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球: 打造属于你的正手 (2024.05版)

 千里马33738602 2024-05-13 发布于湖北

正手,代表了一个人对网球的全部理解和修养。就是说,看一个人的网球境界,只要看他的正手表现就可以了。

1.关于正手的认知(6大认知)

2.握拍方式及西方式握拍的意义

3.分解动作

4.难点解析

5.关于器材

6.思考:ATP正手大一统理论及正手发展预测

7.进阶:心态和节奏 

8.关于业余爱好者的进步

前言

本文适合的读者:打球多年的业余爱好者,并且有很强的的动机想突破瓶颈提升水平。

本文的目的:业余爱好者终极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打出专业运动员那样的正手,曾经有位球友无奈的问:顶不住高手的来球,本文就是试图回答这个网球界“钱学森之问”。

本文的方法论:包括网球文献的查阅,观察和实践验证,理论推导。本文作者按照自己文章的理论训练,持续获得明显的进步。

本文的创新点:

  (1)澄清“抽球”动作框架,提出“核爆零界点”概念(认知1)

  (2)厘清了核心发力的关键(认知3)

  (3)强调了“推拍转髋”而不是“转体引拍”(认知4)

  (4)提出来关于ATP正手和WTA正手不同之处的独特观点(认知4)

  (5)分析了业余正手普遍缺失的翻拍技术动作(认知5)

  (6)解答了上旋球的理论问题(认知6)

  (7)强调了西方式握拍的意义(第2章)

  (8)总结了正手的4个关键点和笔者经历的3个难点(第3章)

  (9)经过前文的层层铺垫,推出了ATP正手大一统理论(第6章)

  (10)强调了决定底线水平的是击球节奏(第7

  (11)描述了业余爱好者的心路历程(第8章)

  (12)提出了适合业余者的正手技术(第8章)

本文的观点:

本文在综述正手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技术路线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本文推荐的偏西方式握拍+屈臂落拍+屈臂击球的正手技术,同时推出了笔者发现的ATP正手大一统理论及预测正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的阅读难度:

  (1)甩打/鞭打本身无法用放慢动作来做演示说明,也很难单纯用文字描述,需要结合训练来体悟。
  (2)本文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阅读,建议遍历文章中的链接视频,因为这些视频链接是按照理解次序来编排的。

1.关于正手的认知(6大认知)

认知1:击球前的瞬间,什么才是正确的底线击球的人体动作形态?

一般的教材会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解正手的分解动作,本文一开始就打破顺序的概念,按时间倒叙,将正手的关键环节单独拿出来讲解,以期达到领悟的目的,首先澄清的就是:击球前的瞬间,什么才是正确的底线击球的人体动作形态?

网球的击球分为两类,一类像鞭子那样的鞭打/甩打/抽球,如底线击球和发球;另一类像木棍那样的推挡,如截击和接发。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这里我说的是鞭打。对于鞭打,触球前的人体动作的局部状态如下:

第一,空间结构:

拍面关闭朝向地面,拍头轨迹由内向外甩出去(这也决定了一定是由下往上的轨迹),也就是说,所谓抽球是由身体的近端往远端的甩,从而启动核心力量在线支持。如果前挥轨迹从远离身体的地方开始,就会变成横扫式的“抡”,而不是“甩”,完全缺失了身体核心力量的支持。

第二,时间结构:

是核心启动的瞬间加速甩击,不是匀速,不是缓慢的用力。要做到核心力量的无损通过输出,作为鞭梢的手臂和手腕反而必须是放松的。再说一遍:是瞬间加速的挥拍(最后阶段),不是大力而缓慢的挥拍。

第三,拍面和球的关系:

要高质量的击球和控球,拍面要“吃住球”。俗称的“包裹”可能也有这个意思,但含义模糊,笔者这里明确“吃住球”的意思是:触球瞬间,拍面的线床和球体同时发生形变,然后弹出,双方的形变恢复。在心理图像上,可以想象用网兜先兜住球,然后再抛出去,球带着巨大的动量被弹射出去。“吃住球”很大程度上回答了“网球钱学森之问”

“吃住球”加长了和球的接触时间,这是控球的本质,“吃住球”才能控球。所以,控球不是小心翼翼的减力(这样只会出浅或下网),而是越有力越稳定。

如何充分“吃住球”?

