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王小波痛苦离世,3个月后与他相爱20年的李银河梅开二度

 嘟嘟7284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1997年4月10日深夜十一点半,邻居突然听到王小波屋里,传来了两声痛苦的惨叫!

邻居都被惊动了,但无人出来查证。

直到第二天下午,邻居们还不见王小波出门,这才意识到出事了!

大家推开门,看见王小波已经倒在地上:

他面顶南墙、弓着身子,已死去多时。

而他用来写作的电脑还闪烁着,显示着工作状态。

王小波

王小波

经法医验定,王小波的死因是:

心脏病发猝死。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王小波死前激烈地挣扎过,在墙上留下了很多牙印。

彼时,他的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家人。

最终,他无助地沉入死亡的深渊,年仅45岁……

李银河与爱人大侠

李银河与爱人大侠

王小波去世3个月后,李银河“梅开二度”,邂逅了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出租车司机——大侠,她和她同居至今。

那么,李银河与王小波相爱20年,她对他的感情究竟真不真、深不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

王小波

王小波

01

时间倒流到1977年。

1977年,王小波25岁。

在此之前,这个北京青年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

童年经历革命狂欢;

少年时代去云南插队;

青年时代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

对了,他还谈了两场刻骨铭心、爱而不得的恋爱。

王小波

王小波

经历一系列苦难和磨砺之后,王小波长成了一个1米84的愤青,对生活满溢着沸腾的愤怒。

“以后我要真诚地去做一些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

他憎恨那些浅薄的人和自甘堕落的人。

“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

他崇尚思考与智慧,看书如疯入魔,两眼都好像要放绿光,阅读速度是常人的七倍。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再是愚昧的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你相信吗?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没有像样的精神生活就没有一代英俊的新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最没有能力的年纪,这个狂妄的年轻人遇得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

李银河

李银河

02

这姑娘就是李银河,两人同岁却不同命——

李银河大学毕业;王小波初中没毕业。

李银河的父母已经“解放”恢复工作;王小波的父亲还没平 反。

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的记者兼编辑;王小波在一个全都是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

两人天差地别,却有一点极其相似:

那就是对庸俗的愤怒与对人生极限的挑战

李银河外表平静、内心狂野,当时刚跟一个一米八的大帅哥分手。

原因是她看了太多书、太小资情调,让对方害怕了。

《绿毛水怪》手稿

《绿毛水怪》手稿

李银河爱看书,一天,她恰好看到了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讲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情——

少男名叫陈辉,少女名叫妖妖。

这俩孩子在懵懂的青春岁月,一起攒了127块钱,买了258本书。

在阅读258本书的过程中,两人相爱了。

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一天夜里,陈辉送妖妖回家,看着雨雾中的水银灯,说:

“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

“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陈辉抬头看看路灯,回答说: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绿毛水怪》的结局是悲剧,妖妖回老家插队,有一次在海边游泳,游到深海就没回来……

这个诗意、清澈、温暖又哀伤的故事,打动了李银河的心。

“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她爱上了这篇小说,也爱上了写小说的人。

“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小波的美好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从《绿毛水怪》开始,他拥有我,我拥有他。”

王小波

王小波

03

一连几天,王小波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李银河的脑海。

这是一个天才吧?他到底长什么样呢?

想着想着,李银河按捺不住悸动的心,她拿着地址,登门拜访王小波。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连日来对才子的幻想,瞬间破灭。

“当时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丑。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李银河 王小波

李银河 王小波

可没承想,王小波对眉清目秀的李银河一见钟情了。

几天之后,他借口还书,堵在《光明日报》门口,劈头就问:

“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老老实实地回答:

“没有。”

王小波这个直球选手,生猛地来了一句:

“你看我怎么样?”

