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林

 南无阿理解力 2024-05-13 发布于陕西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是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字历史的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


文字作为一种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代表,是一种活的历史。在人类发展中曾与汉字同时存在的有四种:苏美尔楔形文;埃及象形圣字文;玛雅象形文以及中国汉字。前三种都在历史车轮中灰飞烟灭,当下只有在世界一些博物馆里能参观到。它们所代表的文明也随着文字的消亡离开了世界历史舞台,然而只有中国汉字从诞生之初的甲骨文到成熟之后的金鼎文,再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一直延续到当下。作为世界所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和文字,汉字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中华文明象征。


 


Englisch在全球使用范围较广也存在了1500年,可一个使用现代英语的白人要阅读一千年前的拉丁文典籍,那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中国人在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那低头思故乡得情绪。每个民族的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会逐渐产生出一种美化书写的愿望,这使得每个民族的文字书写几乎都会发展出一种本民族书法的艺术。不过,有些民族的美化书写都朝着装饰性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一种美术字体。如:阿拉伯文字。但在书写过程中能表达出情感、审美、个性的,只有我们的汉字。可以说中国每一个会写字的百姓都或多或少参与着这种艺术创作当中,也影响着艺术审美与发展需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所写的汉字特别好看时,会不由得夸赞他。


 


这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殿堂,它保存着历代书法名家珍贵书法石刻千余方,是中国的三大碑林之一,也是收藏碑石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地方。进入碑林,我们站在一座高大的牌坊下。朋友们可以注意到刚才进入碑林时,是从碑林东门而入,在南面原来门的位置只有一堵高大的砖墙,这个被称为:塞门。在山东曲阜孔庙有南门,北京孔庙也有南门,然而西安孔庙南门外则正对着明城墙。古代时,城墙上士兵往来巡察。在祭祀孔子时颇有影响,所以西安孔庙南门是封闭起来的,堵塞的门之意。东门则称为:礼门,西门称为:义路。孔子儒家学说提倡“礼义之道”,所以我们把进入孔庙的门称为:礼门义路。古代孔庙是读书人学习的地方,走这个门则代表尊崇孔孟礼义之道。我们身后的这座牌坊叫: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四字是赞誉孔子的太和,太是大到无极的意思,和则是指和谐。太和元气是指:天地间生成万物中和之气,是一片混沌并无对立。也正是孔子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平和状态下,读书人常常处于中庸状态,心中没有喜怒哀乐地波动;一旦有了喜怒哀乐表现出来都应有节制,有理性,而不是一味的大喜大悲。这样的状态是生育万物自然的状态,也是所谓得:太和元气。


 


从牌坊过来能看到座半圆形水池,叫做:泮池。在国家级孔庙中,水池是方形的,叫做辟雍。然地方级孔庙水池则是半圆形,古代读书人进入孔庙进行学习前,要举行隆重的入学仪式,这个仪式就称为:入泮。入泮要举行拜笔仪式,然后走过泮池上面的桥进入大成殿拜


1/14




孔子。穿过棂星门,棂星是天上的28星宿之一,也是我们平时俗称的文曲星。孔子是千古圣人,祭孔如祭天,所以孔庙的门称为:棂星门。而棂星门两边还有两到门,一个上面写的“德配天地”,另一个写的“道冠古今”,这八个字都是赞誉孔子的。穿过棂星门后,可以看到前面又是一道门,这道门叫做:戟门。古时帝王出行在大帐前插戟为门,所以古代战争中搞偷袭想要杀死敌方统帅,就要找门前插戟的那个帐篷了。后来戟门就成为了一道礼仪象征的门,没有什么具体作用,只是单纯代表了建筑的规格高低。中国有一个成语:“手无缚鸡之力”。这个典故来自刘邦评价韩信,韩信曾在项羽大帐前做执戟郞,后来萧何给刘邦推荐他时,刘邦曰:“韩信就是那个鲁公帐前手无缚戟之力的竖子?”这话的潜台词是说韩信连个戟都握不好,能干啥?你竟然给孤推荐他?萧何答曰:“韩信虽手无缚戟之力,但有翻江倒海之才。项羽不识人才,大材小用。”


 


大夏石马


 


大夏,是匈奴郝连勃勃建国时所用国号。郝连勃勃本姓刘,建都在今天陕北靖边县,都城称为:统万城。他找来督造统万城城墙的总指挥叱干阿利把修建皇城的任务也交给了他,又督造了五兵器械库。郝连勃勃的儿子郝连璝被封为太子,又领大将军、雍州牧等职务,留守长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大夏石马就是郝连璝陵前的石雕。大夏石马继承了汉代石雕: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以圆雕的手法用简洁粗犷线条勾勒出石马的轮廓和肌肉。马耳朵位置当初是单独雕刻后,用木棍插进提前预留的耳洞里,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缺失。这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景云钟