- 最后阶段加速挥拍才能吃住球。

- 用拍面的顶端区域,击打球的下部(球体的后面和下面)

那么,到底多块的加速(同时考虑球线磅数)才能充分的“吃住球”?本人虽然翻阅资料无数,却没有找到网球在方面的数据研究(我认为体育学院在摸鱼),我认为一定存在一个临界的阈值,笔者称之为“核爆零界点”,超过这个速度及加速度就会产生“核爆” --- 充分的“吃住球”,建议大家实践中体验。

(有人为了得到那些“吃住球”的感觉,会采用较低的穿线磅数或软线,其实体能上做到一定程度的加速,就可以“吃住球”,做不到的话,往往会纠结于各种不同的拍子,并且是那些大拍面的休闲拍)

击球为什么一定是以上的时空结构?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最重要的核心力量才能顺畅的传递出来,这是由人体的身体结构决定的,其他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是在浪费时间和体力,娱乐社交目的除外。

参考下图可以看到,击球前的时刻,拍面关闭压向地面,由下往上,由内向外,手腕和拍柄呈现自然的L型杠杆空间结构。

图片

图片

那么如何来到上图动作结构呢?继续倒叙,就是下文认知5讲解的翻拍动作,翻拍动作使的拍子来到以上的结构。

(对于截击和接发,使用的是推挡而不是鞭打,所以击球动作不同于底线正手。)

认知2:正手的基本运动节奏

网球运动是一种带有节奏的运动,其中,下肢的节奏是关键。

我们先看一下整体节奏:

参照从人体的原地起跳动作就可以得出基本节奏:下蹲蓄力-蹬地发力。正手也可以描述为二个可以有停顿的节拍:蓄力和发力:

  - 蓄力阶段对应:推拍转髋(Unit Turn)和落拍(Drop)

  - 发力阶段对应:翻拍(Flip),蹬地和前挥(Swing),收拍

蓄力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就落拍完成之后,身体核心的有一种内在的停顿蓄力节奏,此时看球时间情况,拍头和肢体可以蓄力停顿等待或不停顿。

无论发球和正手,第一节拍下蹲落拍,第二节拍蹬地挥拍。因为第一节拍需要下蹲蓄力的时间,在时间的分配上,第一节拍比较从容。

(1)第一节拍

以下同时发生:吸气,推怕转髋 - 上步 - 下蹲和落拍(完成状态也被称之为 Power Position/Slot,进入发力准备位置)

下蹲和落拍,

  - 除了双腿的下蹲积蓄力量,也包括拧转的核心蓄力。

  - 落拍完成时,瞄准来球,拍面关闭,进入启动发力的位置。

这个环节一般的主流教材有两种不同的描述:

第一种,英文叫Unit Turn,一般翻译为“转体引拍”,更多的而用于WTA正手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个词语的翻译不好,直译的话应该叫“核心拧转”,本文不用“转体引拍”,而采用“推拍转髋”来精确描述“核心拧转”,详见认知4。

第二种,描述为:架拍-引拍-落拍,更多的而用于ATP正手的描述

对于ATP正手,本文的“推拍-落拍”相当于“架拍-落拍”,读者可以自动匹配对比。如果读者喜欢用“架拍-落拍”的叫法也可以。

请注意,ATP正手架拍/推拍之后,就是落拍蓄力,没有引拍的多余环节。此时是充分的蓄力停顿决定了本次击球是否可以击出“幸福”的球。

(2)第二节拍

呼气,蹬地同时翻拍,重心明显前扑,然后是前挥击球 

其中,蹬地拧转配合髋的拧转,肩部送出,由内向往的尽可能往前的伸展击球。(下文将有详细分析)

这个运动节奏,其实很难用语言描述,比如笔者发现许多业余者对非拍手的推拍不重视,就是没有理解正手蕴含的自然节奏。这种运动节奏是:非持拍手负责将拍子(武器)运送到体侧三点钟位置,然后持拍手在半空中拿到武器的同时落拍下蹲。这种内在韵律很难去说教,只有在某些时刻突然领悟。