这句话无赖又纯真,立刻让李银河对他刮目相看。

紧接着,李银河开始收到热得烫手的情书。

每封开头都是:

“你好哇,李银河。”

然后是王小波浪漫到骨子里的情话: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宛如孩童般的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李银河感动不已。

她最终没能抵御王小波凌厉的攻势,接受了这位“男版灰姑娘”、“浪漫的愁容骑士”

两人就这么相恋了。

李银河

李银河

04

恋着恋着,李银河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小事,就闹着就要分手。

王小波无辜地追问:

“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李银河憋不住了,说:

“你长得太难看了。尤其跟我的初恋相比,那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王小波

王小波

这可把王小波气了个半死,他气得眼睛都对了起来。

他立马写来一封气急败坏的信:

“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写着写着,他幽默地自嘲:

“我可以带你去动物园看看,当你看见那些爬虫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好看多了。”

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把李银河给气乐了:

“还有,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呀。”

李银河想想也对,于是心结打开,俩人接着好下去了。

李银河 王小波

李银河 王小波

05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1978年,王小波考进了人民大学。

李银河则调入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单位设在中南海里面。

两人一周只能见一次。

正值热恋,相思之苦该有多么厉害可想而知。

见面了,两人常常躲在大树背后或者街灯的阴影里接吻,把嘴唇都吻肿了。

王小波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

王小波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

那几年,两人互相写了不少缠绵悱恻的情书。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一个五线谱本子上,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银河,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任何一个女人收到这样的情书,都是难以抵挡的。

李银河陶醉其中,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道:

“那我们手拉着手,一直往下走。自从我认识了你,我觉得所有的人都黯然失色,再也没有谁比你更好了,我的菩提树!”

三观的一致、俩人喜欢的书、思想性格的投契、浪漫气质和内心的吸引,让这对文艺青年的爱情开花结果。

李银河 王小波

李银河 王小波

06

1980年1月21日,李银河嫁给了还在读大二的王小波。

婚后,两人约定,不要孩子。

比起日常家务、相夫教子,李银河坚持追求个性独立和精神世界的完整。

而王小波给予李银河支持。

他们下决心献身于各自的事业,过高贵的精神生活,绝不为家庭的琐碎损耗各自的光芒:

“愿我们的生命力永远旺盛,愿这永恒的痛苦常常来到我们心中,永远燃烧我们,刺痛我们。”

李银河

李银河

1982年,30岁的李银河自费赴美留学,在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博连读。

1984年,32岁的王小波办了陪读,与妻子团聚。

两口子的房租和生活费,全靠李银河的400美元奖学金,日子过得挺拮据。

于是,李银河每周去中餐厅当服务生,王小波也跑去后厨刷碗。

打工中的李银河

打工中的李银河

一天下班后,王小波看见几个服务员,围在一起吃剩菜,吃得津津有味。

“即使在叫作天堂的美国,依然有那么多的人活得没有尊严。”

王小波不愿意过这种生活。

那天回到家,他沮丧极了。

李银河便说:

“你踏实在家写小说吧,我来想钱的事。”

此后,在李银河的支持下,王小波一门心思泡图书馆、专挑野的看,不断地积累知识素材。

当时,王小波的哥哥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弟弟在家吃软饭,太不像话了!

然而,李银河坚持道:

“小波是文学天才,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

王小波

王小波

1985年,王小波遇到了一个贵人——许倬云教授。

在许倬云的关照下,他进入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攻硕士学位。

学习之余,王小波夫妇最喜欢的事情,除了看书,就是看电影。

他们从生活费中挤出一点儿钱,订了付费电影频道,保持每天看两部电影的频率。

王小波的文章,有种跳动的节奏感,正是得益于大量观影。

王小波

王小波

到了寒暑假,两人还设法省钱,自驾横穿美国,环游欧洲。

一次,两人游览到海德堡,在一座很静的小山上,把彼此的名字刻在了木椅上。

“等到将来老了再来看看,故地重游。”

王小波夫妇

王小波夫妇

07

1988年,李银河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做了北大的博士后。

1992年,李银河被评定为副教授职称,随即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所。

在此,她工作了20年,直至退休。

而王小波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当助教,处处不如李银河。

他常常自嘲道:

“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时,还是李银河耐心地宽慰他,鼓励他:

“你是无价之宝,你要好好地写小说!”

可惜,王小波生前写的小说,大多没法出版。

1992年,在许倬云的帮助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台湾出版,并且获得台湾联合报的中篇小说大奖25万台币。

《黄金时代》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讲的是一个叫王二的青年,在云南农场插队的时候,和女队医陈清扬恋爱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里,王小波非常直白地写了性,写得惊世骇俗、恣意汪洋,同时干净无比。

当然,王小波并不是要写性本身,而是要表达时代环境对人的压抑,对想要控制人的环境的反抗。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王小波夫妇

王小波夫妇

08

《黄金时代》出版后,王小波大受鼓舞,他决心过一种“壁立千仞、孤绝叛逆”的全职写作生活。

1992年,40岁的王小波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母亲担心地说:

“如果辞去了公职,将来你如果生病,可怎么办呀?”

