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夏卷征稿】金梭 ,银梭 / 毛建忠(甘肃)||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

 清涟一荷 2024-05-13 发布于安徽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金梭 ,银梭

(散文

  / 毛建忠(甘肃)


“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这首熟悉亲切的旋律是八十年代初传唱的一首歌《金梭和银梭》,是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品,由不老常青树李谷一老师演唱——这首歌充满了诗与远方的憧憬,也饱含了不负时光和催人奋进的力量,成为六零后深刻的芳华记忆。



六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刚踏入酒泉师范学校大门,还未满十六岁。入校不久,还未与同学熟稔,即踏着青春旋律加入到一场盛大的歌舞排练中。1984101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举国欢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战鼓隆隆,喜报频传,那是一个最灿烂的微笑从心底绽放的时代——那一年的国庆节,在首都北京,“小平,您好”留下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珍贵的记忆;在酒泉古郡,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在酒泉师范相会,并以活力飞溅的舞蹈步伐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留下了记忆深处最温情明亮的色彩回忆。
那天清晨,酒泉城里万人空巷,彩旗飘飘,鼓乐喧天,酒泉师范千余名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踩着一首首歌曲拍点,载歌载舞,其中,有这首欢快清扬的《金梭银梭》,还有那首风靡全国的《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鼓楼四条大街上人头攒动,街道两旁的人流也被挤到了游行队伍行进的路上,锣鼓声、喧闹声、播放歌曲的大喇叭声混在一起,同学们的行进步伐也乱了节拍,等到绕过鼓楼一周后,队形乱了,与我并排的舞伴已经换了人,芳影为谁,也很模糊。
酒泉师范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家庭,不必论贫富,读书声最佳。三年师范学习生活是我们人生转折和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在这所充满时代活力和张力的学校里,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还有最好的同学朋友,也成就了从事教育事业最好的自己。学习时光短暂而紧凑,以至于我在后来悠长的从教生涯中很是自信满满。三年的积累雕琢,三十多年的教学相长,我深刻懂得了不负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最朴素回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对于考上师范的我们来说,这所中等师范学校就如大学,就是神圣殿堂。酒泉师范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有好传统,三年学习时光如铿锵行进曲。在我的记忆里,一张课表彰显权威,没有请假缺课的老师,也很少有缺课逃课的同学,我们也很少有闲散倦慵时光。每到最后一节课铃响,男同学都是肚子饿得前心贴脊背了,带着饭盆子向食堂冲锋。晚自习倒是舒缓的小夜曲,相对宽松自由,学习内容自由,学习过程自由,但自习时间不自由,两节自习课必须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直到毕业前都雷打不动。到了周末则是抒情悦耳的轻音乐,或在宿舍洗衣服,划开水拳,吹牛;或拉小提琴,扯二胡,弹吉他,曲调未成,却不绝入耳;或同学相约逛街,串门,郊外闲游等,游牧时光,各取所好。但到了期末如紧张打击乐,踩着鼓点,一科科考试俨然有序,因挂科补考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一个年级四个班的挂科生一起在西侧阶梯教室补考。我也有过一次补考,如“差生亮相”会,感觉很是无地自容。还有一次是全班同学一起补考,原因是数基课试题泄露,集体连坐,倒也坦然。
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师范办学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一间宿舍八个人,功能教室设备设施也有限,但老师却是最好的,是具有大师风范的好老师,受人尊敬的师者是从润物细无声到定型定格于心里的。在我愈来愈沉淀岁月温暖色彩的记忆里,酒泉师范良师咸集,如一幅水墨丹青绘制的画卷,这幅画卷的挥毫者当仁不让是美术课仲卫民老师,每周两节美术课,三年六个学期,大致两百节课左右,却呈现了从素描、三维构图、水粉、水彩、白描、水墨到美术鉴赏的全部教学内容,一丝不苟地牵引着我们循序渐进。在这幅飘逸灵动的画卷上,授业老师一个个鲜活立体,颇具个性:有风趣幽默、推理证明不厌其烦的数学课顾巧生老师,有能文能武、腰板挺直的体育理论课梁全录老师,有带着浓浓乡音、一字一顿的汪晓云老师,有素雅如菊、一节课不看一眼教材而滔滔不绝的教育学闫涛老师,有风趣诙谐、踮着脚走来的“老顽童”物理课豈映峰老师,有一丝不苟、视唱练耳能让你心弦发颤的刘雅玲老师,有不苟言笑、乐理考试苛刻严格的沈素华老师,有课堂严格训练、课下如兄长的体育课权金龙老师等。
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我喜欢文学阅读的种子得益于三位老师:一位是激情四溢的胡帅老师,用时六节课把《荷花淀》讲出花来,还余音绕梁;一位是温文尔雅的王开江老师,或静若处子一节课不写一个粉笔字,或动若脱兔,笔走龙蛇,几行粉笔字就是一幅书法作品;还有一位是精神矍铄的张世铭老师,捧着一只其貌不扬、土里土气的景泰蓝瓶,能丝丝入微地整整讲上三节课。
当然,在这幅泼墨画中,少不了站在C位的班主任兼政治课王玉杰老师。他年长我们五岁,大学刚毕业,夹着一根香烟,老气横秋又英气逼人,上了讲台就变成了游刃有余、悬河思辨的庄子,他把晦涩的哲学辩证对子讲得出神入化,把深奥的政治经济学讲得深入浅出,这也影响了我爱好文史哲并在中师毕业后选择了政治学作为专业发展方向。
“亲其师,信其道”,以至于在任何地方,我只要遇到了师范学校的老师,我都如学生时代一样地对他们尊敬谦卑。曾幸遇的老师有:睿智敦厚、平易近人的窦侠父校长;捧着一颗心来,致力于办学而不带半根草去的苟仪表老师;谈吐思辨、机敏风趣的邓新源老师;忍着伤病折磨,依然语气平和的翟文杰老师;年轻帅气、雅量高致的团委书记高岩杰老师;和善谦逊、雍容淡雅的张玉印老师等。他们无论是否给我授过业,他们也是传道者,是赐予我们知识和精神力量的好学校中的一员,是杂然赋流形的教育正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正为范的力量深深影响了一届届中师生,同学们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大部分同学学业、爱好两不误,学有所获,爱有所长。最博人眼球、吸引学子们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协奏曲,如交响乐,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塞满”了相对宽松的课余时光:每天迎着晨曦的五公里越野恒毅坚持,春秋两季的篮球赛如火如荼,五一运动会如节日盛典,红五月合唱比赛激情澎湃,国庆书画展览俊秀如明星亮相,元旦文艺汇演高潮迭起——这些“闲余”活动造就了一批批热爱运动、才华出众的学子,在这座纯净的象牙塔里,只要你敢于表现,敢于表演,你的澎湃激情,你的所学所长就有舞台,就有被人关注而受到尊重的一方天地。记得1987年元旦文艺汇演,许军、张新民、杨成、张新设和我等,腰里系着时髦的花衬衫,穿着牛仔裤,扎着红头巾,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迪斯科掀起如潮掌声。