 


进入戟门后,我们先来看看右手边的景云钟。景云钟是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铸造而成。李旦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对道教颇有研究。在一次睡梦中,梦到天空祥云缭绕,久住不去。梦醒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于是命令工部铸造大钟以兹纪念。景云钟的钟顶上面铸造着一只蹲着的神兽,它的名字叫做“蒲牢”,蒲牢是古代神话传说里龙生九子排行老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害怕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时,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钟钮做成蒲牢的样子既是一种祥瑞又是一个精美装饰。在钟身还有祥云、瑞兽、仙鹤铸造成的装饰图案,使形制巨大的景云钟不显得笨重而是庄重优雅。钟上26块铸模,可分五段。景云钟音律优美,声音悠扬动听,可见唐朝时青铜钟铸造工艺之高超。


在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篆隶楷书。此铭文由李旦亲撰,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来历。也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其中对景云钟声音进行了描述,耳朵聋的人听到钟声会恢复听觉;迷醉心智的人听到钟声会恢复清醒。景云钟在唐朝时被安放在景云观中,后来在明朝洪武年间移到钟楼上。万历年间钟楼整体搬迁,景云钟被悬挂起来竟然敲不响,于是人们说这口钟是“神钟”。到1963年,日本举行世界名钟大赛时,又有人想起了这口钟试着敲击,结果钟声再次悦耳动听,声传数里。在参加比赛时获得一致好评,被评为:世界名钟。今天在每年除夕夜里,所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2/14




碑亭


 


两旁有六座两两对称的:碑亭。这些碑亭都有石碑,里面碑石是清朝皇帝御书。专门盖了碑亭来保护,碑亭屋顶有明黄琉璃瓦覆盖,说明其中碑石出自帝王之手。在清代,陕西地区是西北军事重镇,管理和遏制西北少数民族军事集团的重要中心,所以清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陕西的官员,也常常从中央直接派大员镇守西安。如清朝著名将领年羹尧曾任:川陕总督。现在碑亭中石碑多是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平定农民起义,收复新疆以及与俄罗斯谈判的一些相关内容资料。霍尔果斯以西新疆地区就是左宗棠谈判的产物,并且在那里屯兵进行农垦,对发展经济增强各族大一统中华的认同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次左宗棠出击取胜归来时,朝廷都要犒劳三军。皇帝将左宗棠的军事才干,管理才能大加赞誉,亲自抒写了表扬文章,最后勒刻上石准备流芳千古。这些石碑为什么不展出呢?主要碑石具有较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清朝时期流行馆阁体书法,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乾隆时又推崇赵孟頫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主流书体尊奉赵、董为典范,而二人书法又皆以规整、圆融为特点,使馆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馆阁体要求乌、方、光、大。一方面可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难避千篇一律、陈陈相因之弊。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个性。而从美学角度出发,缺乏个性的东西也是不完美的。所以说:“书由心造,心正才能笔正。一个人的字,会暴露一个人内在的审美。”


 


牌匾


 


碑林最大的一座碑亭前,上面悬挂着牌匾上书碑林二字。这两个字是林则徐亲书,当年林则徐在虎门硝烟焚烧鸦片后,因禁烟运动导致英国发动1840-1842年鸦片战争。清朝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当替罪羊流放新疆达五年之久。林则徐从广州经陕西前往新疆时,在西安做了短暂停留,做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参观了这里。看到这里碑石林立宛若树林一般,就题写了“碑林”二字。有人问:“为什么碑字上没有一撇?”一种牵强说法是林则徐因被罢官,丢了乌纱帽心情很不悦,导致书写时故意少一撇,表示:卑职无官。这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林则徐真是那么在意自己得失的话,就不会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座右铭了。真实的原因是:中国古代书体中楷书讲究对称和谐美,所以大多不写上面的一撇。这样不戴官帽的碑字,在碑林里还能看到很多个呢。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坐落在三层石台上,是由玄宗李隆基书写。相传由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问答编篡著述的经书:孝经。孝是人类一切美好德行的源头,也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要崇敬父母,以崇敬父母的态度来对待君王。那么君王呢?则是崇敬孝顺父母,用这样的德行去感化影响百姓。所以在中国古代,孝是对一个人基本的要求,不孝是对一个人品质最大的怀疑。朋友们可以想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忠诚国家?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对父母的爱推行于四海,也就是:博爱。这样的教育当然是好,但任何事情要有度。倘若孝顺父母,孝顺到要杀了自己孩子,那这就不是孝顺了。中国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孝经的阐扬,都提倡要以孝治国。李隆基书写孝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治国教育根本。这部石台孝经是天宝四年镌刻上石的。李隆基亲自为孝经作序,注解和书写,第一次是在公元722年。天宝四年之前,李隆基已和儿媳杨玉环有了六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就是从公元739年李隆基专宠后宫20余年的武惠妃去世三年时,到公元的第二次745年。这六年时间里,没有早一点册封杨玉环呢?因为寿王李瑁与


