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博1展区

 南无阿理解力 2024-05-13 发布于陕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展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于199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馆藏文化多达三十七万五千件。上起远古人类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上的各类器物。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价值广,品位高。尤其以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以及唐墓壁画,为我馆最有特色的四大类藏品。

       说起这座博物馆的建成,还与我们的周总理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个世纪70年代,周总理来我陕西视察工作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现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议应在陕西修建一座新的博物馆。1983年,响应总理号召,这座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修建。博物馆的整设计采用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的设计,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建筑群组成,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馆区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万六千平方米,展厅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他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新的发展历程杯。

       2008年3月响应国家号召,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我想大家都发现,每一本书的前面,都有一张序言。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我们博物馆的序言大厅。而序言大厅中间陈列的这尊石狮,我们称它为“顺陵走狮”。顺陵走狮,是唐女皇武则天为他的母亲杨氏陵墓——顺陵修建的。这尊石狮高3.5米重1.5吨。是我国历代石狮中,体型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狮子原产于西亚和北非,2000多年前,随着汉代的著名使臣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得狮子和雕刻狮子的技术传入中国。而我们这眼前的这座高大威猛的石狮,就是唐代的作品,他是中外文化融合后的创新。也从侧面体现出,陕西历史文化雄伟的气魄以及开放的精神。石狮身后的巨型浮雕雕刻的是我国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陕西,正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通展共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为远古人类至秦朝时期,第二展厅为汉朝至唐时期,而第三展厅,则是唐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的讲解这三个展馆的内容。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地形图,就是我们的陕西地形图。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陕西全省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南北全长1000多公里,从北到南依次是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水平原,陕南秦巴山地。陕北是黄土高原,主要以游牧民族文化为主,早在商周时期,鬼方,猃狁,匈奴等游牧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关中平原位于山西中部,东西宽约360公里,约合800华里。故所谓800里秦川。八百里秦川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最富饶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看到关中平原中部从西贯穿至北长达787公里的河流,这就是渭河,他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地区从地里形式上来看,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背山带水,位于四关之中,东为函谷关,西为散关,南为武关,北为萧关,正所谓“四关以为固”,这四关就像一座天然堡垒,将关中平原维护起来,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所以在古代,关中

1/22

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向下看,则是陕南地区,陕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其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

       每当我们了解一段历史,往往要追溯他的源头,而陕西这段历史的源头,就要从百万年前的史前时期说起。史前时期是指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发展史,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因为科技还不发达,人类只能以简单石头制作石器,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人类从人猿经历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因此,我们也将从人类与石制工具说起。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陕西气候温润潮湿,植被茂密,非常适合古人类和植物生存,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陕西最古老的居民,蓝天人。

       196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分别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以及下颚骨化石。依据这些化石,考古学家复原出了这尊反应当时人类面貌的头像。据科学检测,这是一尊年纪约30岁左右的女性。他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蓝田人的面貌与现在的我们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他前额低平,眉骨粗壮,吻部突出,脑容量仅有780毫升,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半左右。所以她还处于人类发展史上非常原始的时期,不过他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亚洲北部直立人化石。它的发现对于探索和研究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想,有朋友会问我,原始的人类是怎么生活的呢?原始的人类是靠采集与狩猎为生,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粗糙的石器,就是当时人们制作出来用于采集与狩猎的工具。这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刮削器与砍伐器正是蓝田人用来采集与狩猎的工具。这些石器比较粗糙,但是却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

       继蓝田人之后,197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了这具完好无损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称为大荔人。根据科学检测,这是一位年纪约20岁左右的男性,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前,他的脑容量为1120毫升,体质介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大荔人的头骨化石发现地意义十分巨大。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半球人类的进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石器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将这些大荔人的石器与蓝田人的石器进行对比。很明显,无论是从器型的大小还是从边刃的修整,大荔人的石器明显要比蓝田人的石器先进。并且这一时期的石器器型较小,大荔人小巧的石器多由采自于河床的砾石加工而成。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一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考古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有三大特点,第一点是人们开始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第二点是人们开始烧制陶器。第三点是人们开始了定居以及农耕。先进

2/22

的石器和陶器使得人们的生产力以及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进,而与农业生产伴随的定居以及农耕,使得人们进入了氏族社会时代。

       我们看到的这些三足钵以及陶罐,他们是老观台文化中的典型器物。1955年发现自陕西省华县的老观台遗址是陕西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也就是用火,将柔软的泥土烧制为坚硬的陶器。这一改变为人类吃熟食提供了条件,从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促进了人类体质以及思维能力的进化。

       我们看到的这些石器明显经过了二次加工。与之前我们看到的蓝田人制作的石器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石器的加工,已经从简单的打制进化为二次加工磨制。这说明人类已经从单纯的依靠采集狩猎获得生活资料,进化为使用石铲石锄来进行简单的农耕。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展板介绍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mian)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繁荣的阶段。

       仰韶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陶器的制作,其陶器大体可分为普通的陶器以及精美的彩陶。在仰韶文化时,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既将泥制成泥条,然后以螺旋式方法盘筑成型。

       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矿物质颜料绘制成各种图案与花纹。彩陶的纹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纹,一种是不明意图的几何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名叫“红陶甑”,甑是人们最早加工食物的器物。甑在使用时要和陶盖以及陶罐配套使用。使用时,先将装有食物的甑放在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然后盖上陶盖。在陶罐下烧火。水烧开后,水蒸气会通过甑底部的小孔进入其中,将食物蒸熟,就如我们现在的蒸笼一般。红陶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只能吃烧烤以及煮食物的历史。

       而在其右边我们看到的这件器物名叫尖底瓶,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是古代半坡人打水的一种工具。它的使用方法就如上面展板中所展示一样。因为其底部是尖的,所以再接触水面时,瓶身会自动倾倒,水会进入瓶中。而当水满后,瓶身会恢复直立,这样取出时水就不会溢出。尖底瓶的两大优点在于,一是他的口径小,水满后不易溢出。二则就是他的腹部有双耳,便于人们携带。尖底瓶神奇的自动汲水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物理中的重心原理以及定倾中心法。虽然是一种巧合,但是也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所在。

