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昆汀列出的“二十部”片单看昆汀

 星期五文艺 2024-05-13 发布于山东

文:太不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美国导演 昆汀·塔希提诺 在2009年媒体栏目中向大众列出了一份 “特殊片单”。其中涵盖了从1992年到2009年的二十部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My favorite 20 movies that have come out in the last 17 years(过去17年我最喜欢的二十部电影)

为什么会专门从这十七年挑电影(鉴于他在这之前看的电影不在少数),昆汀解释到:这是我正式踏入电影业开始的17年……由此我们可以推算这些电影同昆汀前10部电影的创作是平行的(从《落水狗》1992始到《无耻混蛋》2009止),且有理由相信这些电影对昆汀电影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或启发。片单如下——

1.《大逃杀》(2000,日)

2. 《奇招尽出》 Anything Else(2004,伍迪·艾伦)

3.《切肤之爱》(1999,日)

4.《刀》(1995,香港)

5.《不羁夜》Boogie Nights(1995,美)

6.《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美)

7.《狗镇》Dogville(2003,美/丹麦,拉斯·冯·提尔)

8.《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美)

9.《星期五》Friday(1995,美)

10. 《汉江怪物》(2006,韩)

11.《惊爆内幕》The Insider(1999,美)

12.《共同警备区》J.S.A(2000,韩)

13.《迷失东京》(2003,美/日)

14.《黑客帝国》(1999,美)

15.《杀人回忆》(2003,韩)

16.《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992,香港)

17.《僵尸肖恩》(2004,英)

18.《生死时速》(1994,美)

19.《美国战队:世界警察》(2004,美)

20.《不死劫》Unbreakable(2000,美)

在探讨这份片单所反映出的这位鬼才导演之偏好、特质前,再次提醒大家:片单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它决不能代表导演阅片的唯一性及排它性。相反,就昆汀本人自述及相关经历而言,他的阅片量光是单年相信也有这数倍之多,其阅片范畴也绝不止于此。(可见“广鉴电影”是一个导演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养)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份片单所反映出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一、先说三处让本人感到意外的地方
*第一个意外是:他的这二十部最爱里亚洲片竟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两部日本电影《大逃杀》、《切肤之爱》,三部韩国电影《汉江怪物》、《共同警备区》、《杀人回忆》,两部港产片《刀》、《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
与之相对的欧洲片,即便加上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拍的美国题材的《狗镇》和美国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拍的欧式风格的《迷失东京》,也不过三部(另一部是英国片《僵尸肖恩》),剩下的基本全是美国本土导演拍的本土片了。