3/14




杨玉环曾有过五年的甜蜜恩爱,现在眼睁睁的看着父亲抢走心爱的女人,他还抱着一丝痴心妄想,希望有一天杨玉环还能回到自己身边。他不离婚,李隆基就没有道理明媒正娶,所以李隆基心头郁闷。只有李林甫这个口蜜腹剑,非常擅于揣摩人心的宰相知道李隆基的心事,于是奏请重注孝经。李隆基心存怀疑:“为什么要让朕再次注经啊?我没有心情啊。”李林甫对皇帝说:“陛下,这孝经是提倡孝道的。您既是君,又是父。如果您儿子都能够体贴孝顺,您的心事不就解决了么?”李隆基一听,这个法子好!于是对孝经重新注疏,并且办了孝经学习班,组织所有的皇子认真学习。这个学习班开办一年多就是不给毕业,皇子们渐渐琢磨出老爹的心思。于是与李瑁关系好的皇子私下对他说:“兄长,这学习班是给你办的呀!我们都是陪读的,你还是早点和嫂子办离婚手续吧,让吾等也好毕业。”寿王李瑁无奈之下只好妥协,第二年杨玉环就被李隆基册封为:杨贵妃。


石台孝经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四方形的碑冠,周围有祥云围绕,烘托中间的山岳。这种形制的碑冠非常罕见,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帝王尊严和威仪。碑冠正面是当时太子李亨题写的篆书碑额,16个字分别是: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中间是由四块黑色的石头组成的碑身,石质细腻,宛如墨玉。最下面是三层石台,石台上有线雕的狮子,蔓草,花纹,非常精美细腻。来看一下中间的正文,大家会发现有很多字都和碑林的碑字一样,缺笔少划的。但是原因却和碑字不同,比如开宗明义第一中的第一句: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个人民的民字,就少写了最后一笔,还有这里:诸侯章第三的……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中的民字,这是为了避讳。避李隆基自己的历代祖宗名字的忌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历代先祖的尊崇和孝,既然是提倡天下人学习孝道,那自己首先得是一个孝子啊。


来看一下石台孝经碑,雍容舒朗、优美流畅、丰腴爽利的隶书写成,直追汉隶风格又颇具盛唐气概。当时孝经在刻好后,立在唐朝的国子监,于天宝年间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以此为范本,习练隶书。而碑最后一面左上方还有玄宗以行书作的:跋,字呈狂放之态,颇具气势。我们都知道盛唐的美女是以丰腴而著称,这种雍容端庄、大气自信的审美充斥着唐朝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从诗歌到书法,从音乐到绘画,从服装到日常用具,从舞蹈到体育,还有唐朝的男人和女人。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人们的精神面貌,书法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唐代书法大家辈出,有欧阳询的险峻和严谨,有颜真卿的恢宏雄浑,变化的不仅仅是两个书法家各自艺术趣味,还有深刻的时代影响。唐初国家百废待兴,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连年征战给国家带来巨大创痛,从王朝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为王朝的兴盛,衣食的富足恪尽职守,战战兢兢。就好像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刚开始工作时,对同事和上级还不了解,也尚未发挥出自己优势,所以说话做事都需要谨慎严格。经过几代帝王努力,在玄宗时期进入顶峰,经济实力强大,多年没有战争纷扰,使百姓生活日益富足。书法艺术也拥有了广泛营养和土壤。不仅书法艺术,舞蹈,绘画,诗歌,音乐,宗教等都得到长足发展,在这一时期陆续进入鼎盛时代。人们从那艰难的生存中抬起头来,得以轻松的呼吸空气。而书法艺术在这样轻松的范围中,转变了初唐时期平正峭劲,字体稍长的特点,显示出端正劲美,气势雄浑的风格。


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是幸福的,不仅仅有丰富的物质,更来自于国家强大的自信。唐朝的诗歌,舞蹈,绘画无不彰显出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年三月三日的赏花季节,才子佳人们争相出游,才子在曲江流觞赋诗,佳人花间绿腰斗艳。斜堕乌髻上的金步摇,耳垂的明月珠,随着扭动的腰肢和肩膀来回摆荡,将女人的妙曼发挥到极致。


 


碑林第一展室:开成石经


 


