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题 综合题——底泥即湖床沉积物

 hjh2004 2024-05-13 发布于福建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底泥即湖床沉积物,由径流携带物质和生物腐殖质构成。湖水扰动底泥使之悬浮并释放其内部物质的现象称为底泥再悬浮。南四湖某湖区位于山东济宁城区南部,泗河流经济宁城区注入该湖区。该湖区生有大量沉水植物菹草,耐寒不耐热,遇高温易死亡。经研究表明,该湖区底泥再悬浮频繁,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严重,且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为把握湖区底泥再悬浮的机制规律以制定治理方案,某团队对甲(湖心区)和乙(河口区)两处底泥进行了采样研究。下图示意两处采样点底泥在相同动力条件下不同季节的再悬浮强度。

图片

(1)简述该湖区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强度的影响。

(2)甲乙两处采样点底泥再悬浮强度存在差异,且自冬季至夏季差异显著增大,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3)分析该湖区底泥再悬浮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的原因。

(4)针对该湖区底泥再悬浮产生的污染问题,列举两项生态治理措施。

【答案】

(1)冬季菹草抑制了水流的运动,根系提高了底泥的抗侵蚀能力,从而削弱了底泥再悬浮强度。    

(2)甲位于湖心,底泥粒径小,易发生再悬浮,强度大;乙位于河口,底泥粒径大,不易再悬浮,强度小;冬季菹草茂盛,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强,使得再悬浮强度整体较弱,甲乙两处差异小;夏季菹草死亡,底泥再悬浮强度主要受底泥性质影响,甲乙两处差异增大。    

(3)泗河进入丰水期,从城区携带的污染物多,底泥含污染物多;菹草大量死亡,底泥腐殖质多;夏季底泥缺少植被覆盖,再悬浮强度大,底泥污染物和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生物多样性减弱。    

(4)展开菹草定期打捞收割工作;推动泗河污染防治,减少河湖污染负荷。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四湖底泥悬浮为背景,涉及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强度的影响、冬季至夏季差异显著增大原因、底泥再悬浮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的原因、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表可知,冬季的底泥再悬浮强度弱,结合菹草耐寒不耐热的生活习性得出冬季菹草生长茂盛,菹草的根系发达,根系提高了底泥的抗侵蚀能力,对底泥再悬浮有较强抑制作用,故冬季底泥的再悬浮强度弱。

【小问2详解】

审清设问,首先分析甲乙两处底泥再悬浮强度差异的产生原因,结合湖心区和河口区的位置,联系河口三角洲的相关知识,即由河口向湖心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因此可知:甲位于湖心,底泥粒径小,易发生再悬浮,强度大;乙位于河口,底泥粒径大,不易再悬浮,强度小;由上一问分析的结论“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存在抑制作用”,以及夏季菹草遇高温死亡的信息,可推出:冬季菹草茂盛,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强,使得再悬浮强度整体较弱;夏季菹草死亡,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弱,导致甲乙两处差异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底泥的构成、泗河的位置以及底泥再悬浮释放底泥物质的信息,得出底泥再悬浮会释放污染物的信息。夏季,泗河进入丰水期,从城区携带的污染物多,底泥含污染物多;夏季气温高,菹草大量死亡,底泥腐殖质多;由于菹草大量死亡,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弱,再悬浮强度大,底泥污染物和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危害其他生物安全,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弱。

【小问4详解】

根据上一问得出湖水污染的原因,具体措施:定期菹草定期打捞收割工作,减少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从根源上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推动泗河污染防治,减少河湖污染负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