▲《僵尸肖恩》剧照,2004(这是一部再典型不过的反僵尸类型英式讽刺剧了)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导演本人对日本暴力题材、韩国政治题材及港产动作片的钟爱及受益,但这绝不是一个导演铸成的唯一条件,要知道昆汀同时也是个再典型不过的“欧洲派”导演——成名于各大欧洲电影节,频频担任欧洲各大电影节的评委,扎根于反故事编剧风格……单是听昆汀聊王家卫时所涉及到的对法国新浪潮导演的阐述,便可窥见其对欧式艺术片的钻营了。
基于此认知,这份片单里的欧洲片着实少得可怜。让人略感遗憾或不过瘾。当然,昆汀在媒体讨论欧洲片的资料也很多,大家有条件可自行查找以作补充。
*第二个意外是:昆汀本人竟也钟情于《警察故事》、《生死时速》这类动作娱乐为主的商业片。
单从昆汀电影作品来看,你很难想象其风格如此反类型,如此暴、癖甚至病态的导演能公开向大家罗列出这类纯娱乐片。但如果你多少对这位导演幕后的为人有所了解,便不难发现他的那种天真、直爽甚至孩子气的性格跟他享受电影娱乐的行为完全没有冲突。当然在这些孩子气之外不乏导演的理性——昆汀给出了推荐理由——他认为《警察故事3》里成龙的动作设计很棒,杨紫琼骑摩托跳火车的特技很牛。他还会直爽地指出《黑客帝国2,3》抹杀了《黑客帝国1》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否则它就是仅次于《大逃杀》的NO.2)
▲《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剧照,1992(片中杨紫琼单骑飞火车的戏可比《碟中谍》早了N年,可见当时港片已将电影娱乐和特技发挥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这两部电影的推荐给我们提了个醒:作品极端、自我不代表创作者极端自我。相反一个优秀的导演往往更善于理性把控作品与现实的度。同例还有那位“诡异导演”大卫·林奇(你会发现他在戏外竟是个和蔼可亲善于聆听的老头)
*第三个意外是:这些电影里竟然还有一部伍迪·艾伦的《奇招尽出》以及一部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
昆汀 跟 伍迪·艾伦 对电影的热衷度或许相同,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却是八竿子打不上。如果说伍迪的电影是带着幽默讽刺的轻爵士乐的话,那昆汀无疑是暴力美学“摇滚乐”了。我们从两人所设台词对话便可窥之一斑:前者注重调侃、讽刺性,观点表达在先。而后者则是把生活化和生动性放在第一位,并不一味追求含义
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取材日本城市,但用到了再典型不过的欧式隐喻手法以及反故事叙述,这当然跟昆汀电影理念不相悖,唯独这部电影没有了叛逆、暴力、阴暗等“重”之口味,它的“轻”倒是跟伍迪艾伦有一拼。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昆汀风格倾向”之外的电影。
▲《迷失东京》剧照,2003(这部电影充满欧式蒙太奇,尤其电影开端那个“屁股”的视觉隐喻)
那么风格和观念乃至价值观的不同是否就会导致创作者之间的水火不容?答案不一定。这其中存在一个多元化与包容的问题。我想这一点港台武侠片“容各家之所长”同样契合了这一理念,因此成为了昆汀青睐之的原有之一。
纵观电影史,你会发现但凡有成就的大师其电影食谱都是多元化的,而在这种多元化之后隐藏着导演容纳“不同”的品质,换句话说:一位成功的导演往往在电影鉴赏上并不专断与激进。否则他(她)也不可能驾驭一个团队
好,剔除了以上几点“意外”,剩下的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它们多多少少都是“昆汀风格形成”的条件映射。我把它们归纳成三方面:1、暴力与反体制 2、角色主导 3、性恶论。下面逐条来看——
二、片单反映出的“昆汀特色”
1、暴力与反体制
亚洲片也好,欧美片也罢,“暴力”概念绝对是这份片单的主导。昆汀在推荐这二十部电影时着重指出了《大逃杀》是他的最爱。可见其对暴力题材的钟爱。其它的抛开个别题材或类型片(诸如《迷失东京》、《杀人回忆》、《惊爆内幕》之类),剩下的也都或多或少凸显出了这一元素。注意:这些暴力元素均上升了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艺术化途径,比如说《星期五》中那个在家待业的小混混,最终靠勇敢地跟“地痞”互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比如说《刀》里男主角被暴力后的复仇反暴力;更别说《黑客帝国》、《大逃杀》、《搏击俱乐部》之类以暴力反叛为主题的电影了;即便是《狗镇》,最终那场血腥大屠杀也难免将电影拉入一个“情绪酝酿+暴力美学”的范畴。因此把这些“暴力”元素视为创作者的某种理念毫不为过
▲《狗镇》剧照,2003(昆汀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说它要是做成舞台剧,拿普利策奖都不为过)
既然有暴力,就要有“暴力的对象”。那么这些电影其“暴力的对象”到底是谁?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将其与那些借暴力塑造英雄形象的主流片区别开来的关键
基于此问题,我把《大逃杀》、《切肤之爱》、《不羁夜》、《狗镇》、《搏击俱乐部》、《汉江怪物》、《共同警备区》、《黑客帝国》、《美国战队:世界警察》、《僵尸肖恩》这10部电影拎出来重点看待——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一个共性:它们暴力反叛的矛头对准的均不是“个人”,也不是“人性”,而是某种群体制度
注意,这个“制度”我们不能单一从政治角度和国家层面去看,它在广义上还应涵盖某个社会团体(比如说《狗镇》里的那个“小镇”),某个经济机构(比如《美国战队:世界警察》里的好莱坞与奥斯卡),某个行业成规(比如《僵尸肖恩》里讽刺的“丧尸”套路),甚至主流文化(比如说《不羁夜》里跟那群色情片制作人相对的主流社会)……所有这一切群体性事物(包括政治、经济、主流文化、行业传统)构成了创作者“反叛”的对象。我把它称之为“反体制”。