4/14




这个展室里展出的是开成石经,共有114块石头,刻写了228面,共计文字650252字。《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伟大的文化工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推行正字、完成儒家经典框架、促进雕版印刷技术流行等3大方面。首先《开成石经》的汉字准确率是同时期其他写本综合水平的100倍。在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前,大部分书籍都是靠撰写和抄写而成,因此根据书写者不同的习惯和需要,经常出现一字多体的现象。比如粮食的粮,米字边一个优良的良是民间流行的写法,而米字边一个测量的量才是官方规定的写法。《开成石经》作为儒家经典官方版本,在文字校订上用力颇深,异体字出现率极低,极大地推进了古代“书同文”文字大一统的进程。可以说今天流传下来的这套标准的繁体字,离不开《开成石经》对其字体确立的贡献。


书籍是教育重要手段,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可以通过家庭书柜里的藏书能看出来的。读什么书,将决定孩子有怎样的思维,有怎样的思维,将决定孩子有怎样的行为。那么,我们看看唐朝开始科举制后,国家在教育人才普及推广的是些什么书。《开成石经》作为一套“古代高考教科书”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普适价值”。十二种经书分别是《尔雅》《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和《孝经》


另外《开成石经》是雕版印刷发展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预演”。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共有七次刻经。在开成石经以前的两次官方刻经,石碑碑文并不分栏碑体有多长,一行文字就刻多长,拓印出来极难阅读其内容。开成石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版式是根据印刷书本的需要而设计的。每行都只刻10个字即换行,拓印出来后,可以很方便地裁成适合阅读的书本。这种设计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传拓,得到雕版印刷的借鉴。在此之前,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影响力极小,仅被用作翻印佛经等少数内容。《开成石经》的刻制是第一次将需求量庞大的儒家经典与印刷术紧密结合,为雕版印刷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汉朝将儒家思想定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可到了东汉末年皇家图书馆里的儒经标准版本,却被偷偷篡改。蔡邕等大臣于熹平四年(175)提议,要“正六经文字”并将“正版”儒经刻在石头上。《熹平石经》是历史上第一次刻经。三国时期曹魏曾刻《正始石经》,史上第二次刻经。在此后将近600年里,历朝历代再无大规模刻经。直到隋唐,儒家经典的地位由于科举而愈发重要,可民间各种手抄本鱼龙混杂,在字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项统一各儒经版本的文化工程实属势在必行。


作为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开成石经遵循严格的计划和程序:从校对、正字到书写、刊勒上石等全过程,都层层把关。首先是“校对”算作准备工作,它为石经提供了内容,其次“正字”则是确定书写经文的标准字体字形。再下来就要开始“书石”,包括采石、书丹、校勘、覆定等过程。采石由唐代石匠选取上好的“富平墨玉”,将石材切割、打磨为石本统一的规模形制。在唐代,要将这些石头从富平的乔山上开采下来运入长安,这是一件只有国家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在《开成石经》刻成后不久,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严重毁坏了长安城。后来驻守这里的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需要,放弃原有外郭城和宫城缩为“新城”,处于宫城国子监里的石经遂被委弃于荒郊野外。五代时,石经徙至西安府学(即今西安碑林现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造成了《开成石经》部分倒损。我们现在看到这些中间有断裂补过痕迹的石碑,就是那一次大地震造成的。   


 


 


第二展室里主要陈列的是唐朝的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首先来看一下这块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出土于陕西周至大秦寺中,大


5/14


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唐德宗时期,景教士景净所立,记述景教及在中国发展和流行情况。


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大德·阿罗本带来经书到长安由名相房玄龄迎接,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并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景教在中国发展极快。唐高宗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请景教士于兴庆宫讲道。玄宗还曾经邀请罗含和普罗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礼拜,讲福音。安史之乱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中国化;比如将基督教的圣徒均改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门徒自然叫作“僧”。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不承认罗马教派所谓:死后涤罪说,但崇拜祖先。反对三位一体,崇尚二性论。三位一体是指: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二性论则强调了基督有人性和神性两种属性。


食素(天主教),教务人员不吃肉。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教堂里的修道士大部分是素食的。在明朝石碑出土后,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听说,前来争相拓片。到清朝,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学者认为此碑内容有关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应该做为基督教的文化历史资料放到西方保存。派丹麦人何尔莫前往中国,以三千金购买此碑,准备运往西方却被清政府制止。何尔谟获准复制一个大小相同的碑模带回伦敦,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碑模版,十分逼真,几可乱真。大家可以注意在碑石的最下方,有一些用古叙利亚文写成的景教徒的名称。从公元8世纪后,逐渐被兴起的阿拉伯文代替,今天只有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一些神学研究者能使用这种文字了。我们再来看一下碑石的最顶端,是唐朝碑石盛行的螭龙形碑冠。