3/22

        在我们右边展柜最左侧上方的展板中,展览除了一组刻画符号。在仰韶文化中,出土的大多数文物都刻画有这些具有规律与共性的符号。在临潼姜寨遗址中共发现38种,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共发现了27种。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和金文非常相似,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汉子的雏形。虽然现在我们对这些符号的意义并不了解,但是,这些符号对于我们研究汉子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仰韶文化也被称之为“彩陶文化”,彩陶就是指在陶器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各种图案与花纹。彩陶的图案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动物纹,第二种则为不明意图的几何纹。而我们眼前的这个人面鱼纹盆(国家一级文物)则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人面鱼纹盆内壁画上的这尊人面与兽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之间人面带着一顶尖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有两条小鱼。关于这幅图案的含义,国内外专家看法不同。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人面鱼纹图案是当时部落中被人们所崇拜的图腾形象。第二种说法是:巫师祭祀时所带的面具,会在陶器内壁的人面鱼纹图案则是为了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第三种说法是:在当时,人口的增长率很低很低,人们希望能像鱼儿一样繁衍子孙。但无论怎么说,从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与鱼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我想大家应该都主要到了人面鱼纹盆下方的两个小孔,而这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啊,在当时,小孩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当小孩夭折后,父母就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在一个瓮中,再将这个盆扣在翁的上面。而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灵魂出入的小孔。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那么了解完仰韶时期这么多精美而有珍贵的陶器,接下来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先民生活的曲折环境。

       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临潼区的姜寨遗址所做的部落模型。不难发现,当时先民的居住环境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对面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始皇陵所在的临潼区的骊山,而这条河则是“临河”渭河的直流。大家发现村庄的四周有一群小沟围绕着,我们称之为壕沟,人工开挖的,主要是用于防治野兽入侵等等,就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护城河。村落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河边有小土包三个,这是制陶区,人们集中做陶器的地方。当时的陶器制作工艺呢,主要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而中间这部分为居住区,我们看到的这座巨大的房子,本来以为它是首领居住的。但是后来推测说,这应该是在当时开大型例会时所用的议事厅,里面最多容纳四至五百人。而中型的房子则是每个部落普通人们的房子,里面发现了土炕等遗址,所以很可能是老人与孩子集体居住的地方。那我们再看房屋的旁边啊,这儿有很多小圆坑,它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啊,这是当时先民把夭折小孩的尸骨放入陶瓮,然后则将陶瓮放置于此处。以便于母亲来照顾自己孩子的灵魂。而最后,我们看到这里有三处小方格,这个位置呢就是成人的墓葬区。在墓葬区中,我们发现,很多女性的墓葬里有大量的随葬品,男性的却很少有。更能说明在这个阶段,还是女性为主导的,母系氏族社会。

4/22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慢慢产生了审美的意识。接下来的这个展柜,就为我们展示了古人们的一些装饰品与艺术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物品名为“贴塑蛇纹罐”以及“贴塑壁虎纹罐”,他们用到的是一种制陶的装饰技法,名为贴塑。贴塑,也就是先将泥捏成一定的纹样,然后在粘贴到陶器之上,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这种装饰手法专业称之为附加纹堆,具有很强的立体美感。

       而在贴塑蛇纹罐的左边我们看到的是陶埙,陶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演奏时用嘴吹最上面的孔,用手指按住边上的孔。根据手指的起落吹出不同的乐曲。我国最早的陶埙时单音孔,二音孔或三音孔,而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五音孔,到了汉代出现了六音孔陶埙。

       而我们左边看到的这串骨珠项链则正面的反应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他出土于临潼姜寨遗址的一个少女墓穴中。这串骨珠项链由数千枚细小的骨片串制而成,每个骨片都有孔,骨片切割匀称,大小统一,加工细腻。

       因为我们之前提到,这一时期为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母系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同时呢,在这里还看到一件女士的装饰品,骨笈。骨笈是当时人们束发所用的工具,相当于之后的簪子。人们在劳作与生活中,将头发挽起来。不但方便了生产,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呢,在骨笈的旁边还有一组骨针以及骨锥。他们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学会缝制兽皮来制作衣物,结束了赤身裸体的时代。

       到了仰韶文化后期,石制工具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时期就是来自于那个时期。起初,我们看到的这些石器是绑在人们手上进行劳作的。但是到了仰韶文化后期,人们将石器绑在手柄上,而手柄,就当做了人们手臂的延伸。有了手柄的工具不但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人们的手掌,沿用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以及农业的大大发展。男性由于体力上的绝对优势而在经济地位上超越了女性。从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呢,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100年。在这里展示的是一组陶器,大部分是酒器。酒器的出现说明了粮食的产量有了剩余,人们可以用来酿酒,也体现出了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程度。而且,与刚才的仰韶时期文化相比,红陶大量消失,逐渐被灰陶和少量黑桃所取代。(陶色的变化主要是技术的提高

5/22

有关,因为当时出现了密闭性窖窑,密闭的环境是的了氧化铁再次进行了还原,呈现出了黑色)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陶斝,斝是龙山文化时期与夏商时期常见的温酒器。它三足支撑,可以加热。而这种斝则是在陕西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常用来炊煮的器具。青铜斝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同时呢,这一时期陶器整体十分轻薄,器壁更加匀称,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与现代制陶原理相似的轮制法,轮制法大大提高了陶器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其实刚才我们提到的在仰韶时期还处于原始的,我们所谓的共产主义生活,集体劳作,平均生产和分配。但在龙山文化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展板上的图片看到,当时的先民已经是独门独院居住,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便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分化。

       下面呢,我们就看来看一下,祭祀阶层所用到的珍贵玉器。

       其实啊,我们说,龙山时代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巫术盛行的时代。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分化。慢慢的,社会上出现了可以脱离生产劳作而专职祭祀的巫术人员。而大量的巫术活动促进了玉的发展。

       我国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出现了玉器。而中国的古代玉器作为物质文化,被广泛的用于祭祀,丧葬,礼仪以及装饰中。并一起质坚,性温,美观大方等特性而久享盛名。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玉以其“温润而泽”“廉而不刿”被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玉制品,大多为祭祀所用的礼器。,极少数作为实用工具使用。

       首先我看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这件人头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玉人目视前方。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玉器加工已经使用了开片钻孔以及抛光技术。据推测,这件玉人头可能与当时氏族或宗教信仰有关,或是与宗教巫术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玉人头左边的这组玉器,我们称之为牙璋。牙璋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使用方法可以参照墙上的展板。多数学者认为,牙璋是有农具——骨耜演变而来。多用于农业祭祀,人们借此希望来年可以取得丰收。目前,根据牙璋的出土地点可以判断出,牙璋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晚期。

       走过了史前时期,我们现在开始了我们展厅的第二部分,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距今约4000年,而后是商周。夏朝和商朝的政治中心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而3000多年前的周朝,则是以陕西为中心,是历史上第一个在陕西建都的王朝,也正是从周开始,陕西成为了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这一地位一直持续到唐结束,时间超过了2000多年。这里我们所讲的周朝历史包括先周历史以及西周历史。先周历史是指夏商统治时期周的发展历程,而西周历史是指武王伐纣之后建立西周政权直至周王朝灭亡这一段历史。

