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才俊于谦

 艺草天涯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国皇帝朱元璋撒手撇下大明王朝,驾崩了。巧的是,同一年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民族英雄于谦诞生了。

图片

▲于谦

于谦家族和朱明王朝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很奇特的缘分,于谦的父亲于仁出生于1368年,这一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于谦则诞生于朱元璋驾崩之年。

于谦的祖籍河南考城(在河南省东部,1954年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元朝末年,他的曾祖父于九思到杭州来担任行政长官,带着家眷迁居杭州。从此,于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浙江杭州居住繁衍。

明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1398年5月13日)午时,杭州府钱塘县太平坊南新街的一户宅邸(今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后来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的于谦。

图片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的于谦故居

图片

▲于谦故居内景

于家是世代官宦之家。爷爷于文大,在洪武初任兵部主事。但于谦父亲于仁(字彦昭)却未曾出仕。于仁隐居家中,一心一意地做着读书人,孜孜于研习经史。于仁去世后,于谦的同僚王直为其写《墓表》。墓表里说,于仁这个人性格沉毅,为人正直方正,好义乐施,常常周济穷人,虽多不吝。在一个雪夜,于仁听到门外有小孩在哭,就派仆人去看看,原来是小孩的父母让他上集市卖木炭,卖了木炭的钱用来买米,家里等着米下锅呢。可是他卖了木炭后不小心把钱弄丢了,伤心地坐在路边哭泣,于仁马上就给了他米资,还派仆人护送他回家。父亲的这种道德品行无疑对于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于谦是于仁的长子,于谦出生时于仁已经31岁。于仁对于谦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这个儿子能承绍世业,带来家族的复兴。当然,半个世纪之后,儿子给家族带来的荣耀及其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必定在于仁的预料之外。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奇怪的文化现象,一个人一旦成为英雄,那么他的人生经历就会被神化。于谦成为民族英雄后,后世也编出不少神化他的故事来。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日救时宰相”的“预言”,包括《明史》在内的几乎所有与于谦相关的史料都记载了这一传说。故事梗概如下:于谦童年时,母亲给他梳了两个发髻,僧人兰古春看见了,就嘲笑于谦:“牛头喜得生龙角。”没想到于谦毫不相让地回敬:“狗口何曾出象牙。”回到家里,央求母亲给他梳成三角发髻,出门玩耍时,又被兰古春嘲笑:“三角如鼓架。”于谦毫不客气地对道:“一秃似雷槌。”这个兰古春就断言说:“此儿救时宰相也。”(张岱:《快园道古》)

当然,这类故事一定是编撰的,但于谦少时就具备颖慧机敏、从容应变、不甘服输等性格是毋庸置疑的。

于谦从小笃学不倦,约10岁前后,就已经熟读很多经书、诗词等,少时的他在街坊邻居中已经颇负文名。于谦后来《忆老婢》诗追忆少时苦学经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少年时期的于谦曾经就读慧安寺。慧安寺就在杭州市上城区十三湾巷。大约15岁前后,于谦来到吴山三茅观潜心求学。距于谦家仅百米之遥的吴山左临钱塘,右瞰西湖,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明代对教育活动的控制和对教师学生的思想钳制是非常严苛的。明代规定国子学课程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易》《礼》《春秋》,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等科。永乐时曾颁发《性理大全》等书,令学生学习。明代规定各府州县学等地方学校的学生除专治一经外,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学校规定的教程是于谦学习的主要内容。从于谦后来的诗文看,除了学校规定的教程,于谦的读书兴趣更偏重于先秦、两汉的书籍和诸葛亮、苏东坡的作品。先秦、两汉的史籍中有太多的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这正是于谦的关注点,这样的阅读经历为于谦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贤臣做了很厚实的铺垫。

诸葛亮作为古代贤臣的典范,身上汇聚着古代为人臣者的卓越品质,《出师表》成为砥砺后人报效国家的名篇。于谦从诸葛亮一生轨迹和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共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于谦一生恪守的为官之道。于谦写过《过南阳挽孔明》诗:“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苏东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而且苏轼与于谦的家乡杭州有着特殊的关联,包括于谦在内的所有杭州人仅从碧波荡漾的西子湖就可以体会到苏轼的那份济世情怀和爱民情结。苏轼两度来杭州,在杭州知州任上完成了永远惠泽杭州人民的西湖疏浚工程。苏轼治理西湖最具创意的天才之举是将挖捞出来的淤泥、葑草就地筑成横亘南北的一条长堤,这就是现在“间株桃花间株柳”、游人熙熙攘攘的苏堤,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够将这种奇思妙想和实际工作完美地融合起来。于谦也渴望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历史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轨迹。