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在碑冠的正中碑额上面书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教字的正上方是线雕的莲花图案,莲花上烘托着一个十字架,标明了碑石内容与基督教有关。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多宝塔感应碑。碑石的左边靠中下方,有这么一行:“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这里的三个贝字,和下面这个字就是这只大乌龟的名字。赑屃,也是龙的一个儿子喜欢负重所以被用来做驮碑物。多宝塔感应碑的内容是记述了唐朝高僧—楚金禅师9岁出家,深入修行。于念诵法华经《多宝塔品》时,在禅定中看到宝塔涌地而出,于是发誓愿要建成此塔。经过六年时间宝塔尚在修建过程中,玄宗皇帝做梦梦见此事遂派官员暗访。发现千福寺果然正在修塔,连主持修塔的和尚名字,都和皇帝梦见的一样。于是皇帝大喜,出资资助,宝塔于四年后建成。颜真卿将建塔因缘等写成文章,由刻碑名家洛阳人史华刻碑。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3岁时所作,是他早期书法的代表作品。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初唐秀丽纤细瘦长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下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颇有筋骨亦有锋芒,特点是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这正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


 


颜真卿被誉为王羲之父子之后,对中国书法艺术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巅峰之作的风格是怎样?我们转过身来,看看旁边这块碑石。这块碑石叫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作品,颜氏家庙碑所记载了颜真卿的家族历史,家族中曾经出现过颜回这样的亚圣,这里写道:“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说明颜氏家族曾在孔子门徒中,号称贤者的七十二人中,颜氏家族的就有八个。这里又写道颜氏一族的籍贯:始自鲁居於琅琊临沂


6


孝悌里。并记载颜真卿和兄弟一起跟随舅父学习书法,家贫无纸笔用扫帚在黄土墙上习字的经历。后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堂弟颜杲卿做常山太守与安禄山PK,兵败城破被俘。安禄山非常愤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颜氏家族一门英烈,颜真卿做为唐朝的四朝元老重臣,年过七十时在奸臣的建议下,被皇帝派去劝降叛将李希烈。


知道此去 凶多吉少则朝中大臣都劝阻,但颜真卿依然奉旨前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李希烈想给颜真卿一个下马威,可颜真卿刚一宣读圣旨,1000多名士兵如踩狼虎豹,手持利刃蜂拥而上,围着颜真卿谩骂威胁。颜真卿毫无惧色,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说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戏!”李希烈迫于颜真卿的威严和盛名将他软禁,软禁近一年的时间。李希烈同伙想偷袭杀掉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但事情泄露。李希烈在软禁颜真卿的龙兴寺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被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最后派宦官缢杀了颜真卿,这时他七十六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颜氏家庙碑可以说是颜真卿生命最后几年中的书法作品,从开元盛世到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他经历了书生——斗士——统帅,入朝——罢黜——入朝的人生。生活场景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人生的历练对软弱无力的心灵是摧毁,对强健有力的心灵则是从历史中脱颖而出的舞台。


真正的艺术家最出色作品不是书法或绘画,而是他本身。最大的艺术作品,是人生每一个当下,都活得像艺术品,不放纵,不懈怠。这个时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加强腕力,中锋运行,取大篆笔法,圆转藏锋。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其捺笔一波三折。从字体结构上看,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正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讲究的疏可跑马,而四周形密,密不透风。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以形密取气势。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被苏东坡誉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号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他的书体下笔斩钉截铁,刚劲挺拔方圆兼备而富于变化,给人以精悍利落之感。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人品也好,他性格耿直,为人刚正不阿。唐穆宗李恒是个荒淫昏庸的皇帝,在位四年增加农民三倍的赋税。其他方面则一无建树所以柳公权及一些忠诚刚正的大臣对这位昏君非常恼火。有一天李恒向柳公权请教用笔之法,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就是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笔谏”故事,虽然说是借机向皇帝进谏,但柳公权说的也正是用笔之法也是教育之法,再好的笔法只是技巧。中国古人注重心灵建设,现代的学习则更侧重于技术学习,一个是皮,一个是毛,一个是本,一个是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末不能倒置。柳公权不仅在书法上与颜真卿有师承关系,在道德品质及思想意识上也受到颜真卿很大影响。一次唐文宗在偏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


    


     在第二展室和第三展室之间,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魏碑。


7/14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石碑和刚才展室里陈列的碑石的形制大不相同,没有碑冠、碑座。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这些石头叫做:墓志。墓志始于秦,在汉代下葬时,要在墓前立碑。汉代厚葬盛行,咸阳的那些西汉帝王陵庞大的规模,眼花缭乱难以计数的陪葬坑、陪葬墓就知道了。所以汉代贵族举行葬礼时,要立这样的一块石碑。首先石材要来自名山的山阴,因为山阴太阳日照没有那么强烈,石头更润泽细腻,石材开采后还要运输、打磨。接下来请名文或好友写纪念文章。最后请名家书写并请专家刻在石头上。比如唐代柳公权的润笔,据说是整个唐朝最高规格。当时公卿大臣、有点身份的人家书写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那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孝,足见其受追捧的程度。白居易跟元稹结交数十年,情逾骨肉。但元稹去世之后,其家人请白居易撰写墓志铭。写好之后元稹家要馈赠白居易奴仆、车马、绫罗绸缎以及银制马鞍、玉带等物,价值六七十万钱。白居易极力拒绝,但元稹家人几次三番给他送去。不得已白居易只好接受下来,再转赠给了一座香山寺做维修费用,经过三个月的修葺寺庙焕然一新。