19877月,我们毕业了,毕业告别不是在“长亭外”,却是在“古道边”——我们以一场前所未有的“长征”来告别难忘时光。我们一帮二十多个同学分批次相互“串访”,从金塔、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先近后远,先东后西,沿着丝绸古道,如一群不知疲倦的骆驼,唱着张明敏唱过的《我的中国心》《梦驼铃》,半个多月时间里,以班车、自行车、徒步、拖拉机等多样的赶路方式,走了很多同学家,大部分都在农村原生态的同学家,感受了不同家境习俗有别的各种家的滋味。每到一个同学家,“半桩子,饭糠子”,十余个同学一顿饭就是家里半个月口粮。在那次难忘的串联中,在金塔刘宏德家,我品尝到了手工黑醋的醇香绵长,直到现在,每年去金塔杏花节回来时,都要带一罐黑醋解馋;从瓜州三道沟谢正新家出来,一路向西,知道了玄奘之路的不易;从踏实乡的同学张英家出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里,一辆四轮拖拉机轰鸣到半夜,一群瑟瑟发抖的人才终于看见了星星点点的灯光,我们知道了瓜州戈壁草滩苍茫;到了桥子贾志勇家,知道了那忽明忽暗的灯光原来就是一路呼呼地风神馈赠;在敦煌习尚丽家,我知道了先盛满臊子汤,再把面挑进碗里吃的敦煌“捡面”,是与肃州臊面吃法顺序相反;在李玉忠家,知道了敦煌酒枣的清香甘甜。时光荏苒,三十多年后,当我站在波光粼粼、五彩斑斓、穿城而过的党河河畔,我依稀记得,许军的家就在附近,当时还属于城郊的偏居之地,星转斗移,水转转美丽,人转非少年。
“长征式”的毕业告别仪式结束了,我们不知道三年学习时光中收获了多少教书育人的本领,但却收获了最真挚的友情,也开始品尝到了少年维特般的烦恼,尽管个别同学之间也有过误会或芥蒂,但在毕业前后都主动冰释前嫌,直到现在同学们都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微信建立的同学圈里其乐融融,真情自然,坦诚相待。
自古沧桑道,少年不知难。当我们不问西东,各奔前程,大多数同学都了无音讯,直到过了二十年,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回母校合了影,在久别重相逢的激动中聊兴热烈,殷殷切切。至今记得张世铭老师颤巍巍的身躯,在简陋台子上站了四十多分钟,他感人肺腑的即兴发言和淳淳告诫,令台下弟子们感慨万千,人生不易,工作事业不易。自此以后,再无同学聚会,偶尔听见有谁的音讯,也如水云间的遥远,还有对个别同学永诀天涯的唏嘘嗟叹。
一天夜里,翻开同学留言册,一张张稚嫩清亮的面孔溶入流金岁月,其中一段话映入眼帘:老毛,真可惜,我的吉他怕是学不会了,毕竟我拿起它太迟了,已经没有时间了......确实没有时间了,他帅气英俊的明星脸庞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余岁,一场意外他已经离去三十多年了,他是我们的同学何海生,一位率真洒脱的大男孩。
偶尔不同场合同学遇见,岁月霜鬓斑驳已经爬上额头发际,几句言谈见性情,还能找见当年芳华时代点点滴滴的率真,串成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同窗时光影像。我知道,对往日时光友情的怀念,就是对我们这一代青春不再的“中师生”称谓的尊重,虽未常相聚,但同班群里的日常问候,透着浓浓穿越时光的友情。



