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笔下的夏天,清新淡雅,美到令人心醉

 飞花诗话 2024-05-13 发布于陕西
前路漫漫,诗词为伴,流年匆匆,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描绘了作者在杭州西湖的望湖楼上,欣赏到的壮丽景色。

“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诗用“翻墨”来形容黑云的浓厚和翻滚,暗示了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同时,“未遮山”则预示着暴风雨尚未完全笼罩山峰,还留有一丝光明。

“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暴雨如珠般落下,纷纷扬扬地跳入船中。其中“跳珠”一词,形象地将雨水比喻为跳跃的珍珠,既表现了雨势的急促,又增添了诗意的生动。

“卷地风来忽吹散”,这句诗描绘了风势的猛烈,它像卷席一般,瞬间将黑云和暴雨吹散。这里的“忽”字,既表现了风势的突然,也暗示了作者心情的变化。

“望湖楼下水如天”,最后这句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雨后的西湖,湖水清澈如天,与天空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描绘暴雨、风和湖水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变化无常,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阮郎归·初夏》是苏轼的一首描写初夏景色的词作,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初夏时节的清新与美好。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这两句词开篇就描绘了初夏的典型景象:绿树成荫的槐树和高柳,以及树上新鸣的蝉声。这里的“薰风”指的是和暖的南风,初入“弦”则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如同琴弦上的旋律开始奏响。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室内景象。碧纱窗下,香炉中升起袅袅的水沉烟,室内静谧而祥和。突然,传来的棋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惊醒了午间的小憩。

下片“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转写室外,描绘了雨后的景色。细雨轻拂,荷叶翻动,榴花盛开,如火如荼。这里的“榴花开欲然”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榴花的红艳热烈,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热烈。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结尾两句又转回室内,一位女子正在用玉盆玩弄清泉。水珠飞溅,如同碎琼般散开,却又很快重聚成圆。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女子的纤巧与美丽,也暗含了词人对于生命循环、自然变化的感慨。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的上片“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描绘了一幅端午节的生动画面。妇女们身着碧色的细绢衣裳,微微出汗,明日便是端午节,她们将用芳香的兰草沐浴。沐浴后的水面上,漂浮着她们洗掉的香粉和胭脂,使得整条河流都充满了香气。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也反映了妇女们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下片“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进一步刻画了妇女们的节日装扮和祈愿。她们用五彩花线轻轻地缠绕在红玉色的手臂上,这是一种端午节的风俗,象征着辟邪驱鬼、祈求平安。同时,她们还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篆,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词人通过描绘这些细节,展现了妇女们的美丽和温柔,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整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妇女们节日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她们的美丽和温柔,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词中的“佳人相见一千年”更是表达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祈愿,希望与心爱的人能够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词的上片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开篇,形容女子肌肤洁白如玉,天生丽质,自带清凉。接着,“水殿风来暗香满”一句,不仅描绘出女子所处的环境——一座临水的宫殿,而且通过“暗香满”暗示了女子身上的幽香,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接下来,“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两句,进一步描绘出女子所处的环境,明月当空,照亮了女子的闺房,也照亮了她的美丽。而“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则生动地展现了女子慵懒而美丽的姿态。

词的下片,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情景。“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三句,描绘出女子与爱侣携手漫步在庭院中,周围一片寂静,只有稀疏的星星在银河中闪烁。接着,“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四句,通过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描绘出夜色的深沉和时间的流逝。最后,“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词的上片“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描绘了初夏农村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麻叶层层叠叠,泛着光泽,象征着庄稼的长势喜人。而“谁家煮茧一村香”则描绘出村庄中煮茧的香气四溢,给人以生机和活力的感觉。接着,“隔篱娇语络丝娘”一句,用“娇语”来形容缫丝女子的声音,不仅增添了词的生动性,也表现了词人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词的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进一步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词人与农民的互动。一位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醉眼朦胧,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而“捋青捣炒软饥肠”则表现了农民在收获季节的忙碌和辛劳。最后,“问言豆叶几时黄”一句,是词人对老翁的关切询问,也表达了他对于农民生活的关心和关注。

