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发的思考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13 发布于浙江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他让我们知晓是缘于一则古代希腊的神话故事。而这个故事所引伸出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常常被人们用于对教育的某些方法的描述,如欣赏教育、激励教育等。也有许多理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解读这则故事。

我在阅读和思考这则故事时,生成了如下的一些自己的思考。

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内容: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一位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完美的作品完成后,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的作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满足了他的隐秘愿望,将雕像变成皮格马利翁可以结婚的真实女人,促成他们成为一对夫妻,过上了郎才貌的幸福生活。

我的思考:

艺术创造是指向一种欲望的追寻的“事业”。没有为某种“欲望”(弗洛依德的“力比多”)的驱动,艺术是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的。

但满足这种欲望并非创造的目的,相反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才是美的更高境界。如断臂的维纳斯带来的是美的震憾;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所触动的人心理“格式塔”机制造成的审美效应,让受众参与到了艺术的再创造中,从而使得艺术作品得以升华。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种艺术。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育教学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激发、引导儿童的“欲望”,调动儿童生发一种对美好的欲望、通过努力去成就美好的欲望?所以,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应当留出“空白”,引导儿童自己去创造“完美”的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最重要的职能应该是让儿童学会做梦,敢于做梦,并能创造性地去圆自己的“梦”。

有“留白”的教育,有“美梦”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坚信的美好教育应该具有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