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的小儿常见病推拿方法及食疗方*

 小天使_ag 2024-05-13 发布于湖南

    

一、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

根据临床表现,小儿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风寒感冒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喷嚏、舌苔薄白。风热感冒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苔薄白或黄白相兼。

(一)推拿

1、主要穴位及推拿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小天心、一窝风。清肝经、清肺经。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一扇门、掌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2.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院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摊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二)食疗

1、紫苏粥

原料紫苏叶6g、粳米50g、红糖适量。

做法:

(1)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净。

(2)锅内加水,烧开,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叶汁和红糖,搅匀即成。

说明:紫苏叶辛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紫苏叶与粳米同煮,有和胃、散寒作用,对偶感风寒易患感冒者有效。

原料:鲜豆腐两块,葱2~4根,油、姜片、酱油、香油、味精各少许。

做法:豆腐切成小块或条,在清水中浸泡半小时,放入油锅中煎炸。捞出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同时放进姜片、酱油,煮20分钟。将葱切碎,拌入豆腐汤内,烧开后,淋入香油,撒上味精即成。

说明:豆腐味甘微寒,能补脾益胃、清热润燥、利小便、解热毒;葱辛温,有发汗、解毒作用。此汤有散寒清热的功效。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内有胃热的咽痛、声哑等症。

2.银花薄荷饮料

原料银花30g、薄荷10g、鲜芦根60g。

做法:

(1)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ml煮15分钟,

(2)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出后加适量白糖温服。

说明本饮品解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风热感冒之发热、咽干、口渴突出者。

二、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通常由肺气逆行引起,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一)推拿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肝经、清肺经、揉一窝蜂、清胃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分推肩胛骨、搓热肺俞。

(2)风热咳嗽:咳嗽,痰黄稠,略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肝经、清肺经、清胃经、运内」硅I.、清大肠、清天河水、推揉腹中、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2.内伤咳嗽

(1)汽虚咳嗽: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酰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舌淡红,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肾经、揉二马、清肝经、清肺经、运内八卦、推三关、揉丹田、推揉膻中、捏脊、揉肺俞。

(2)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干痛,大便干燥,基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肾经、揉二马、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揉膻中、揉中脘、揉肺俞、揉脾俞、揉肾俞、按裸足三里、揉涌泉。

(3)痰多喘咳:有干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湿性罗音加揉掌小横纹,咳嗽痰多加揉丰隆穴。

(二)食疗

1.萝卜蜂蜜饮。

原料:白萝卜1~3片、生姜3小片、大枣3校、蜂蜜30g.

做法:将萝卜片、生姜片、大枣加水适量煎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即成。

说明: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还有较强的杀菌功效;生姜是散风寒、止呕下气的常用药;大枣多作和胃养血使用;蜂蜜润燥止咳。此饮品可起到散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之咳嗽效果最佳。

2.雪梨百合冰翍

原料:雪梨1个、百合15g、冰糖适量。

做法:将雪梨洗净,切块,百合洗净,加入冰糖一同用水煮,煮沸1小时后即可。

说明: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阴。最适宜热病、肺热痰多、小儿风热、喉痛失音、大便秘结等症。

三、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黏液为特征。

(一)推拿

1.寒湿泻: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度咳嗽,厌食,口不渴,苔白腻,面色淡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上挂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2.湿热泻:伤乳食泻,大便量多,酸臭如败卵,含有未消化残渣,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似有腹痛,泻后痛减。常伴有恶心呕吐,苔厚腻。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湿热泻也可表现为;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3.脾虚泻:久泻不愈,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薄腻。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二)食疗

莲子锅巴粥

原料:莲子50g(去芯)、锅巴适量、白糖少许。

做法:锅内加水,下入莲子,锅巴同煮至稀粥状,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食用。锅巴要焦黄,不可焦黑,否则不好吃。

说明: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有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安神的作用;锅巴有健脾消食、收敛止泻的作用,可用于脾虚或消化不良腹泻。

四、便秘

凡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过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皆称为便秘。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腔内停留过久,内含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根据病因及症状,可分实秘和虚秘两类。

(一)推拿

1.实秘:大便干结,嗳气泛酸,烦热口臭,纳食减少,易怒眼红,腹部胀满,口干唇赤,小便黄少,苔多厚腻或黄燥。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清大肠、运内八卦、退六腑、搓摩胁肋、摩腹、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按揉足三里。

2.虚秘:大便微干或不硬,但便出不畅,努挣难下,形瘦乏力,神疲气怯,面色胱白,唇淡,爪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清大肠、揉二马、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揉脐、揉肾俞。

(二)食疗

蜂蜜土豆汁。

原料:土豆两个、蜂蜜适量。

做法:

(1)把土豆去皮洗净,切碎备用。

(2)用榨汁机将土豆榨成土豆汁。

(3)将榨好的土豆汁放入锅里,用小火煮,当土豆汁变得黏稠时,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说明:土豆能健脾和胃、通利大便,适宜于脾胃虚弱、便秘的小儿食用。每天1次,每次两勺,空腹食用。

五、呕吐

呕吐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独立存在,但往往伴发于多种疾病之中。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此外,由于哺乳方法不当或吸奶时吞人少量空气所产生的吐乳,称为溢乳,不属病态。

(一)推拿

1.胃寒呕吐:呕吐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吐物不化,或为清稀黏液,无酸腐气味。进食稍多也易呕吐。形寒肢冷,肠鸣腹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清板门、逆运八卦、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推天柱骨、下推中脘。

2.胃热呕吐:食入即吐,吐物恶臭或为黄水,口渴,唇干,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两胁胀满,大便稀臭或便结不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清板门、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3.伤乳食吐:呕吐频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残渣,嗳腐厌食,矢气恶臭,院腹痞闷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则舒,大便秘结或洒下酸臭不化,泻后痛减,苔厚腻或黄腻。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补脾经、清大肠经、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里。G.