除了诸葛亮和苏轼之外,于谦对唐代名臣陆贽有着特殊的兴趣。史载陆贽以直言极谏著称,一生写了大量的奏疏,呼吁止乱息兵,体恤民困,薄敛赋税。于谦将陆贽奏疏中的重要篇章,手抄成册,朝夕披阅,用心体验陆贽那种以百姓为忧的崇高境界,内心受到激发,慨然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于谦一生也留下很多的奏疏,直言极谏,辞采酣畅,说理透彻,滔滔雄辩,大有陆贽奏疏之余风,这与他少年时期对陆贽奏疏的精心研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除文天祥、诸葛亮、苏轼、陆贽之外,其他的仁人志士,如苏武、岳飞等也都是于谦敬仰的英雄。于谦诗集中有很多歌颂上述先贤的作品。

于谦在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文传统浸染下形成了高尚的人格和精神,于是,激荡在胸中的豪情喷薄而出,这就是那首大约写于20岁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流泻而出的是少年于谦内心的生命冲动,率真的性情、火热的激情,都在这浓缩的28个字中得以迸发。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操守,熊熊烈火的烤炙、粉身碎骨的结局,都可以置之身外。尽管后世对于这首诗的著作权尚存争论,但是于谦的一生所为足以印证一个事实:《石灰吟》所歌咏的正是于谦孜孜追求并且终于得以实现的人生境界。关于《石灰吟》的作者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多种史书、辞书、于谦作品集及相关研究论著均收录或称于谦有诗《石灰吟》。林寒、王季《于谦诗选》认为此诗乃于谦少年时所作。阎崇年《于谦<石灰吟>考疑》和史洪权的《<石灰吟>:从僧偈到名诗——兼谈<石灰吟>的作者问题》均认为作者另有其人。

图片

▲于谦故居内的沙孟海所书《石灰吟》碑

永乐十二年(1414),17岁的于谦第一次参加乡试,然而落榜了。于谦更潜心求学,足不越户。六年后的永乐十八年(1420)的八月,于谦再次参加乡试。明初的浙江贡院位于现杭州市下城区中山北路南段百井坊巷一带。598年前,英俊魁伟、踌躇满志、满腹诗书的于谦与众多秀才一起步入贡院大门,通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考试。成为举人只是于谦人生征途上的一个台阶。在乡试中举之后,于谦谢绝世棼,埋头苦读,为次年会试的一搏做准备。

图片

▲浙江清代贡院全图

永乐十九年(1421),这一年对明朝的历史、北京城的发展以及于谦的一生而言,都是值得表述的。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从此北京成为了明清两朝的都城。正是有了明成祖的迁都,北京于是成为于谦最重要的人生舞台。这一年的春二月,于谦走进了京城的会试考场。从此,于谦的命运和朱明王朝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北京贡院位于现在的崇文门内观星台西北,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于当时正在修建紫禁城和北京的城墙,明朝腾不出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所以贡院的考棚即“号舍”仅用简单的木板、苇席等物搭建而成。考生在验明身份、例行搜检后方能进场,每人一间号舍。考生在号舍中进行全封闭性的考试,门被反锁,称为“锁院”。除考试外,饮食起居全在其中,直至考试结束才被放出。明朝的会试要进行3场,每场3天,共9天。会试正值春寒料峭,为防止考生携带作弊资料,朝廷要求考生的衣着尽量单薄,故历来有“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之叹。和所有考生一样,于谦就在这样又矮又窄的小木板房里度过了为时9天的会试。从昏暗闭塞的号舍走出后,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发榜。

发榜的日子到了,于谦没有辜负远在杭州的父老乡亲的期待,没有辜负自己十多年的寂寞寒窗——他会试中式了!

农历三月初一,于谦参加了殿试,名列三甲第九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曾鹤龄、刘矩、裴纶。刘球、任礼、毛纶、王佐、顾源等为于谦同年。由于于谦遇害时,家被抄没,作品散佚严重,我们无法看到于谦进士及第前后的作品,因而无法体味于谦当时的心情,但是那种成就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可以想见的。

会试尘埃落定后,名落孙山者收拾行囊失意而归,金榜题名者尽享朝廷赐予的荣光——全体进士都得到皇帝的召见,即为“大传胪”;大传胪之后,由礼部赐予“琼林宴”;到孔庙行祭奠礼,而后由礼部将本科进士的名字镌刻于碑石,立于国子监,这就是“进士题名碑”。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除了极少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以致残损,明代的“进士题名碑”基本上得以完好地保存。笔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孔庙内的首都博物馆内的77块明代进士碑中,找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的那一块,上面赫然镌刻着于谦的名字。

更为幸运的是于谦得到了本届会试主考官大学士杨士奇、侍读周述的赏识,尤其是杨氏的器重对于谦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编辑 | 吴义全 刘俊萍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

《粉身碎骨全不惜——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