6/22

       说起周朝,当然要说一说周人的起源。其实啊,周人的始祖是夏朝的农官,被称为“后稷”原名“弃”,意思是被抛弃的孩子。根据史书记载,皇帝的曾孙帝喾有一位妃子叫做姜嫄,一天姜嫄在野外因为踩到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姜嫄害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厄运。便将他抛弃在野外。但是连续抛弃了几次,这个孩子都大难不死。姜嫄认为其中有神灵保佑,便决定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而这个孩子,就是周人的祖先“弃”。相传“弃”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农业的天赋,长大后为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舜为了奖励他,便将“弃”封在了邰地。邰地临近姬水,故周人便以姬为名。周人擅长农耕,在陕西关中地区发展农耕,并且奠定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根基。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卜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卜骨是干什么的呢?原来啊,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天上的神灵主宰者时间的一切,死去的祖先可以他们的子孙后代降福降祸。因此人们每逢遇到大型事件前,都要进行占卜。方法就是,先有贞人讲所问之事祷告上天,然后再将艾草捻成茸条,点燃后放入事先钻好孔的卜骨的背面。因为骨头受热会出现裂痕。贞人就根据裂痕的纹路,大小区直,长短等判断事情的好坏。再将占卜时间所问之事可在卜骨上,这就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成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商代就已出现,西周时期运用普遍。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所以啊,大家回头看看我们这边图板上,甲骨文的“周”字,就是这样写的。从结构上来看,很想一个被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农田,很形象的反应出周人在农业方面的擅长。

       周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呢,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侵扰。不断向南牵,在其第十三代王古公亶父的时候呢,周人来到了我们陕西岐山这一带。岐山啊,是阻挡当时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又加之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和狩猎,所以周人就在这里生活了78年,这一地区,也被称之为周原。

       在周原遗址中,我们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比如说这一件,陶水管道。陶水管道是当时人们用于排放污水使用的,一头大一头小,非常适合套接使用。陶水管道多为直管,也有带弯的陶水管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件文物,空心砖。顾名思义,空心砖,其中心为中空的。空心砖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建筑材料。它省工省料,便于烧纸,并减轻自重,同时也具有隔音保暖的功能。早起是作为踏步使用,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件物品依然是建筑材料。瓦。我们看这件瓦上有两个钉子,而这两个钉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啊,在古时,西安的气候和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古时候的西安潮湿多雨,人们为了泄水方便,于是便将屋顶修成“人”字坡或者四面坡,而为了防止屋顶上瓦的下滑,于是便用瓦上的钉子固定在屋顶上。

7/22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名叫三足翁。三足翁腹部呈桶装,有三个乳带状足。三足翁除口沿部分外,通体装饰有细绳纹。翁是用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的。三足翁的三足与翁身是分开制作之后再拼接而成的。可以看出,在当时,泥条盘筑法依然是陶器制作的主要方法。这件三足翁是储藏粮食或放置其他物品的容器。

       其实在周不断发展中,周的左邻右舍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面貌。在周的东边是商文化,商文化在当时十分发达,对周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个商代时期的珍贵青铜器。饕餮纹分当鼎。

       鼎啊,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炊具,煮肉的锅。后来慢慢演变为了身份等级的标志,祭祀的礼器。而这件鼎呢,我们主要看一下他的纹饰。横着的眉毛,圆圆的眼睛,以及凸起的鼻梁。我们发现,他想一个怪兽的脸,而他的名字,就叫做饕餮。传说龙有9子,每个儿子有不同的癖好。而饕餮就很贪吃。在其吃人的时候呢,因吃人未咽,害己其身。把自己身子都吞掉了,所以变成了有首无身的怪兽。我们的祖先将饕餮驻在器物上,应该是告诫我们,不要贪吃,不要暴饮暴食。而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也就来源于此。

       除了这件饕餮纹鼎,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一件精美的文物,凤柱斝。这件凤柱斝因其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风鸟而得名。其实凤自古以来被当作吉祥的含义,人们说“有凤现于天,则天下安宁也”所以凤鸟是商周青铜器常用的装饰题材,其装饰手法变化多样。但其平面纹饰较多,像这件凤柱斝上的立体造型较为少见。因其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所以被称之为”斚王“

       在周的北临,主要是鬼方文化。他们生活在草原上,所以不难发现,他们经常以动物作为表现题材。比如说我们看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羊首勺。羊首勺是一件挹酒器。因为其勺子顶端有一个羊头,因此被称之为羊首勺。仔细观察勺炳上有一只老虎和小羊。老虎似乎在奋力的向前追赶,小羊则在惊恐的向前奔跑,生动的体现了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自然现象。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旁边的这一件蛇首匕。蛇的眼睛深邃阴森恐怖,吐着信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整个匕首并不是十分锋利,可以说它的用途就是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切割肉食的生活用具。

       了解玩周的北临,在我们陕西的南部主要分布的是巴蜀文化。因为这一地区靠近四川,所以说今天四川的简称依然是蜀。首先呢,我们在巴蜀地区了解两组面具,他们就是人面具与兽面具。人面具形象逼真,透雕有孔,制作精细。兽面具形似牛面,牛角粗大上翘,凶猛威武。然而他们有什么作用呢。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覆盖在死者脸上,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升天。第二种则是祭祀时法师佩戴,可以让法师与神灵沟通。而第三种则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假面舞会,娱乐时佩戴,可以让人们达到忘我的境界。

8/22

       而我们在下面看到的这些则是巴蜀文化当时的一组兵器。比如说这一件,蛙纹钺。钺是由斧发展而来。但与其他兵器不同,钺同样是权利与威仪的象征。这件钺造型独特,其中间雕有一个镂空的做匍匐状的青蛙。蛙是水边生活的动物。以蛙做装饰物,多见于潮湿多雨的陕南以及水资源丰富等地区。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件精美的文物,饕餮纹四足鬲。鬲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煮饭烧水的锅。这件鬲纹饰清晰,造型精美。是一件商代中期青铜器。他的四足上各雕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性极强。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鬲都为三足鬲,而这件鬲是我国已知的唯一一件四足鬲。因其特殊性和唯一性,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欣赏一件珍贵的文物,大盂鼎。为了使大家对于青铜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在展厅中陈列了这件复制的青铜大鼎,大盂鼎。大盂鼎原品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大盂鼎以云雷纹为底,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是我国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样式。这件鼎内铸铭文19行291字。记载的是西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记述了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与武王之所以能以卓越的功绩立国,主要的原因是其臣子从不酗酒,每逢祭祀,都无比的认真恭敬。而商王灭国的原因就在于其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以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盂在铭文中也记叙了其制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鼎内的铭文是史学家研究西周分封制度以及纣王与臣子关系的重要事实材料,无比珍贵。

