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治疗湿热兼阴虚证的经验

 中医药方便 2024-05-13 发布于四川

湿热兼挟阴虚之证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但其治疗却十分困难,化湿使阴伤更甚,养阴则助湿碍邪,或攻或补,相互掣肘。我的导师赵绍琴教授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治疗该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详析,施法严谨,所用方药轻巧灵活,丝丝入扣。现就管见所及,整理如下。

一、邪正交错,祛邪为先

  该证之形成可概括为两端,一因湿热而致阴虚,一为素有阴伤而复感湿热,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不化而阴分亏虚。赵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湿热是其主要方面,湿热郁滞不解则耗阴更甚,若徒养其阴则加重湿热遏阻。故治疗之法应首重开郁散热,流气化湿。此时,化湿清热应避苦寒燥烈,用药力求轻疏灵透,轻灵则湿郁得开,邪热透达,同时不致于耗伤阴液。赵老常用淡豆豉、豆卷、山栀、马尾连、藿香、佩兰、陈皮、白蔻仁等,轻清疏气,灵动透达,宣热化湿之同时亦即保津护阴,寓补于攻,使邪去而不致正伤。

二、宣展肺气,通达郁滞

     宣展肺气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在湿热兼挟阴虚之时,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都有伤津耗液之弊,此时宣展肺气,开达气机,给邪以出路,更显独胜一筹。赵老认为,轻宣肺气之机理主要在于“透”,气机透达则全身经络畅通,不但湿热之邪难留,且可通络致津,缓解阴分之虚,故可广泛用于上、中、下焦各类湿热病兼阴虚的治疗。湿热在上焦,赵老常用藿香、佩兰、前胡、苏叶、豆豉、豆卷、山栀之属以辛香宣透,疏通气滞。如兼湿重表闭者,加杏仁、白芷、荆芥、片姜黄以轻灵开郁,使邪从肺达而解。若湿热在中下焦,则用宣化通腑法,重在宣化降逆,展气以利二便,用药如鲜佩兰、泽兰、山栀、陈皮、佛手片、杏仁、前胡。盖湿热阻滞,多使三焦不畅,二便涩滞,因有阴伤存在,故使用苦燥通降或淡渗利湿之法殊为不当,须通过调气机,畅三焦始能湿化热去,肺气开则肠中浊滞得下,水道得利,湿热可由二便导出。

 赵老指出,古人曰“辛则润之”,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使津液畅达而滋润。宣展肺气之药多芳香微辛,能通络行滞,故能达到辛润致津以缓阴分亏虚之功。赵老十分推崇炒荆芥。荆芥微炒,减其辛温之性,能宣畅肺气,化湿行滞,且能入阴分,通络和阴,是治疗湿热兼阴虚的重要药物之一。

三、通胃运脾,升降枢机

  湿热为病多遏阻中焦而致气机不畅,枢机升降失常,故调达中焦亦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赵老指出,湿热兼挟阴虚时,调畅中焦更显重要,因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湿热困遏使水谷精微化生不足,阴亏难复以致病情更重。此时通降胃腑,运调脾气是祛邪保阴的必要手段。赵老处方时常用少量大黄通滞行浊,化积降秽以通脉络,胃气得降则脾气得升,枢机运化正常以期邪去正安。一般用量为0.5~3克,以缓缓疏通而不至耗津败胃,稍加香附、陈皮等药以助中焦气机畅达,且每每配以水红花子、焦三仙健胃运脾宽中,以资阴液之化生。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赵老十分强调饮食忌宜,主张此时应减少饮食量,主食减至平常食量的3/4甚至 1/2,副食以蔬菜为主,力求清淡,尽量少吃肉蛋乳酪之类厚味之品,忌辛辣刺激之物。因中焦为湿热所困,且有阴虚,运化已属不力,应保持脾胃运化负担在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使枢机运转不至窒滞。辛辣之品易败胃助热,加重阴液耗伤,故当禁忌。

四、补贵清通,忌腻忌温

  阴伤之体,湿热作祟,当补则补,养阴增液往往有扶正托邪之功,但滋阴应力求补不碍邪,正复而邪退。赵老主张以清补通补为准则,切忌滋腻壅塞,应补中兼通,通补结合。所选养阴之品多甘凉清润或通补兼备之药。前者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等,后者如丹参、赤芍、葛根、白茅根、玄参等。清补者,滋养阴液而不阻遏气机,有助阴津而托邪外出之功;通补者,补中兼通,通经活络,疏调血脉。赵老特别注重运用此法,他指出,湿热兼阴虚者往往病程较久,病势多深入阴分,不但阴液不足,且多伤及血脉,经络失和,气血涩滞,故选用赤芍、茅根之属养阴与活络兼善的药物,既可滋阴固本,又可通络行滞,相辅相成,多能达到邪去正安之佳效。

  此外,赵老主张补阴应力避甘温助热,如当归、熟地等,以免使邪热亢盛。即使是阴虚复伴气虚(即气阴不足)时,亦不宜用甘温药,如人参、党参之属,而应选用甘淡甘寒益气养阴之品,如沙参、太子参、西洋参。

五、病例二则

例1. 章某,女,29岁。1988年7月7 日初诊。

  患肾病综合征3年,近半年来病情恶化,被诊断为尿毒症在北京某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两次,已持续四个月,诊前尿素氮(BUN)89毫克,肌酐 Cr8.3毫克。

  舌苔白腻质红糙老,中有裂纹,两脉弦细滑数,面色黯滞,精神委靡,尿少足肿,头晕腰痛,时有呕恶。湿热遏伏,营阴耗伤,络脉失和,治当兼顾之。

  荆芥炭10克,白芷(后下)、杏仁、半夏、郁金各6克,茅根、芦根、赤芍、丹参、茜草、焦三仙各10克,大黄(后下)2克。

  患者服用上药一周后,诸多不适均有减轻,复查 BUN64毫克,Cr5.9毫克。嘱每周停透一次,上方去半夏,加地丁草10克。半个月后病情又有改善,停止血液透析,守方服用3个月,精神良好,面色渐红润,足肿已消。再次复查 BUN 41毫克,Cr 3.2毫克,病情趋于稳定。现仍在治疗中。

例2.王某,女,20岁。1987年11月20日初诊。

  低烧半年,T 37.3~38.1℃,自觉乏力,食欲不振,头重且晕,心烦梦多,夜寐不安,小溲色黄,左脉弦细滑数,右脉濡滑,按之细数,舌红瘦,苔薄腻。湿阻热遏,阴分不足,先以宣郁化湿法治之。

  佩兰叶(后下)6克,淡豆豉10 克,炒山栀、前胡各6克,茅根、芦根、焦三仙各 10克,大黄(后下)0.5克。

药后一周,精神转佳,低热稍减,自觉口干。上方稍加固本养阴之品,去佩兰、芦根,加杏仁、丹参、丹皮、沙参各 10克。守方治疗20天,热退身凉,诸症消失而获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