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对的人才去分享

 心理咨询师拉拉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有些人时时刻刻都有一种热切的坦诚,遇到什么事情就想着立刻分享给身边的人,有些分享可以得到正向反馈,会让他感觉舒服,受鼓舞,有些分享,可能得到的是负向反馈,包括无反馈,这种会让他感觉受挫,被否定,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

他们会呐喊,甚至咆哮:为什么我那么坦诚,却得不到一个好的回馈呢?

这个就像回到孩提时候,对于孩子热切的表达,有些父母未必能给予同样热烈的反馈一样,这个创伤,是孩提的创伤。当我们在成人之后再遭遇同样的经历,就会激发同样的应激反应。无意识里,我们都希望可以遇到理想完美的父母,可现实是,这几乎是不太可能。所谓理想和完美,有时候仅存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有时候是那个对象可能压抑了自己的真实状态,假装了理想和完美的父母,又有时候,那样的“父母”可能的确真实存在,但存在于修行的确很好的人群当中,而这样的人群是极少数,可能也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理想和完美。

面对自己的儿时创伤和现实的不理想不完美,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看见自己的这个创伤,以及创伤背后的需求,即便这个需求暂时无法被满足,但当我们看见,我们就可以定在那个时刻,让愤怒慢慢地平息下来,从而慢慢地冷静下来,冷静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地接受,现实就是如此,理想和完美不存在,接受了这个现实,即便需求还是无法被满足,那么我们也可以不再愤怒,从而停止内耗。

接下来,如果我们还是想要满足自己那个被看见的需求,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励,那么就可以寻求共情能力比较好的朋友和同道中人,有共同需求,以及觉察能力比较好,又由此生出共情能力的人们,更能满足你这部分需求。

那假如还是找不到呢?那就学习自己慢慢承受,慢慢消化,佛经经常说,烦恼即菩提,那些不被看见不被满足的需求,就是一种烦恼,将这种烦恼在内在进行一个转化,那它就变成了生活的智慧。

接下来,新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将烦恼转化成为智慧呢?其实当你真正看见,转化就开始发生了,这个需要你安静下来慢慢体会。

最近在领悟佛家所说的戒定慧,戒会生发定,定又会生发慧。

在这个事件当中,所谓的“戒”应该就是有意识地控制愤怒和内耗,在这样的控制当中就生出了“定”,自我控制能力越好,通常也意味着“定”功越深,而越是入定越深,那从深层次就越有可能生出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技术和技巧,而是一种包容和豁达,包括对自己,对他人。

有一句话说,喜欢,是真正的看见。

当你感受到被喜欢,那就是你感受到了真正被看见,而真正地看见自己,也是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

又有一句话说,爱即是关注,这个也没有问题,当你真正地关注自己,而不是那些情绪本身,那你也是在爱自己。

修行,修的不是自我攻击或者攻击他人,而是爱自己以及爱他人。

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谁都不爱,只是爱自己,比如,一味地输出和分享,可能并非别人的需求,而只是你的需求,这个时候,你觉得你只是想分享,只是想别人从你的分享当中获得好处,但事实可能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需求,而不是双方的需求,因此,遇到想要你分享的人才去分享,这个也很重要,这个才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招募十个长程来访者,半公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