在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那些贵族显然不愿意自己死后如尘土一般,没有人记得。所以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让曹操的廉政检察官看不见。这些方形小规模的石碑就是墓志,通常是两块石头为一组,上面是这样的方形的盖子,叫做:志盖。志盖通常是下面为正方形,上半部有一个四边梯形的斜面。在斜面上有一些线雕的图案,花纹,或者是瑞兽。比如这个就是十二生肖的造型。中间是用篆体写成的标题,也就是墓志的主人的名字,身份地位。在盖的四角,我们可以看到有残留的铸造的铁环的痕迹。这个是用来抬放盖子的提手。盖子下面是象墙壁上这样的底座,上面有铭文通常是记录死者身份,地位,学问,政绩,德行的文字。


 


怀素《千字文》


 


这块石碑是号称草书二圣之一的怀素作品:草书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又称千金帖。是怀素63岁时所书,怀素唐朝著名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于世。籍贯是湖南零陵,少年出家在寺庙中长大。他对修行念佛的兴趣显然没有对练习书法兴趣大加上饮酒吃肉,所以在庙中无法停留。他为了练习书法又没有钱买纸,就在自己住所的旁边种植了大量的芭蕉树,用芭蕉叶当纸练字,把上万株芭蕉的叶子都摘光了。小芭蕉叶不舍得再摘就站在树下练字,风雨无阻。为了写字他用坏的毛笔头多的数不清,埋起来成了一个笔冢。为了学习书法,拜张旭弟子为师。当听到张旭观看风吹动蓬草振动和狂风将尘土和砂砾吹得漫天飞舞,在其中揣摩草书的笔意时沉吟良久高兴地说:“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又和颜真卿一起交流草书心得体会,颜真卿说:“我看到下雨时,雨水流在墙壁上形成水痕很有启发。”怀素则说:“我常常观察天空中云的形态,还有泥墙上干裂的裂缝的痕迹,您觉得何如?”他们的意思是书法最忌刻意造作,自然天成最佳。怀素没有钱又好酒,常常用写字来换酒喝。当地有钱人盖了新宅子,粉刷好白墙备上好酒好菜,邀请怀素前来。怀素来了也不客气,一番酒足肉饱之后,躺在床上稍微醒醒酒。然后爬起身来也不要纸,就在墙壁上挥洒起来,往往兴致来时一面墙壁写完,仍没有尽兴。于是写完几面墙壁又一路大叫着跳到屋外,沿着走廊墙壁写下去。


 


张旭《断千字文》


 


那么我们看过了怀素的草书,再来看看颠张狂素张旭的字。这是张旭的断草千字文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相比,笔画连绵不断,运笔遒劲,功力浑厚。字里行间内蕴无穷,古趣盎然,充满张力磁性。行笔出神入化给人仪态万千之感,笔断意连令人遐想无限。纵观通篇结字隽


8/14




永,章法严谨、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无论从通篇还是从局部单字来看,都会被流动、曲折,藏锋使转直入,动人心魄的阳刚线条所打动。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没有成竹在胸的功底是书写不出来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张旭与怀素一样,往往是酒后挥墨,一蹴而就。兴致来时用头发当毛笔,蘸着墨汁写字,大呼小叫。仿佛着了魔发了狂,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书体,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具有音乐特征,以简单笔墨书写出带有生命力、节奏感线条。依靠笔顺字势,作各种轻重、缓急、枯润等多样统一的和谐变化而完成的。有人把书法比做无声的音乐,认为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音乐节奏感,这正是草书种种特征造成的,同时草书也具有绘画特征,虽不表现具体的图像也没有缤纷色彩,但线条和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轻重缓急而变化无穷。


 


我们再来看看秀逸多姿,舒展均称的汉代隶书明碑:曹全碑。


曹全碑是以隶书所写,中国古代文字经过甲骨文、金鼎文至到大篆,小篆。小篆之前,文字都以象形为特点,笔画转角都为圆角,不用笔锋。书写起来要缓慢,这也是时代特点。没有那么多繁琐的事物,写一篇文字就是一天。秦末,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慢慢画字已不能满足事物要求。当时的小吏就将篆字的圆转笔画改为方形,逐渐形成了一种流行在小吏当中的字体:隶书。我们看一下曹全碑的隶书,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碑石的内容记述了东汉时期合阳县县令曹全曾经远征匈奴居延海做战并取得胜利,后来在黄河泛滥水灾之后,治理黄河和安抚百姓的事迹,还有镇压张角的黄巾军起义有功。还有曹全的德行和政绩等。曹全碑的书法特点:中宫紧收,扁平舒展、大小相间、布白均称、收放自如、笔断意连、上紧下松。