整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景象和农民的劳动生活,同时展现了词人对于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词人表达了对于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
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是一首别致的回文词,全词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闺中女子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

词的上片“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以回文的方式展现了夏日庭院中的宁静景象。柳枝摇曳,微风拂过,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安然入睡,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这里的风、柳、人三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

接着,“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两句,通过细腻的感受描写,展现了女子午后的慵懒状态。她身着轻薄的衣衫,因天气炎热而微微出汗,衣衫因此变得有些凉意。而她的香汗又使得衣衫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更增添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词的下片“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则通过对女子手中藕和冰碗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夏日闺中的生活情趣。她手中拿着盛满冰块的碗,碗里放着切好的藕片。冰块使得藕片变得冰爽可口,而她的手也因此变得有些红润。这里通过“手红”与“冰碗藕”的对比,以及“藕碗”与“冰红手”的呼应,展现了一种清新、生动的画面感。

最后一句“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巧妙地运用了双关和拟人的手法,将藕丝与情丝相联系,表达了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笑”字也赋予了藕和郎以人性化的特征,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贺新郎·夏景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芯都尽,伴君幽独。
称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贺新郎·夏景》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色和女子心境的优美词作。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景象和女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一幅清新、幽美的夏日画卷。

词的上片,以“乳燕飞华屋”起句,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宁静的夏日景象。乳燕在华丽的屋檐下飞翔,暗示着夏日的到来。接着,“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三句,进一步描绘了夏日午后的宁静和清凉。女主人公在梧桐树荫下静静地沐浴着晚风,享受着夏日的凉爽。她手持白团扇,轻摇生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渐困倚、孤眠清熟”两句,则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慵懒和孤独。在清凉的夏日午后,她渐渐感到困倦,便倚着孤枕进入了梦乡。然而,“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两句,却打破了她的美梦。原来是风敲打着竹枝,发出了声响,使得她不得不从美梦中醒来。这种由喜转忧的情感变化,使得词作更具韵味。

词的下片,则以石榴花为引子,进一步描绘了夏日景象和女子情感的变化。“石榴半吐红巾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半开半合、娇艳欲滴的姿态。接着,“待浮花、浪芯都尽,伴君幽独”三句,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和坚守。她愿意等待所有的浮花浪蕊都凋谢后,陪伴着心爱的人一起度过孤独的时光。这种坚定的爱情信念,使得词作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称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石榴花的美丽和女主人公内心的细腻情感。她仔细观察着石榴花,发现其芳心千重似束,暗示着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最后,“又恐被、秋风惊绿”一句,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她担心石榴花会被秋风吹落,失去美丽和生机,也暗示着她对爱情的担忧和不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首先以“林断山明竹隐墙”开篇,描绘了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清晰可见,而近处则被茂密的竹林遮挡,隐约露出墙头。这种由远及近、由明至暗的景物描绘,为全词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接着,“乱蝉衰草小池塘”一句,则通过描绘蝉声嘈杂、衰草满地、小池塘静谧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宁静与荒凉。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香”两句,则将视线转向天空和水面。天空中不时飞过白色的鸟儿,而水面上则漂浮着红色的藻类,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种景物描绘,既展示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又增添了词作的清新与雅致。

词的下片,作者将笔触转向自身,描绘了他在乡村中的活动。“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描绘了他在村舍外、古城旁悠然漫步的情景,表现出他悠闲自得、超脱尘世的心境。而“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则通过描绘昨夜的三更雨和今日的凉爽天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人生无常、浮生若梦的感慨。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你能喜欢。岁月静好,愿你历经沧桑,千帆过尽,心里依然住着那个少年,青春不老,诗心依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