▲《不羁夜》剧照,1997(保罗·安德森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色情行业里的事情)
因此把此类“暴力题材”电影同现实里的人身攻击等同起来解读,势必走错方向,钻进死胡同,至少对于理解此类导演来说如此。
当然这些电影的性质同昆汀电影的性质是对应趋同的,它们再好不过地体现出了一个独立性和一个自我个性。
2、角色主导
趣味性是昆汀电影吸引观众的关键,而这个趣味性多半表现在了角色塑造上。这又引出了昆汀电影所遵循的另一个观念:角色主导(Character-based film)
角色主导是相对于故事主导、情绪主导而言的。故事主导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故事片,多为类型化。情绪主导即感觉和氛围在先,纯艺术片或实验电影居多。
角色主导的一个极端例子是“传记电影”。【星期五文艺】在往期文章中提到传记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角色围绕故事而设,前者则是故事围绕角色而设。这之间有一个主次、先后、从属的概念。昆汀电影显然把角色魅力挖掘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趋向角色主导。唯一其电影跟主流传记片不同的是后者通常只有一个主角,而且均是传奇化、英雄化的主角,而前者则是群戏化的,平民化且反单一英雄化的。
▲《落水狗》剧照,1992(不分正反主次,昆汀几乎将电影里每一个角色的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属角色主导的典型)
这种角色主导(或者说角色先行)的趋向在昆汀列出的片单里展现无疑,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不死劫》再好不过地从理论上印证了这一观念(同时也颠覆了好莱坞英雄片的一贯作风)——剧中主角虽然具备了超人能力,可传统"漫威英雄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却荡然无存,随之以代的是一系列琐碎小事以及意外事故。这些事故和事件在隐去故事光环的同时,也衬托出了角色内心的矛盾以及生活的不易。
▲《落水狗》剧照,2000
角色在此俨然成了电影的焦点以及叙述的轴心。
相对英雄化的人物”更容易和那些“大事件”、“大壮举”捆绑在一起,且具备“独大”和“唯一”的特点。平民则反之,显然片单里多半角色也被平民化与生活化了。而“群戏式表演”是稀释英雄化的最佳方式,这在《不羁夜》、《年少轻狂》、《星期五》这类反青春励志片里均有体现。
▲《星期五》剧照,1995
在此提醒大家,这里稀释的是电影的“故事性”而非人物的复杂性。相反,人物在“故事霸占眼球”这一电影惯例被剔除后,其展示空间更大了。
3、性恶论
这里说的“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坏蛋、罪犯以及恶魔。它更多指向的是人性的缺陷、瑕疵以及阴暗面。换句话说电影性恶论者不相信人类存在什么圣人、超人、纯洁之人以及善人。他们更不会让这些“人”参与解决电影矛盾,引导结局。
那么“好人”不来解决谁来解决?有些导演会选择“现实主义”、“开放式结局”,但这毕竟会弱化电影的“趣味性”,于是另一些导演会选择“封闭圆”(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理解成“黑吃黑”)
“封闭圆”是相对于编剧思维以及电影故事结构而言的。它旨在让其中的所有人物形成一个内循环式的自我消化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让他们自己互相把问题、矛盾解决了(尽管有时可以不计后果)。这种构思方式有个大原则:不能借助超能力,倒是可以用到巧合
“巧合”一方面能将人物和事件粘合成一个圆,另一方面又能产生出一种命运的荒诞性,在这种非直线性以及荒诞性下,上帝、信仰、命运、爱这些东西总会萌生出一定的滑稽感而非严肃性。纵观昆汀列出的那些电影(包括他自己的作品),除去几个“意外”,剩下的绝大多数不会偏离这个基调与宗旨。
进而,昆汀自己的作品加之他热衷的那些电影,又形成了一个独立+个性电影的生态环境。*注意:独立、个性本身就预示着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与偏见,因此它们决不能被当成标杆或教科书,唯独我们能通过了解一个导演所拍及所看,总结出一个“独立导演”铸成的规律
最后来看 Kron 4 Studio 上的媒体嘉宾针对《杀死比尔》里的“暴力问题”发出质问时昆汀本人的回应,或许它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导演(内容大致如下,非原文)

- 采访者:剧中有很多无辜的人被杀死,你……
- 昆汀:无辜的人被杀死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复仇本身就是混乱的,它不会按照你设想的走下去
- 采访者:为什么你要在电影里加那么多可怕的暴力画面
- 昆汀:因为那很好玩!(so much fun)
- 采访者:好吧,若是你走在大街上被某些孩子攻击……
- 昆汀:你说的是现实,我说的是电影,你把两者搞混了吧……
- 采访者:或许12岁孩子能分清两者(电影与现实)的不同,那你得去跟他们父母解释
- 昆汀:我就是看着这些暴力片长大的,或许你分不清,但我能……你知道吗 Jan,我那电影不是拍给你这种人看的……
(本文结束)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昆汀”电影到底极致在哪?
 “嬉皮士”在《好莱坞往事》里所起的作用
 关于“武侠片”的前世今生
 “暴力不美学”电影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跟“暴力美学”的差别在哪...
 “黑吃黑”与“暴力美学”电影的区别在哪?
 没靶心的暴力美学片我还是第一次看!
 浅谈库布里克八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低成本大导演典范:谈贾木许电影的极简主义与极不简创意

 即便充斥暴力色情与反伦理,《钛》仍是戛纳电影节“标配片”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