(二)食疗

1.萝卜蜂蜜浆

原料:鲜白萝卜boog、蜂蜜150g.

做法:

(1)将萝卜洗净,切成丁,放在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把水控干,晾晒半日,备用。

(2)将晾干的萝卜丁放入锅内,加入蜂蜜,以小火煮沸,调匀,待冷,装瓶。

说明:一般饭后食用。萝卜具有理气化痰、降气止呕作用,和蜂蜜配伍,适用于伤食呕吐。

2.生姜红糖饮。

原料:生姜、醋、红糖各适量。Y.

做法:

(1)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腌24小时。

(2)服用时取3片生姜,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片刻,待茶饮。

说明:本方生姜、红糖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适用于小儿胃寒呕吐。

六、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逐渐减退,甚至出现拒食拒水现象的一种疾病。本病也是小儿常见的疾病,若长期不愈,不仅影响患儿身体正常发育,而且还会导致其抗病能力下降,感染或并发其他相关病症。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如果过食生冷、肥腻的食物,或者进食不定时、饥饱无度等,都可以损伤脾胃,导致厌食症。另外,有些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者疾病迁延,损伤了脾胃功能,使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也可导致厌食。常见症状为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可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或略瘦,一般精神状态正常,大小便也基本正常。

(一)推拿

1.脾失健运: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被迫进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揉板门、运八卦、补脾经、掐四横纹、揉中脘、按揉脾俞、按揉胃俞穴、按揉足三里。

2.胃阴不足: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T.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揉板门、运八卦、掐四横纹、揉中脘、按揉脾俞、按揉胃俞穴、按揉足三里、补肾经、揉二马、推涌泉。

(二)食疗

山药薏米芡实粥。

原料:山药、薏米、芡实各250g.淮米600g.

做法:

(1)将山药去皮,薏米、淮米、芡实洗净,晾干不分,备用。

(2)将上品炒至微黄,共研成粉末。

说明食用时取粉末一汤匙,用沸水冲泡成糊状,根据个人喜好加糖或少量盐调味。淮米甘平,补脾胃、益肺肾;薏米甘淡微寒,为健脾利湿止泻的要药;芡实甘平且涩,具有健脾止泻之功。此品对于厌食儿童有健脾开胃作用,可增进食欲,促进发育。

七、夜啼

1岁以内的哺乳宝宝经常在夜间间歇啼哭,或持续不已,型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谓之夜啼,民间俗称“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热、惊骇、食积等引起。

(一)推拿

1.脾寒:夜间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温,食少便溏,睡喜俯卧,痛时收腹,啼哭声软,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外劳、摩腹、揉足三里、推三关、揉中脘、揉脐。

2.心热:夜间啼哭,喜仰卧,面赤唇红,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哭声高粗,见灯火啼哭愈甚,便秘溲赤,舌尖红,苔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外劳、摩腹、揉足三里、掐心经、水底捞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

3.惊吓:夜间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心神不宁,睡中易醒,神气怯弱,惊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象与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掐五指节、按揉百会、捏脊。

4.乳食积滞

夜间啼哭,厌食吐乳,暖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清胃经、逆运八卦、推小横纹、补脾经、清大肠、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掐五指节、摩腹、摩中脘、推下七节骨、揉足三里。

(二)食疗

小麦大枣茶。

原料:淮小麦6g、大枣6枚、炙甘草3g、蝉衣3g.

做法:淮小麦、大枣、炙甘草、蝉衣加水煎,调入适量葡萄糖,代茶饮。此茶具有镇静安神、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虚夜啼的小儿。

八、遗尿

5岁以上小儿睡觉时,不随意地将小便尿在床上谓之遗尿,又称尿床。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病后体弱,肺脾气虚不摄,或因不良习惯所致。

小便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而三焦气化,上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可影响尿的排泄(其中肾与遗尿的关系尤为密切)。

(一)推拿

1.肾气虚:夜间遗尿,小便清长而频数,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喜暖畏寒,四肢欠温,或伴头晕,舌质淡,苔薄白。

2.脾肺气虚:夜间遗尿,日间尿频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

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按揉百会、揉丹田、按揉肾俞、擦腰骶部(八醪)、按揉三阴交。

养成按时排尿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宜过度疲劳。发现有遗尿现象,须及早诊断、治疗,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入睡前排尿,夜间定时排尿。

(二)食疗

原料:韭菜籽10g、面粉60g、盐少许。

做法:将韭菜籽研成粉加入面粉中,加水、少许盐,和面成团,烙成小饼当点心食用。

说明:此饼有温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虚遗尿的小儿。

2.补骨益智煲猪腰。

原料:益智仁、补骨脂各9g,猪腰1只,酒、盐少许。

做法:将猪腰切开洗净,放入补骨脂及益智仁,清水两碗,酒及盐少许。煮至一碗左右,饮汤吃猪腰。

说明:此汤有开窍补肾功效,适用于肾虚夜尿不易醒的小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