 


    现在我们到第三展室的东南角,看看宋朝皇帝的书法作品—大观圣作之碑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成就的皇帝。然而做皇帝的主要责任不是进行书法绘画艺术创作,而是治理国家。当年赵佶还是端王时,向太后提议立端王为皇帝,宰相就以:端王太轻佻不宜为君而表示不合适。但向太后是一个对有学问有艺术天分的人特别欣赏的皇太后,极力推举赵佶。赵佶登上帝位后,依然沉迷于奇花异石,书法绘画,骑马,射箭,蹴鞠。这个艺术皇帝把国家交给最为信任的蔡京治理,他侵占农民耕田,修改茶叶、食盐的税法。他还建议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道观园林等。当时有大臣给皇帝建议,汴京地理平坦没有山岳。宋徽宗就要建起一座山,这位审美出众的皇帝要求把这座山建得玲珑秀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当然这个爱艺术的皇帝也爱美女,后宫佳丽无数,皇帝依然不满足,常常流连在汴梁城中的青楼里。为了与青楼名妓李师师约会,宋徽宗在离宫中修建了一个地下通道,直通李师师所在的妓院。这样的一个荒唐皇帝,在靖康耻中,被金兵掳去北方的极寒之地。虽然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但宋徽宗独步书法界的“瘦金体”堪称绝世精品。


“瘦金体”指的是宋徽宗的书法特点,因其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而得名。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这位皇帝大人尊崇的说法。大观圣作碑的碑额,撰写者为奸相蔡京。碑文为宋徽宗亲撰,而摹写上石是书学博士李时雍。这三人都是当时书法名家,三位绝顶高手共同完成的这通大观圣作碑,倒也可以称之为书法界的“三绝碑”。


 


黄庭坚诗碑。


9/14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号称:苏门四学士,又称为:宋四家。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心位置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辐射式”字形结构突破了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这种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沉着潇洒的韵味和骨力道劲的气魄。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伟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黄庭坚自幼孝顺父母,对于奉事父母之事,无论大小,他都会认真努力做好,从来没有推辞拒绝过。黄庭坚从小也十分勤奋好学,二十三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元佑年间他又做了太史。黄庭坚做太史时,公务繁忙。家里虽有仆人,而他却不辞劳苦,依旧亲自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每天忙完公事回来,一定会亲自陪在母亲的身边,以便时时感受母亲各方面的身心需要,并且亲力亲为得精心侍候着母亲,事事力争都达到母亲的欢喜满意。2010年6月,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价格,创造了中国书法拍卖的最高价。


 


米芾四条屏诗


 


1992日本天皇访华来到碑林,陕西人民政府赠送给日本天皇夫妇的礼物,就是特别批准拓印的《唐三藏圣教序》的碑石拓片。现在这些碑石早就不允许做拓片了。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米芾的字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他的洁癖,二是好着唐装。米芾有很重的洁癖,他身边常常放着一盆水时时洗手洗脸,洗完也不用手巾擦拭,只是甩手晾干,生怕手巾弄脏自己。平时也不与别人共用“器服”。有一次他的朝靴被别人碰过,心里面总觉得不舒服就一洗再洗,弄得破损无法再穿。据说他为女儿挑选夫婿,也是因为其姓名“干净”,女婿姓段名拂,字去尘。他说:“既拂矣,又去尘真是我的女婿。”


 


关帝诗竹图


 


这是一通奇妙有趣的碑石,将文字与绘画完美融为一体,雕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关于关羽保护两位嫂嫂的事迹最为出彩。武圣关羽的文采武略饱受曹操的青睐,赐予他汉寿亭侯的爵位。而关羽却人在曹营心在汉,最后还是挂印而走。后人非常赞赏关羽的品行,故而制作了这幅关帝诗竹。这幅图由风竹、雨竹构成一幅秀竹画图。风竹的叶子向一边飘动就好像有清风掠过,而雨竹的叶子则向下低垂就好似有细雨击打。这两尾竹子的竹叶恰好组成一首完整的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当时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特殊心情写照。