       欣赏完先周时期精美的器物后,我们在这里了解一下先周时期人们居住生活的院落遗址模型。

这座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这座遗址南北长约55.2米,东西宽约22.5米面积共约1496平方米。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以影壁,大门,前堂,后室为中轴线,东西两侧还配置着通长的厢房。以回廊相连,将庭院围成封闭的空间。它也是我们中国最早四合院的雏形。是研究西周建筑的重要资料,我们之前看到的先周时期的空心砖、瓦当等等,都是从这里出土的。

       走过了先周文化,现在我们正是步入了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这一天,周武王的军队在河南省牧野与商军决战,从此将商王朝推出了历史舞台,建立了西周王朝。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文王在我们的沣河建立了丰京,而武王灭商后,武王呢,又在沣河的东岸建立了镐京。而在当时,丰京是周王宗庙与苑囿的所在地,而镐京则是周王居住以及理政的中心。

9/22

       而我们在这个丰镐遗址呢,也出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比如说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一件,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

       簋是当时一件盛食物的器皿,其内壁有铭文32个字。内容是说,利是武王的右使,利于甲子日黎明对牧野之战是否能取得胜利占卜,兆相很好,而且呢,牧野之战也取得了胜利。七天之后,周王赏赐给利以青铜,利铸簋作为纪念。有关牧野之战的记载啊,史书有很多。而利簋铭文与我们史书的记载相吻合,应证了史实性。让我们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具体到了公元前1046年,所以说,利簋是我们珍贵的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同时,利簋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2012年被誉为镇国青铜器。

       而这件孟簋出土时共4件,除大小略有差异外,形制纹饰铭文均完全相同,孟簋底铸铭文42字,大意是说:孟的父亲和毛公遣仲征无需,因有军工而受赐。孟称其父为文考,说明其父在受赏时已故,由其子孟零售奖赏,铸器以为纪念。

       周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的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即“授民授疆土”。被分封的诸侯王有同姓诸侯王,也有异性诸侯王。那么采邑呢,就是指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封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也对诸侯王承担义务。而我们这边看到的这组青铜器呢,也就是从各个诸侯国的领地中出土的。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件非常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五祀卫鼎。五祀卫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述的是一件西周中期的土地交易时间,大致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做裘卫的人相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便将此事报告给了刑伯、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同意交换土地并且立下誓言,于是刑伯、定伯便派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等人前去实地考察并且办理手续。这篇铭文反应了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属私有,但是土地转让,交易,买卖等还需经过王朝大臣。同时,这篇铭文有明确的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而旁边这件文物叫做此簋,其实根据考证啊,此簋中的“此”为器物主人的名字。而一同出土的此器中,此鼎有3件,此簋有8件。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鼎内铸铭文112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

       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成康,在穆公时期发展完善。这组此器铭文中有具体的人名和官职名,对于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欣赏完制作精美的此簋,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一件青铜器,周生豆。周生豆出土于春秋墓葬中,但它却是西周中晚期豆的标准器。盘内铸铭文“周生做豆,用享于宗室”周生就是做器主人名。

10/22

       豆是古代的一种乘食器,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为陶制,商代出现青铜制。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变成了祭祀宴飨中不可缺少的礼器。豆使用时常以偶数出现,其数量的多少代表了使用者身份的尊卑,据史书记载,天子可用26个豆。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繁体字中的礼就有豆字,由此可见豆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

       那刚才我们欣赏了在西周的众多精美青铜器,而这边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按照原比例大小复原的西周车马坑遗址。

       我们看到的这座西周车马坑原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是一座贵族墓葬的陪葬坑。其南北长5.6米,东西宽3.4米,深2.5米坑内共有两车六马。左边一乘为四马战车,右边一乘为两马座车。考古学家根据其车马数量和形制推测出,这座墓的墓主人为卿大夫一级的奴隶主。而战车车厢下有一具殉葬人骨架,起初人们认为这具骨架是殉葬的马车夫,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时期,马车夫属于贵族阶级,而贵族在当时是不可以被殉葬的。所以这具骨架应该为墓主人的贴身奴隶。为了保护车马的完整性,所以只清理出了该奴隶的左脚趾骨。而在清理右边这座两马坐车时,考古学家在其车厢内共发现了用于装饰的海贝2000多枚,我们知道,海贝是自物物交换后的流通货币。由此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程度。

       西周是礼乐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礼乐制度贯穿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以及对于诸侯王的控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制礼做乐。周礼的内容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核心内容是“亲亲”和“尊尊”前者是强调血缘关系上的和谐,后者是强调社会等级上的秩序。

       礼刑并用是西周法律的特征。周时的刑罚分为五种,主要是“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犯人的脸上刻字,劓刑是割鼻,刖刑是砍断犯人的一足或双足,宫刑是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最严重,就是我们所说的杀头。西周时期的礼罚形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礼治的实行是为了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刑罚则是用来调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精美青铜器,则是西周时期,礼治与刑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这一件五鼎四簋。鼎在当时是用煮肉所用的工具,而簋则是用来盛放熟食的碗。随着西周礼治的不断完善,他们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礼器。成为“明上下,别尊卑”的标志。鼎和簋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以奇偶数出现,大小按顺序排列,以此来表示主人的身份和尊卑。《周礼》中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列簋制度。我们现在看到的五鼎四簋就是士大夫阶级所使用的。

       那么了解完西周时期的礼治制度,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周时期的刑罚制度。它盘。它盘,因其盘底铸有做器者名字“它”而得名。它盘,造型简单,平沿,高附耳。是古时奴隶主洗手时接用水的盘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水盆。其底部铸有四个左脚被砍掉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男子双手放于膝上,裸身,跪坐,肩上扛盘。在古代,受过刖刑的男子因行动不便,只能做一些守门以及托盘的工作。这件青铜器不但给我们体现出了西周

11/22

青铜工艺的多姿多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周刑罚的残酷。统治阶级通过礼罚并用,来加强对人们的统治。

       当时啊,我们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强大的军事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免受外地的侵扰,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外战争获得国家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以及奴隶。西周王朝的军队分为地方常备军以及地方诸侯军。中央常备军主要驻守在京城镐京周围,而诸侯军则散布于各地封国之内。每当发生大规模战争时,诸侯军都要率部随中央军作战。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件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珍贵文物——多友鼎。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到的这件珍贵的文物多友鼎,内壁铭文一共是278个字,而他所讲述的内容,则是西周时期,周朝与少数民族猃狁之间的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铭文的大致意思是将,某年的十月,猃狁侵犯京师,周武王就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而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杀死敌人4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武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一钧等于30斤),多友就用其中一部分青铜铸造了这件鼎,并记录下了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这位我们了解西周王朝与其北部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说青铜器的珍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其表面精美华丽的纹饰,而另一方面就是起表面的铭文价值。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是没有纸的,人们把文字记录在轻薄的竹简丝帛等等以及青铜器上,而竹简丝帛经历了千年,已腐朽氧化,而史书也经历了历代的传承,早已没了当时的模样。但青铜器的铭文却真实可靠,保留完好,所以也被称之为青铜史书。陕西作为西周的京府之地,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青铜器上的铭文多大四万一千字,已经相当于两部尚书的规格了。

