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逝去的家园(124)——汝城县永丰古村

 行走古村的无边 2024-05-13 发布于湖南


汝城县永丰古村



永丰村坐落于汝城县土桥镇,距县城 18公里。为三国周瑜后裔徙居之地。从族谱中可知,汝城周氏是在南宋宁宗时(1200年),由万郎祖从江西永丰县大富山迁居汝城、肇基永丰。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城古祠堂群”9个点名列其中,被誉为汝城“三条半朝门”之一的尚义门亦属此批“国保”之列。永丰村于2010年评选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8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永丰周氏宗祠“诏旌第”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曾经四毁四修,初修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再修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三修于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938年至 1943年),四修于公元 1984年。为面阔三开三进两天井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其门楼两侧楹联为“世德千秋重,君恩万代荣”,门楼斗拱正中镶嵌一块“圣旨”牌,这是为纪念朝廷旌表周氏九世祖周如尧的义举而建。明成化十八年,天下大旱、荒灾四起,周如尧捐粮千担,赈灾济贫。皇帝颁圣旨,将周氏朝门谕为“尚义门”。

宝善堂朝门八字形照壁墙上题刻有“忠孝廉节”四字榜书,此榜书字高各五尺有余,古朴苍劲、刚正稳健、雄浑厚重、其正大之气象,蔚成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忠孝廉节”是中国古代社会为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最高最美准则,是主宰中国封建社会七百余年之久的正统官学宋明理学的高度概括,其四字榜书饰衬于古宗祠门面,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周氏宗祠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和技术。这些艺术和技术赋予了宗祠浓郁的人文气息、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营建了温馨的精神空间。

周氏宗祠“诏旌第”

这是拍于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刻石,尚义门的这四个字完全不输此

朝门石基均有雕刻

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文科会碑》。为族人捐学的记录

时隔2年,祠堂又得到修缮,两边窗户的对联得到恢复,但个别字有待商榷,我现场勘察的老底子和现今有点差异


周氏家庙“序伦堂”是散居在汝城各地周族共同祭祀之地,明万历年间,源首祖捐地基四井以建家庙,弘治年间因为瓦椽损朽,族人捐资维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再修,家庙座北朝南,门楼简朴大方,大门古鼓精美,门簪阴刻,门神威武、家庙分前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当,梁柱硕大、柱础为覆盆式、八角或六角、浅雕卷草弦纹,天井开阔明朗,青一色的青石板,并雕刻有双龙戏珠图案,雕工栩栩如生。上厅两旁立放着永丰周氏圣旨钦封,诏旌弟,尚义门石刻诏文,虽已旧迹斑斑,但承载着当年周氏光祖捐款赈灾之义举。

周氏家庙“序伦堂”

修缮前后的周氏家庙“序伦堂”


一块正面刻明弘治十一年(1498)范渊所书《诏旌周氏尚义门记》,背面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记诏旌尚义周如尧之门》。一块是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宗祠记事碑》。

宣统二年( 1910)《积谷会碑》






村里古道

以前这样的巷子门不少,只要巷子门一关,整个村子就可封闭起来,起防匪防盗作用

古井使用规定石碑,现在基本不做饮用水了,所以规定不一定得到遵守

现在的永丰村依然保存了古村落基本格局,民风淳朴。我在冬雨绵绵和炎炎夏日的日子,两次来到该村,得到村民善待。顺便说一句,这里地处罗霄山脉,与桂东县沙田镇接壤,夏天凉爽,晚上睡觉不用空调哦。


在村里得到村民关照

夏天第二次去村里,直接住村委会


点击下方视频  了解更多


END

寻找逝去的家园——古村落
文字/摄影/编辑/萧湘平

本号内打赏累计达到5百,将获赠本人亲自篆刻的印章一枚

寻找逝去的家园(123)——桂阳县陈溪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122)——舂陵侯城遗址柏家村

寻找失去的家园(121)——汝城县星村古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120)——汝城县金山古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119)——参观振南书院后的思考

寻找逝去的家园(118)——耒阳石湾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117)——桂阳县长乐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古村落》 | 51—100合集

《寻找逝去的家园—古村落》 | 1—50合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