少年初长成,自在恰如风。我们一个班四十多个人中,出了校门,后来除了个别转行的,大多数人依然拥有中小学教师这个身份,身兼数职的繁琐,唧唧复唧唧的工作重复,快四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漫长,但清晰浮现的教学时光记忆却很模糊,偶然路遇教过的学生,那已经成熟面孔上依稀浮现稚嫩青涩的印记,才蓦然感到白驹过隙,青葱时光悠远。
眼底有星河,笑里有清风。三年师范学习时光很短暂,但影响了我们近四十年。读过网上一篇文章《一代中师生的芳华》,我知道了我们那一段经历背景曾是一件国家大事。从八十年代开始,一批批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以出类拔萃成绩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然后走向广袤的千万所城乡中小学。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在金梭和银梭日夜穿梭中,就有中师生的忙碌身影,就有我们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我们优秀勤奋,我们默默无闻,我们走在平凡而清贫的道路上,让那个时代的孩子门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撑起了大半个乡村教育的天空,我们是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这是时代结论,历史结论,一代“中师生”功不可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中师生有一个时代的烙印,我的身上就是这一代“中师生”的缩影——自信但不自负,自谦但不自卑,自立但不退缩。在校学习时,我的音体美、语文、政史地等文科类还算优异。体育基本功很扎实,单双杠腾挪翻越,大转环一气呵成,前手翻、鲤鱼打挺也能来一下,一百米15秒内冲出赛道,百余斤杠铃能举过头顶;一把木吉他陪伴了我很年多,独奏和伴唱得心应手,脚踏风琴试图敲出钢琴的感觉。但惟对数学方差函数、物理电学浮力很是头疼,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上理科时看的是课外书,一套七十多本的《青年文库》涵盖了人文社科类最基本、最全面的知识体系,我很执着,三年里省吃俭用,蚂蚁搬家似的,购全了这套书,并把这套书的重要知识点几乎摘抄了一篇。人文素养的积淀,使我终生受益,在讲台上天马行空,在涉猎文史研究上与不同人聊天,我都有一些独到见解,有所裨益。
参加工作后,我除了没有教过英语课,几乎所有学科都教过,能轻松驾驭,并在参加自学考试时选学了英语,也懂得了英语教学的方法窍门。在初出茅庐的黑水沟小学时,我一挥而就的简笔画赢得学生一片喝彩,学生争抢着办黑板报,然后与我在霞光晕染的张家海子湖畔一起画水彩画;在怀茂小学时,我教孩子们跳《六一,啊六一》舞蹈,并在当年学区庆祝六一文艺汇演上捧回了特等奖;在怀茂学区“三字一画”教学技能大赛上,现场创作了一幅水墨猫头鹰,轻松摘得了特等奖。
当然,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之所以谈自己的工作经历感受,不为自夸好颜色,而在于我的同学们中,一届届中师生中,优秀者很多,成就一番事业者很多,一代代中师生底色朴实,成色鲜亮,构成了基础教育和人生的一道道风景线。