       说到战争,我们就不得不看一下当时战争时所使用到的兵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组兵器代表,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的戈和矛。那下面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由戈和矛所组成的兵器,戟。戟是由戈和矛所组成的进攻型长兵器,呈“十字形”、或“卜”字型。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戟在商代就已出现,春秋时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汉代戟除了实战外,还被放于门前和居室,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唐代戟已成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西周时期是礼乐制度的繁荣阶段,那当时我们提到说,“礼非乐不屡”,意思就是说,没有乐器的配合,礼就很难体现出来。那我下面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编钟。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单独悬挂敲击的钟称之为“特钟”,而像这样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钟,则称之为“编钟”。

       大家发现啊,这些钟的表面有很多凸起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钟乳”,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而人们在演奏时,则敲击中间和转角两处。敲击中间发出的音称之为“隧音”,而敲击转角发出的音,我们称之为“鼓音”,音韵上差大三度和小三度。那么大家发现,这里一共是八个编钟,本以为可以敲出“多、来、米、发 、索 、拉 、西 、都”这八个音,但当时只能敲出““多、来、米、索 、拉”五个音,没有“发和西”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音韵全的编钟。

12/22

       同时大家发现啊,这些钟上是有铭文的,其实,这四个大钟上的铭文都是相同的。而后面四个小钟铭文加起来和大钟的铭文相同。意思是说:柞这个人,因为得到了周王的赏赐和册命,非常高兴,因此做此编钟以为纪念。所以这一套钟,也称之为“柞钟”。

       在周这一时期,人们崇尚的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那意思就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祭祀以及战争。因为当时人们觉得,祭祀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以及保佑。而战争则可以获得土地财富以及奴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当时祭祀所用的一些珍贵礼器。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件五孔青玉璋。璋在当时是用来祭祀山岳的礼器,而这件五孔青玉璋也被称之为“玉璋王”因为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玉璋。我们发现这件玉璋之上钻有五个小孔,所以称之为五孔青玉璋。而这些小孔的用途,学者们还在研究当中。

       除了玉璋之外,我们来回头看一下这一组礼器。比如说我们看一下2号,玉琮。玉琮在当时是用来祭祀大地的,而同时也表示月亮、母亲以及女性。而对应的我们来看一下5号的玉器,我们称之为玉璧。我想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玉璧在当时用来祭天,而他所代表的就是太阳,父亲,以及男性了。《周礼》中曾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仓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里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那除了这组玉器,我们还欣赏到了当时西周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首先看到这一件,原始瓷罐。那么为什么称之为原始瓷器呢,其实啊,这是因为在当时,烧制瓷器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成熟瓷器的烧制水平,釉面容易脱落,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但即使如此,这件瓷器在当时也属于奢侈品了,因为毕竟物以稀为贵么。但,这件原始瓷器却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重要阶段。

      那除了瓷罐之外呢,我们在这里在来看一件1号,丝绸的印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传说皇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那么丝织业在西周时期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那这件丝绸印痕,就是我们的实物证明了。

       西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带来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货币的使用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货币称之为贝币,物以稀为贵么,这些产自海边的贝壳在当时的内陆是不多见的。而且贝币因其好携带、易储藏、不易变质等缘故,成为了自物物交换后的流通货币。是个贝币穿在一起称之为一“朋”,而朋就是当时贝币的基本单位。《诗经 小雅》中就记载有“赐我百朋”的诗句。因此我们今天许多与经济有关的字多由“贝”组成,如资产的资,钱财的财,贷款的贷等。

13/22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西周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交通运输。周人对车制十分重视,因为车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还是国家实力以及运输能力的体现。西周时期,随葬真车真马成为了当时西周贵族身份的体现。而大量车马器的出土反应了西周交通的昌达。接下来,我们欣赏的这一组就是西周车马器的珍贵文物。

       这里的车马器均为青铜制作,在这里,不仅反映出当时手工业制作的精细,同时也反映出青铜工业的繁荣。

       这些零部件的出土,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在车易磨损处使用了铜构件,这也反映了出了当时西周制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为车辖,而车辖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啊,车辖是古代战车插在轴端孔的常用部件。而这件车辖的纹饰却十分独特。这件车辖上部为一个人头,下部为一醒目兽面。而我们来看看背面的纹饰,它的背面是一个作蛙伏状的人型。此人披发垂肩,身穿短裤,背上面装饰有两个似鹿一样的纹饰,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纹身习俗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西周的一座古墓,井叔墓的墓葬模型。那么井叔呢,并不是墓主人的名字,而是当时的一个家族。而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家族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墓葬整体呈“中”字型,中间的中。作为诸侯级别呢,一般的墓葬都为中字形。而拥有最高地位的周天子,他的墓葬则呈“亚”字型,亚洲的亚。而整个墓葬的构造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呢,就是他的墓室,盛放棺椁的地方。而在墓道上,散落着车轮车辕等零部件。而与我们之前看到的西周车马坑不同的是,西周车马坑的车马器都是完整的放置进去,而这个墓葬却是将车马器拆成零部件放置其中。而原因现在还是一个谜团,很可能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样放置,可以保留车马器的完整性吧。

       从进入周代这个部分,我想大家已经发现,我们不断的在讲述一个新的器物,“青铜器”。从中国夏朝出现青铜,历经商、周至战国,一共经历了1500多年。可以说,青铜器深入到人们的各个生活以及领域。那么陕西作为西周时期的京府之地,陕西已成为自西汉以来,出土青铜器的重要地区。我们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具有两千多件,所以青铜器也为我馆的四大类馆藏之一。而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已达五六千件,首先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当时西周青铜器的主要器型表。

       我们看到,主要是有酒器,水器,食器,还有乐器。大家观察发现啊,同样的作用,都有不同的器型代表,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器物的实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物品叫做夔纹罍。罍是商周晚期至东周时期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兼酿酒器,有方形和圆形之分。方形常见于商代晚期,而圆形流行的时间较长,常见于商朝和周朝早期。这件罍上装饰有夔纹。而什么是夔纹呢。

       夔是古代神话中一种近似于龙的生物。主要形态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纹样。夔纹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商朝的夔纹

