥,互相挥挥手,感慨二三后也就该下山了,再泡下一道茶,爬下一座山。几道下来既不累更谈不上辛苦,不汗不喘、不痛不痒也算是喝了茶。回头给他人讲起山顶景色也是不痛不痒的。

只是这次不一样了……

毫香,毫香,还是毫香!

一个牡丹能有如此浓郁的毫香,简直堪比银针!

这评价不低了吧?——下山。

怎知还有人往上爬,——不对啊,已是山顶,怎么还能向上爬?有路么?

迟疑之际那人已入云端,踌躇片刻索性跟着上,——倒要看看这山顶之上究竟还有什么……

一上来香气就不同:毫香不见,反倒是更浓郁的花果香。

“毫香哪儿去了?”茶友大惑不解,——毫香是她的抓手,没了毫香,就没了安全感,仿佛一脚踩空,心里没着没落的。

可可香、乳香、蔗甜、蜜甜、坚果香、药香……,依次出现。

“唉,是啊!刚才那道就没有这些香,——这是为什么?

汤面有香,入口有厚,苦感清晰细腻、落口苦韵清凉,——

“这口感海拔就不止800米了,得1200米……”

“不,得2000米!还得是大树……”

“这苦底有班章的意思……”

“杯底,杯底里有毫香!”

“这是白茶么?怎么跟我们刚才喝得那道一点儿也不像啊?”终于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换一种表述你就知道她在问什么了:

这是我们爬的那座山么怎么跟我们那个山顶的景色迥然不同

当然不同,山是一座山,只是不再是原来那个山顶,这个山顶要高。向下望,那个巴掌大的地方便是上道茶的山顶,周围还有很多那般山顶,现在感觉只是山坡。

而当下之所在才是这款茶真正的山顶——

谁说白茶只能清甜不可以苦?只要苦底够细腻、质感够高级就可以苦,而且是必须苦。

谁说显毫就得以毫香为主调?花果香、蜜香、坚果香、蔗甜似更迷人。

谁说白茶只能淡不能浓?

想必这次让大家领略了——“一座山,两重顶”。

借得空山凌绝顶方晓茶汤真如境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物语:“好喝”是贬义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