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痰之主方——二陈汤,现代理论探讨

 为什么73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肖相如频道 2024-05-13 07:01

导读: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陈汤称为“治痰之主方”。


1            

一般中医文献及教科书对痰的分类,多由五脏结合外邪,而将痰病分为湿痰、热痰、寒痰、风痰。
湿邪外袭,困遏脾阳,或脾胃内伤,影响水液运化,水湿停蓄,聚而成湿痰,可见咳嗽痰白易于咯出、恶心纳呆、肢体困重、重着肿胀等。
燥邪外袭或内伤及肺,影响肺之清肃,液瘀为痰,或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则为燥痰,症见以痰质稠黏、量少、或带血丝为特征,多伴有口干、鼻燥、痰难咳出等。
外袭或内生之热邪,炼液为痰则为热痰,症见痰少、色黄、黏稠、不易咯出,伴见烦热、燥结等。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聚而为痰,则为寒痰,症见痰质清稀、色白,伴见恶寒肢冷、神倦纳呆。风邪犯肺,肺失清肃,津液不得布散,聚而为痰,或脾湿生痰与肝风相互引动,则为风痰。
前者称外风夹痰,症见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后者称内风夹痰,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神昏不语。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变生多种疾病,故有“痰生百病”之说。
如痰迷心窍则出现神昏、癫狂;痰阻中焦则心悸、眩晕;痰停于胃则恶心呕吐,痞闷不舒,肢体困倦;痰滞于肺,则喘咳咯痰;侵入肌肤筋脉则关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皮下肿块,痈疡痰核或阴疽流注;痰阻经络则半身不遂。
所以说:“百病多由痰作崇”。
“治痰通用二陈”一语出自清·汪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另外,李中梓也说:“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陈汤称为“治痰之主方”。

2            

张红丽认为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汪昂在二陈汤的方解中指出其主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并分析痰饮的病因病机,即“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为基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除叙述方药组成、方名释义及方解之外,提出了“治痰通用二陈”的总原则,详细列举了药物的加减应用。
例如:“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
最后收录了导痰汤等12个由二陈汤化裁或主治功效类似的方剂。从这些加减变化及类方的功用主治来看,基本涵盖了湿痰、热痰、燥痰、风痰、寒痰等临床常见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是历代医家论痰治痰的经验总结,尽管痰之为病变证多端,表现不一,治痰之法繁多,然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即治痰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之法,对于痰饮要以温药和之,因脾以温为健,而痰遇寒则聚,遇温则行,故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说。
二陈汤及其加味方皆宗该旨,而为治痰之通剂。如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茯苓渗湿健脾、断生痰之源等。
第二,朱丹溪曾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气滞则湿阻,气滞则痰壅,故祛痰剂中每多配伍行气之品,二陈汤中用陈皮醒脾燥湿理气,气顺则痰消。

3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痰有寒、热、燥、湿、风之分,寒痰与湿痰或热痰与燥痰虽有相近之处,但寒湿与燥热却迥然有异,故治法、立方之旨理当有别。
究二陈立方之意,乃以辛温而燥之半夏为君,取其温燥之性以燥化湿痰。君药者,方中之主,即所谓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者,其性味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全方的功用与主治。
故此可得出以温燥之性较强的半夏为君,二陈汤主治湿痰,或谓治湿痰主方无可非议。然不应以此扩大为治一切痰证之主方,尤其以此方治燥痰则相悖,所谓“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医方考》卷2)
综上所述,对“治痰通用二陈”应灵活看待,所谓“通用”,是指二陈汤的治痰法则“通用”和二陈汤加减之后“通用”,有的方剂甚至变君药之后才可“通用”(如治“燥痰”之方),但变更君药之后,还是否应看成是二陈汤加味,确实有待商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