14/22

较短,作单独纹样使用较多。而西周时期夔纹较长,常作为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也常见雕琢有夔纹。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件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盛酒器,称之为“卣”,卣的上方经常有提梁,因此我们也称之为提梁卣。卣的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之分。方形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而圆形主要在周时期比较盛行。同时呢,我们说,卣里面盛放的酒也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秬鬯”会加入一些黑素,香草等,因此在喝起来闻起来都非常的芬芳。一般在礼仪祭祀中才会使用,所以我们称之为秬鬯酒器。

       而下面我们了解的这件文物器型十分独特。方形的身子由四个桶状器组成,因此我们称之为四足器。而在当时出土时,人们发现,这四个桶状器内还残存有矿物质的粉末,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用来调制颜料的器物,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调色盘。从同一批出土的文物的铭文可能,这件器物是当时西周的一位史官,名字叫做“迹”的人。这件器物为我们了解当时西周史官的书写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外叔鼎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鼎内铸铭文“外叔做宝尊彝”六个字。外叔是做器者主人名。这件鼎器型之大,仅次于大于鼎和大克鼎,是1949年后出土的第一件西周中期,器型雄浑,装饰风格朴素而不失华美,是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我们一直强调说这个时期被称之为“青铜时代”,而青铜又是什么?又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其实啊,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他的最原始的制作工艺采用的是模范浇筑成型。关于他的制作流程,我们可以结合图板了解一下。

       首先呢,我们看第一步。是用特制的泥做成泥模。在泥模上刻有很多精美的纹饰与铭文。而泥模呢分为内模和外范。将两个模范和到一块,范和范之间保留缝隙,那么范和范之间保留的形状,基本上就是青铜器的器型。 而我们看第六部,顺着小孔向模范内注入铜泥和铜水,待泥模硬干,取出其中成型的青铜器。所以说,青铜器上的铭文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用刀刻上去的那样,而是浇筑出来的。因为当时一个青铜模范只能做出一个青铜器,所以可以说,每个青铜器,都是当时的一个孤品。 那么模范最早是指标准的意思,而如今的模范一词也是由此而来的。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跟我来欣赏一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国家一级文物。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这件青铜器,他的名字叫做“它盉”。盉是与我们之前看到的盘配套使用的。在古代,筷子还没发明,人们吃饭时主要用手抓,所以贵族在吃饭前都要行沃盥之礼。就是一个奴隶在上用盉倒水,而另一个奴隶再下用盘接水,而贵族们就用这之间的流水洗手,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自来水,非常卫生。而我们来看看这件它盉的造型。在盉的盖上有一双翅微张的鸟,前方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方有一回首龙作为把手。 可想而知,这样的器物也不是普通贵族可以享用的了。

15/22

       而欣赏完它盉,我们来欣赏这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仿牛型盛酒器,牛尊。牛尊巧妙的运用了牛身上的各个器官,牛尾用做把手,牛腹部用来乘酒,牛嘴用来倒酒。 牛背上是一只老虎,脚下踩着盖子,把老虎提起来向里面倒酒。而整个牛四足站立的状态,人们可以在牛的腹部加热温酒,我们都知道,古人爱喝温酒。整个文物匠心独运,一级文物,我们称之为牛尊。

       其实牛是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的表现题材, 比如说我们刚才看到的牛型的玉器等等,其实在当时,牛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比如说只有诸侯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用牛来祭祀。在古代,牛羊猪和起来称之为“太牢” ,是当时祭祀的最高等级了。那我们说牺牲这个词是指祭祀所用的动物,而它们都为牛字旁,一次也可以看出,当时牛在整个社会上的重要地位了。

       那青铜青铜,青铜真的是青色的么?看完这一件函皇父鼎我们不难发现,原本青铜器的颜色是铜色与金色。所以当时的青铜器称之为“吉金”吉祥的吉,黄金的金。而其上的文字呢,也被称之为金文。是因为时间的久远,表面被氧化,所以才有一层铜绿的。

       我想肯定有朋友想问我,为什么这件青铜器上没有被氧化出的铜绿呢。我们来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这件函皇父鼎表面的纹饰以及颜色。函皇父呢是当时西周的名门望族,它们家族中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当时的周天子。所以这件器物的原料都非常的精良。

       所以我们说,这件青铜器之所以保留的如此完整,主要是和他上成的原料,工艺以及埋葬的环境密不可分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名叫日己觥,觥呢在古代是一种乘酒兼饮酒器。整个器物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盖子还有底座。盖子的前端为一个双柱角龙头,他的触角很像蜗牛的触角,而嘴巴很像青蛙的嘴巴。而触角中间还窝着一条小龙,我们称之为中脊。而我们从侧面观察可以发现,他的上面有一精致的凤鸟,而凤鸟延伸下来的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有首无身的饕餮,再往下则是宽大逶迤的兽尾。兽尾不但起到了把手的作用,还被用来平衡重心。

       那么这件日己觥因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所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这件觥为什么叫做日己觥呢?因为根据内壁铭文得知,日己觥是一个叫天氏的人为他的亡父日己所铸造的祭器。希望可以庇佑其子孙万代。

       其实我们关中地区出土的这些青铜器,一部分是出土于墓葬之中,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土于当时的窖藏。西周晚期,全戎入侵,西周的大多数贵族逃亡时将这些珍贵的青铜器埋葬于地下,而几千年后,才被我们的考古学者所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了解完这些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大家请跟我来,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展线的第三个部分,秦。

       那么现在我们所进入的就是整个展线的第三个部分,东方帝国——秦。这里的秦包括秦国和秦代。其实我们说啊,秦人最初是华夏族的部族,最初活动于甘肃天水这一带。西周灭亡,周平王向东迁都。在河南洛易建立东周。 在迁都的时候,因为秦的首领秦襄公护送有空,被封为诸侯。因此秦国才如此诞生的,于公年前770年。

16/22

       其实啊,当时秦国的封地可以说还是有名无实,因为秦国的这一片封地还被游牧民族犬戎所入侵。秦人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横扫六国,才建立了我们所看到的统一多的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其实我们通过展板可以发现,秦代的历史只有15年。而我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统一之后的秦国,大部分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历史。

       其实我们说,每个王朝建立之后,首先都要考虑自己政治中心都城的选区,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最早的都城,墉城。

       墉城是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水以北。秦人在雍城生活了290多年,在这期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献公动迁后,这里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作为故都,秦人祖先的陵寝以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的祭祀还在雍城举行。那在雍城遗址,我们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建筑材料。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比如说这一件,陶水管道。

       陶水管道我们在周方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直径更大,从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在雍城这一时期人口量的增加,城市的规模比以前更大。