20221120日,这个日子是我的生日,看了北师大建校120周年出品的《无负今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的片子,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时光交响,组成了一曲师道传承的激荡长歌。
开场《师说》中,我所敬仰的梁启超先生有段演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一朝一夕,即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不负今日。”这段话是对中国少年说的,是对中国不老少年说的,也是对奋斗者说的。我曾经是一名奋斗者,我也尽心竭力地想当好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好管理者。当我督学坐在瓜州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门聆听了一节数学课,讲台上的授课者是我的同学,已经满头华发的谢正新老师,那有板有眼、沉稳但依然透着激情的语调在耳廓里回荡,竟然使我眼目盈泪,铭感悱恻,我不是在听课,而是在寻觅一种久违的情愫。何以如此,那《师说》片中结尾就有答案:“昨日已逝,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如何,惟今日我在诸君手中,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四十余载师行道,堂前神采种桃痴。此时探看弦歌路,犹记儿郎立雪迟——这首诗是我在2017年教师节写下的一首诗,我们把自己放在流淌岁月之光的背景下,能够看到个人剪影一代“中师生”育人为乐幸福,一代“中师生”为时代挺起脊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平凡但不单调,我们清贫但不悲怆,虽然我们没有了年轻,也没有了今天一起来相会的时日。记得毕业时,我在毕业留念册上,冥冥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真正的一切还在沉睡中,会有那么一天苏醒,才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你我会想起来,也许昨天是值得依恋而美好的。
当美好醒来,此刻,再听那首陪伴我们芳华记忆的《金梭,银梭》,昨天依然美好,那是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的见证:珍惜好日月,把金梭银梭握在自己手心里,织出青春最美的花朵,织出最美的生活.....这是我们心中永远传唱的那首歌。我在想:人,活着一些压力与一些挫折不可避免,每个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时自觉心多一点,就心之若归了
谨以此文致敬育人为乐的师者,致敬青春芳华的我们,致敬一代代中师生。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刊号ISSN2708-3160,彩版印刷,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

‍‍‍‍‍‍‍‍‍‍‍‍‍‍‍‍‍‍‍‍‍‍‍‍‍

作者风采


甘肃作家/诗人、签约作家:毛建忠




作者简介    


毛建忠,笔名,大树。甘肃酒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百余篇诗歌散文在《中国诗歌》《中华辞赋》《北方作家》《西部散文》《文汇》《奔流》《青年文学家》等刊物发表。出版有历史人文专著《静静地洄流》,现从事教育督导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