相貌,但从他那袒露的胸肌和大翻的衣领可以判定是一名胡人。反映出护送狮子来长安的外国驯兽师,都是外国人。走狮造像,生动且气派豪壮,颈毛,爪爪坚实有力。

蟠螭碑首:碑首两面雕刻,以六条龙盘绕纠结组成。呈半圆形,镂空的肢爪,尖锐有力。蟠身有华美的鳞甲,身躯好像在蠕动。两面分别浮雕有:“迦陵频迦”(一种美音鸟的意思),两只鸟相向而视莲花,生动、灵巧、可爱。唐代碑的形制有这严格的等级划分,级别较高的碑首才能采用螭龙。“六品以上,螭首龟座”,看来这通碑的主人不一般。

石灯:寺院门前,照明用具。顶部呈方形,四边刻有八个花瓣,下为屋脊形房顶,刻有瓦沟,好像一个建筑物。下面一个完整的方石,四面透风,是放置灯的地方。在下面为莲花形圆形座、石鼓、八棱石盘,各刻有装饰性花纹。第七层为圆形石柱,周围刻着四条相交的蟠螭,各有一爪上托起石盘,一爪向下撑着躯体,第八层为一方形底座,四面有八座小山,使整个石灯如置于群山之上。这种灯的形式,目前在日本寺庙中比较常见。

老君像:这尊老君像原置于临潼骊山老君殿中,是华清宫朝元阁內的遗物。老君像以汉白玉为质地,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显得刀法凝重而玉色细润,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堪称:“绝世佳作”。他身穿开领道袍,褒衣博带,正襟危坐于石台之上,神情庄严肃穆。底座为三层,上层为长方形,略有残缺。中间为正方形,四面刻有莲花图案,下层为牡丹形,整体花的造型变形夸张。

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干爹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让工匠以白玉雕刻而成,进贡朝廷。当时可谓是朝野轰动,宫廷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王维还留有诗句纪念此事。

还有一种说法,这尊老君像是按照当时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面相所雕,不仅迎合了当时的政治正确,也谄媚了当时的皇帝和宠妃。









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唐德宗时期,景教士景净所立,记述景教及在中国发展和流行情况。


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大德·阿罗本带来经书到长安由名相房玄龄迎接,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并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景教在中国发展极快。唐高宗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请景教士于兴庆宫讲道。玄宗还曾经邀请罗含和普罗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礼拜,讲福音。安史之乱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中国化;比如将基督教的圣徒均改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门徒自然叫作“僧”。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不承认罗马教派所谓:死后涤罪说,但崇拜祖先。反对三位一体,崇尚二性论。三位一体是指: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二性论则强调了基督有人性和神性两种属性。


食素(天主教),教务人员不吃肉。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教堂里的修道士大部分是素食的。在明朝石碑出土后,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听说,前来争相拓片。到清朝,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学者认为此碑内容有关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应该做为基督教的文化历史资料放到西方保存。派丹麦人何尔莫前往中国,以三千金购买此碑,准备运往西方却被清政府制止。何尔谟获准复制一个大小相同的碑模带回伦敦,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碑模版,十分逼真,几可乱真。大家可以注意在碑石的最下方,有一些用古叙利亚文写成的景教徒的名称。从公元8世纪后,逐渐被兴起的阿拉伯文代替,今天只有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一些神学研究者能使用这种文字了。我们再来看一下碑石的最顶端,是唐朝碑石盛行的螭龙形碑冠。


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在碑冠的正中碑额上面书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教字的正上方是线雕的莲花图案,莲花上烘托着一个十字架,标明了碑石内容与基督教有关。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多宝塔感应碑。碑石的左边靠中下方,有这么一行:“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这里的三个贝字,和下面这个字就是这只大乌龟的名字。赑屃,也是龙的一个儿子喜欢负重所以被用来做驮碑物。多宝塔感应碑的内容是记述了唐朝高僧—楚金禅师9岁出家,深入修行。于念诵法华经《多宝塔品》时,在禅定中看到宝塔涌地而出,于是发誓愿要建成此塔。经过六年时间宝塔尚在修建过程中,玄宗皇帝做梦梦见此事遂派官员暗访。发现千福寺果然正在修塔,连主持修塔的和尚名字,都和皇帝梦见的一样。于是皇帝大喜,出资资助,宝塔于四年后建成。颜真卿将建塔因缘等写成文章,由刻碑名家洛阳人史华刻碑。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3岁时所作,是他早期书法的代表作品。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初唐秀丽纤细瘦长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下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颇有筋骨亦有锋芒,特点是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这正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


 


颜真卿被誉为王羲之父子之后,对中国书法艺术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巅峰之作的风格是怎样?我们转过身来,看看旁边这块碑石。这块碑石叫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作品,颜氏家庙碑所记载了颜真卿的家族历史,家族中曾经出现过颜回这样的亚圣,这里写道:“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说明颜氏家族曾在孔子门徒中,号称贤者的七十二人中,颜氏家族的就有八个。这里又写道颜氏一族的籍贯:始自鲁居於琅琊临沂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