       那么了解完陶水管道,我们接下来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叫蟠虬纹铜构建,而在建筑上,也被称之为金釭。金釭是青铜建筑构件,可分为内转角,外转角,尽端以及中段四种形制。主要用于房屋木质结构的连接,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水平对接。不但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非常实用。

       了解玩青铜建筑构件,我们在这里了解的是一组瓦当。瓦当有什么作用呢?因为古代建筑主要是土木建筑结构,屋顶上伸出一排排圆柱形的木头。人们就把陶制的瓦盖在木头上面,保护她免受风雨的侵蚀。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而瓦当就用来保护凸起的椽头了。而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一组瓦当头,其表面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瓦当按照其表面内容可以分为图像瓦当,图案瓦当以及文字瓦当这三大类。而秦代时的图案瓦当主要以夔纹为主。图像瓦当多以鹿、獾和豹等动物纹为多。而第三种文字瓦当我们将在第二展厅汉代来详细了解。

       石鼓于唐初在宝鸡凤翔被发现,共十件。曾一度引起轰动。李白、韩愈等诗人都吟诵过他,而且石鼓被历代皇帝视为国宝。康有为还曾誉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每个石鼓上都刻有四言诗句一篇,共700字,现仅存272字,主要讲述的是秦王室的狩猎活动。石鼓上的文字也被称之为“籀文”,是中国仅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是研究汉子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国古诗仅见的真迹,非常珍贵。

17/22

       秦国鼓励发展农业,尤其是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了很多鼓励农耕的措施,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当时还修建了郑国渠水利工程,这样,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接下来,我们首先看的就是这件,郑国渠示意图。

       郑国渠是最早修建于关中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的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主持修建。郑国渠位于今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驻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达25公顷。

       而秦国的水渠为什么由韩国修建呢,其实啊,在当时,韩国是秦的邻国。而随着秦国的国力日益增强,蒸蒸日上欲有事于东方之时,作为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于是公元前246年,韩国的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用了一种“疲秦”政策。就是派遣当时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进入秦国,游说秦国在泾河以及洛河之间修筑一条大型的灌溉渠道。

       而在渠道的施工过程中,韩国的疲秦政策败漏,秦王大怒,要杀郑国。而郑国当时却说“臣始为间,然渠成亦有利于秦。臣为韩延数命之岁,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当时的秦王政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认为郑国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一如既往的加以重用。终于历经了10年的努力,全区完工,人称郑国渠。

       那么下面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组秦国的铁农具。

       秦国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是当时使用铁器最早的国家。这里所陈列的铁铲用于垦荒开地,而铁插是当时用于翻土的农具。辟土是当时装于插的两侧,用于翻土,碎土的工具。铁销用于当时手工业的生产,铁器的广泛使用,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古代战争爆发的时候,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在战国末年,秦国农业的发达也为之后的统一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了解完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这一件文物,鸟盖瓠壶。我们观察这件文物可以发现,盖子上有一小鸟,而下方壶腹部则为瓠瓜形,因此我们称之为鸟盖瓠壶。这件鸟盖瓠壶壶颈部至腹部有两道精美的宽带纹及六道蟠虺纹。壶盖上鸟的尾部与把手有链条相连接。链分四节,每一节均有一只头朝上,尾部卷成圆形的蛇纹。据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所用,其内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学者认为瓠壶上的鸟,可能与我国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所记叙的“天鸡星”和“瓠瓜星”有一定的关系。盖上的鸟首表现的应该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该是战国时期一件祭天所用的重要酒器。

       那么接下来我们所欣赏的是秦国手工业的另一个代表,铜镜。人们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铜镜的背面,因为正面都是千篇一律的,而背面的纹饰却各不相同。铜镜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第二个是汉代,第三个则是唐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铜镜就是战国时期的,他的背面纹饰多以蟠螭以及蟠虺纹为主。

18/22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文物叫做青铜龙,青铜龙是1994年由西安市公安局移交至我馆的,当时已经碎成了8段,重达94.5公斤。而经过文物修复人员的仔细拼接,终于将其成功复原为两条盘去缠绕的青铜龙。而青铜龙是干什么的呢?考古学家认为可能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而钟鐻则是当时大型乐器的支架和底座。秦文化中有追求恢宏大气的传统,秦统一六国后,这一传统被发挥到了极致,青铜龙就应该是秦朝巅峰时期所铸做的作品。

       在当时宫廷遗址的建筑区中,我们欣赏到了当时人们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生活用品。而同时呢,我们也在秦人的宗庙区欣赏到了秦人的一批祭祀礼器。而下面呢,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从秦都雍城的国君陵园区出土的一组随葬品。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第一件,是一个金啄木鸟,以及旁边所看到的金怪兽。啄木鸟的底部,有一个半圆形的小孔,据推测,这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件饰品。而接下来的所有饰品,都出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秦公一号大墓。

       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来了解我们的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经科学勘探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先秦古墓,位于今天的宝鸡凤翔雍城内。大墓平面整体呈“中”字形。有东西两条斜向下的墓道。墓道长300米,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我们整个大墓啊,我们会发现,中间的就是他的墓室。黄肠题凑,这样的棺椁本来是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很明显,墓主人已经是僭越和越级了,更能体现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侯战乱纷争局面,那可以说东周皇室,名存实亡。。。。。那除了棺椁墓室之外呢,我们在他的旁边还发现了很多小木头,他代表的是什么呢,真人殉葬。一共是,人殉166具,人牲20具,这也是我国发现人殉以及人牲最多的一座古墓。此墓在发掘时共发现了247个盗洞,但即使是在这种条件下,仍出土各类文物3500件。在古墓中出土的石磐残块上刻有“高阳有灵,龚桓是嗣”八个字,学者们依此判断墓主人应是秦国的第十四代国君,秦龚公的嗣子秦景公。该墓的发掘对研究秦代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秦国经济的发达、国力的雄厚以及奴隶劳逸之苦。   

       那这里呢,展示的就是秦公一号大墓中的椁木,它采用了特殊的防腐处理,所以历经千年,仍然保存的非常完好。那何为黄肠题凑呢,其实黄肠指的就是黄色的柏木心,而题就是指椁木凸起的榫(sun)头。而凑呢,就是指将整个棺椁椁木规矩的排放成一个长方体的构架。黄肠题凑本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的棺椁级别,很明显,主人已经僭越和越级了。并且呢,我们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的木头一共是600多根。那么复原出来应该就是一片森林了。所以说自秦之后,再也没有发现过规格如此之大的黄肠题凑了。

       咸阳是秦国的首都。秦孝公12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将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咸阳一只作为秦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历经8代君主,前后共存在143年。尤其在秦始皇统治期间,大建宫殿,迁天下12万户富商居于咸阳,这是的咸阳已成为当时“天下辐辏”的中心。