王小波淡然而坚定地说:

“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写作中的王小波

写作中的王小波

或许是有了来日无多的预感,王小波不要命地进行人生冲刺。

他的创作进入井喷期——

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小说、杂文、剧本。

1994年开始,王小波的杂文,先于小说火了。

1997年,王小波出版了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

然而,就在曙光即将到来之时,死神竟然不请自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学术访问的李银河,匆匆往回赶。

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回想去年10月,王小波送她的情景:

“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王小波过世之后,李银河又重读《绿毛水怪》。

当看到妖妖因为在长时间等不到陈辉之后蹈海而死的情节时,她禁不住泪流满面……

李银河和大侠

李银河和大侠

09

王小波去世3个月后,李银河邂逅了一个名叫大侠、开出租车的女子。

李银河对她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她其实不是她,而是他,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他叫大侠,是一位女变男的变性者,又称跨性别者。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看,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他性格中的男性度极高,超过很多男人。”

两人相识于一场聚会,大侠主动过来搭讪:

“我们以前在一个女 同 志的见面会上见过一次。从那次见面,我就忘不了你。”

大侠对李银河的爱狂热又真挚,她给李银河写了很多情诗。

1998年,经过一段追逐游戏,李银河被大侠融化了。

“他对我的爱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不由我不受吸引、不受感动。当时的感觉,他就是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把我从失去小波的苦海中解救出来。”

李银河一家三口

李银河一家三口

如今,李银河和大侠已经携手共度20多年。

并且,两人还收养了一个孩子——壮壮。

壮壮有轻微的自闭症,从小被父母遗弃。

他有点学习障碍,十四岁还在上五年级,后来退了学。

不过,李银河发现壮壮有画画的天赋,便请老师教他绘画。

她并不期望这个孩子出名,或者成为画家,只是希望他的生命中有事可做,他能快乐地生活下去。

“我把对他的希望写在一张纸上,让他带在身边,上面写了我对他的三个要求:

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

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

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李银河

李银河

10

李银河在拥有幸福家庭的同时,从未忘记王小波。

1997年4月后,在李银河的推动下,海内外140多家媒体报导了“王小波之死”。

王小波去世一个月后,他一生最看重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得以发表。

往后余生,李银河不遗余力地整理王小波的遗稿,努力宣传他的作品。

每到王小波的忌日,她都会策划一系列纪念王小波的活动,诸如“重走王小波路”自助游活动。

正是李银河的努力,王小波在去世后暴得大名,“王小波热”一浪超过一浪。

王小波生前特别喜欢法国文豪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 爱过 写过”

当时,他还加了一句:

“书卖完了。”

遗憾的是,当王小波的书大卖之时,他早已长眠。

幸运的是,王小波“活过 爱过 写过 书卖完了”。

李银河

李银河

2012年,60岁的李银河退休后,每天用14个小时读书写作,并且出版了科普书《性学入门》。

因为这本书以及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她被称为“中国第一性学家”、“性学大师”,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李银河与大侠的“梅开二度”,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欣赏她的勇气,给予祝福;

有人骂她“淫 荡”,对她冷嘲热讽。

李银河和大侠

李银河和大侠

对此,李银河坦诚地面对世俗偏见,还主动在自传中讲述了与大侠的种种。

在失去王小波之后,她选择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选择成为幸福的女性,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爱与被爱。

其实,李银河敢于坦诚地面对世俗偏见,正是王小波欣赏她的地方

在对庸俗的愤怒与对人生极限的挑战上,他们极其相似。

早年,王小波曾经给李银河写过这样的信:

“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我很希望你绝对自由,我希望你的灵魂高飞。”

“你呀,你太该过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了:一切都让它变幻无穷,不让它死气沉沉。我也许算不上一个好人,但是就是我死也要把你举高一点呢。”

相信在天堂的王小波,也是希望李银河飞扬并幸福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