       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建筑材料,就是从咸阳的宫殿遗址中所出土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青铜构建,瓦当等等。它们的制作十分精良,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秦朝手工业的发达。

19/22

       而上面我们所看到的展板,则是咸阳一号宫殿的复原图。

       咸阳秦一号宫殿遗址位于今天的咸阳市东郊,通过考古发掘和复原可知,这是一座以长方形曲尺多层夯土高台为基础的宫阙建筑。中部为由两层楼堂构成的主体建筑。四周布置有上下不同层次的较小宫室。低层建筑和周围有回廊环绕。秦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发现最早、内容最全、保存最完好的帝王宫殿之一。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龙文空心砖就是从咸阳秦一号宫殿遗址中发现的。它色泽青灰,质地坚实。而砖上的龙文可能用做踏步使用,其纹饰简洁明快,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秦时期手工业的发达。

       商鞅变法中有奖励军功的政策,这个政策也是的秦的军队越战越强。而且当时还做了很多武器的改进,同时也扩大了军种。那我们下面所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秦统一六国图。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连绵不断,百姓饱受苦难,社会大一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而实力最为强大的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间,先后兼并了“韩赵魏燕楚齐”这六个诸侯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帝国,对我国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李白的诗中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十年的征战中,秦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以及某事们制定出的卓越的军事策略,同时也离不开精良的武器装备。

       在这里我们所展示的就是秦兵器的代表。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矛戈等等,还有这里我们所看到的铜剑。

       秦朝的铜剑呈柳叶状,又细又长又尖。剑身平均长度在90里面,最长的有120厘米。远远的超出了其他诸侯国的剑。而这种长度的剑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特性,过长的剑非常容易折断。而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秦朝铜剑的剑身做有规律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渐变窄,而厚度则等比例的加大,使其的物理性质达到了最大。      

       而从秦俑坑出土的秦剑深埋泥土之中2000年而不生锈,这是因为秦剑上涂油100分之1毫米的洛盐氧化物。而将洛盐氧化物用于防锈,这是德国人在1937年才发明的,并申请了专利。而我国则在2000多年前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实在是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迹。

       弩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所谓的冷兵器,就是指在火药发展之前的兵器。我们观察可发现,弩分为了三大部分。突起的这个部分称之为望山,用于瞄准。前方两个小尖状的器物,称之为牙,用于弓弦。在当时,人们会扣动底下的班机,牙就会收缩,而剑则会顺着这个槽沿直线发出去了。

20/22

       那除了这些兵器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当时用兵制度的代表,杜虎符。“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这件虎符仅发现了左半边,其上有铭文9行40字,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边掌握在国君手中,而左半边则由大将掌握。每当调动50人以上军队时,必须有国君命令,并且两个虎符合二为一。但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必会符,点烽火即可。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政的高度集中。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秦国的驰道图,秦统一天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所谓的驰道,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了。这条道路是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增加了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这里有一条道路值得一提,就是从秦的都城咸阳到九原,如今的内蒙包头。这条道路使得咸阳的大军只需要三天三夜的时间从咸阳到内蒙包头,来阻挡南下的匈奴。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可以说是形成了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混乱局面。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以及统一措施。包括我们统一文字、度量衡、钱币等等。而这个图示他展示的就是秦统一文字的示意图。

       那这是战国七雄不同国家所写的马字。而这边所看到的就是秦统一之后的小篆体马字,与我们今天的马字也是十分的相像。

       而我们这边所展示的六国货币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刀币,布币,圆形币,蚁鼻币,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国的半两钱。他的设计外圆内方,来象征天圆地方。而半两呢,他所指的是钱币的重量。这样的命名方式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又加之统治者的思想,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因此,以天来包地,这样形制的货币被历代君主所推崇。所以说圆形方孔钱货币,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才结束。那人们也习惯的称它为“孔方兄”

       了解完秦的基础建设,下面请大家随我来,了解一下我们著名的世界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世界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陶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今天的临潼秦始皇陵以南1.5公里处。

       我们来看看这些兵马俑,首先第一排中间的这个头戴冠饰的是一名军吏佣,也叫玉手俑。而在他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两个步兵俑,这些步兵有的身穿铠甲,有的则没有穿。而在他们身后的则是战马,在当时主要是拉战车所用。我们发现,这些战马平均比士兵要低,只有1.5左右。专家认为这些战马是甘肃河曲马种。这种马的头比较重,头型长,鼻孔大,马背宽广,胸肌发达,是属于力量与速度兼备的马种。而在这些马的后方,左起第一个为牵马俑,它头戴皮帽,身着轻甲,脚蹬皮靴,手呈牵马状。而中间的两个,他们动作姿势恰好相反。他们就是车士俑,是手持兵器在战车上作战的士兵。而最右边的这一件叫做立射俑,它身体微向左侧,双手放于身前做拉弓待射状。在作战时他们与跪射俑相结合,向我们展示了秦国弩兵的作战方式。

21/22

       欣赏完这么多陶俑,请大家跟我来,欣赏一下半边不一样的青铜器。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出自于秦始皇七号陪葬坑,这里共出土了15件姿态各异的陶俑以及46件青铜水禽。青铜水禽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青铜鸿雁和天鹅,还有仙鹤。这些青铜器都是按照原比例大小制成的。如此众多的青铜水禽的出土,使得我们认为这个陪葬坑营造了某种“水环境”,也许这些青铜水禽,就是陵墓的制造者为秦始皇营造的一副水边美景。

      而我们这边所看到的这件彩绘跪射陶俑,它身着战袍,外披铠甲,双手置于身体右侧做拉弓待发状,他于我们之前所介绍的跪射俑相互配合,组成了秦军的远距离攻击力量。如果走进我们会发现,这件跪射俑的身上还保留着最初的色彩。其实今天我们通过对兵马俑的考古,我们已经知道了当时这里出土的兵马俑最初都是有着鲜艳的颜色的。只是因为时间的久远以及埋葬是受到了损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还保留着最初的色彩。

       这里我们所看的这件箕踞姿俑,他出土于青铜水禽坑,关于他的身份,目前考古学家也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他是在划船,有人则说他是在演奏乐器。

       箕踞是古代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两脚张开,两漆微躬的坐着,传达出一种傲视对方的姿态。荆轲刺秦王时,荆轲因为行动失败而被秦王斩断了腿,荆轲就靠在柱子上坐成箕踞的姿态来表达自己对秦王的轻视。

       这里所展示的石铠甲是由数以百片的石片穿制而成,我们想这种铠甲肯定不会在作战中用到,所以他的作用是一个陪葬品。我们观察发现,这个铠甲依然是安装实物大小制作的,他的上半部分,上片压着下片,下半部分,下片压着上片。活动起来非常的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