认知3:如何让核心参与发力

网球基本原则:所有的击球(正反手和发球),无论准备动作如何,击球发力时刻都是身体带动胳膊先动,胳膊自然随动,而不是反之。

  - 对于正手,就是先动髋,再动胳膊,而不是先挥胳膊,髋不得不跟上。 

  - 对于发球,就是身体已经向上蹬地发力时,胳膊只能跟随身体方向向上挥击,而不是绕去了任何别的方向。

击球的力量来主要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 身体本身主动发出的力量(本章节的称之为核心力量)

  - 身体重量(Body Weight)借重心前移带来的向前的动量冲撞

  - 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借用来球本身最具动量的时刻 (注意发球没有这个力量借用)

本节讲述前两个点:核心发力+重心向前的击球,第三点下文也会有分析。

人体的发力来源于配对的骨骼肌拉伸和收缩。但本文不关心这些人体生物学原理,本文关心的是如何将各种身体的合力瞬间无损的传达到拍头(鞭梢)。

核心在健身领域的狭隘定义是身体中段部分,而在网球运动中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以下的各项合力:

  - 双腿的下蹲和蹬地是最开始的力量

  - 身体核心,尤其是髋部的拧转动作

  - 背部,胸部,肩部的肌肉群带出的力量

  - 身体重心向前给球的冲撞力量

正手的关键的是以上力量的充分参与,以下是关键的地方:

(1)推拍转髋,带动上身拧转。

转髋的作用

  - 传导腿部力量的关键

  - 髋部的拧转和复位是身体核心发力的关键

此时整个核心是收紧,但胳膊是放松的,胳膊不负责发力。

对于非专业人士,很难掌握身体的紧张和放松之间的协调,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身体紧张的同时手臂也会紧张,比如搬运货物,推动重物等,身体和手臂要紧一起紧,这是我们出生以来身体的自然反应,但网球运动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网球的击球是一种鞭打效应,即身体核心紧张的同时,作为鞭梢部分的手臂却要求是放松随动的。

这种紧张和放松的关系体现在正手击球就是:核心力量瞬间爆发下的放松自如的稳定甩打。就是说可以依靠大肌肉核心群发力(腿,腰髋,肩),手臂放松如链条,依靠小肌肉群(小臂,手腕)控制好拍面。

我往往可以看到,业余人士击球时依靠手臂紧张发力,结果呈现一种“卡”的状态,对于网球,狠命推送是没有穿透力的。“甩”起来的鞭子才有抽打效果。

如何区分“甩”和“抡”:

 - 甩拍子:就是核心力量主导下的胳膊放松随动,胳膊配合身体一起联动的,而胳膊和拍子是分离的(拍子成为软鞭子)。

 - 抡胳膊:胳膊特别有控制欲,脱离身体核心独立行动,不理睬身体,胳膊独自“咬牙切齿”的发力做事情,更糟糕的是还往往和拍子一体延伸,成为一条硬的长棍(大拉拍),“抡”就是用胳膊打球,吃不住球而且容易受伤。

如果参透紧张和放松内在关系,对于业余人士会有某种顿悟的境界。

(2)充分蓄力

- 推拍转髋时将重心转移到后腿,下蹲蓄力,此时腿部肌肉紧张。

- 同时,持拍手臂和非持手臂迅速完成对称动作:同时向侧前,向后有力的伸展撑开,同时手掌都做内旋拉伸,这样可以带动身体各肌肉群处于唤醒状态,蓄势待发。此时人体处于为最后的鞭打做准备蓄力状态。

- 偏西方式握拍最适合这个“反曲的”对称动作,反之,大陆式握拍无法做到持拍手小臂的内旋拉伸(硬要做的话,整个身体会被压低扭曲)。所以正手最佳的握拍应该是西方式握拍。

(3)转停加速是核心力量传导到手臂的途径

击球时非持拍手有一个外趴再猛然收回的轨迹,起到停转加速的效应。

击球瞬间停止转肩也是停转加速效应。

(4)翻拍蹬地是同时的

这里最关键的发力节奏是:蹬地发力和翻拍是同时发生的。

此刻身体躯干应该是紧张的,而手腕小臂是放松的。

(4)由内向外的击球

前挥击球时,拍头应该是由身体的近端出发,这样身体核心力量才有机会参与力量的发动。如果拍头从远端开始出发,核心根本无法参与,只能依靠胳膊发力。

由内向外的击球也决定了必然是肘部远离身躯,由下往上的击球。因为你必须通过翻拍才能将拍头拽回到身体近端。翻拍完成了由内向外的击球轨迹路线准备。

图片

(5)握拍的松紧程度

握拍要全面握住拍柄,没有游动空间,放松,但不松弛。过紧的握拍只会影响动力链的传导,影响核心发力。

假设握拍的松紧程度1-10,击球时刻大约是2-4,最大程度也不超过6。无论是正反手,接发球还是发球。就算是平击发球,也大约是6。

总结:

是否核心参与发力,其实自己是感知到的,无法欺骗自己。一旦做到身体的核心发力,会有一个现象出现,就是对于器材的要求不再苛求和纠结,因为可以“全面兼容”了,在绝对的核心力量面前,300克和305克,98拍面和100拍面,各种平衡点,各种拍线的细微差别已经不重要,核心力量(及鞭打效应)的运用到位会让自己从器材的纠结中解放出来,当看到自己过去买的这么多不同参数的拍子,会觉得自己曾经病的不轻。

这里的讲的“掌握”指的是技术掌握,就是说在充分准备的理想前提下,你可以打出和专业选手一样的正手,当然场上会有失误,或在受迫情况下的非理想击球,这个需要日常训练精进,但属于已经“技术掌握”。

思考题:为什么专业运动员的受伤往往是大肌肉群,而业余爱好者受伤的往往是小肌肉群?

认知4:正手的分类

一般将当代正手大致分为ATP和WTA正手。

ATP和WTA的区别是什么?网上有不少的文章进行分析论述,本文认为主要差别是对翻拍环节的节奏处理:

  - ATP落拍完成时,翻拍还没有发生,表现为拍头处于肘部前方,蓄力停顿之后,才是猛然的蹬地和翻同时发生。

  - WTA落拍完成时,同时也“缓慢的”完成了翻拍环节,表现为拍头已翻越肘部位置来到了后面,蓄力停顿之后,蹬地挥拍。

分析:

  - WTA表现为将更多的技术环节(包括下蹲和掉拍头蓄力,并准备好由内向外的击球方向)从容完成后才最后蹬地发力前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WTA完成引拍,启动前挥的时候,拍头大约位于身后6-7点位置。从这个位置出发,由内向外,由下往上击球。而ATP的启动节奏早在3-5点位置就提前“起义”了。

  - 笔者有个比喻,ATP的发力启动动作是翻拍环节,“某监管部门”认为此动作过于暴力,社会影响不好,就让WTA进行和谐,改造成了相对温和的连续动作,融入了WTA掉拍头的最后环节。

总之,ATP和WTA没有好坏之分,一般公认的WTA更加适合业余爱好者,本文以ATP正手为研究对象,对于WTA同样可以举一反三。 

网上常用的“Unit Turn” 一般翻译为“转体引拍”,本文认为该词语适合对WTA的描述,对于ATP本文则采用“推拍转髋”来精确描述,同时避免以下的误解:

  - 对于“转体”,容易误解为转腰,其实是转髋,转腰没有力量;

  - 对于“转体”,也误解为让身体侧过来站立,身体面对侧面场地,就头和眼睛朝向前方,其实关键还是要转髋;

对于ATP正手,本文不用词语“引拍”,是因为ATP可以没有“引拍”动作,ATP只有“架拍/推拍”和“落拍”:准备时屈腕举起拍子,然后只是拧转上半身,胳膊和拍子不用动,就完成了“架拍”效果,拍头位置在大约3点钟位置。如果ATP也用“引拍”词语,容易和WTA的引拍概念混淆,既然明显是不同的动作,就应该用的不同的词语表达。

<Checkpoint 1:非持拍手主动推拍,持拍手放松>

推拍的关键是非持拍手主动向侧面推拍,持拍手放松,辅助完成髋部的拧转,髋部和腿步角度分离,所以叫“推拍转髋”。

那么“推拍”推到什么程度?如果半开放式站位,非持拍手要推到3点钟位置才能放开,否则就没有充分的转髋,依此类推。

第一种:ATP

就算属于ATP阵营,本文认为也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 费德勒系(东方/半西+直臂落拍+直臂击球)

- 德约系(偏西方式+屈臂落拍+屈臂击球)

- 辛纳系/未来系(西方式+屈臂落拍+屈臂击球)

- 新一代(西方式+高抬肘+屈臂落拍+屈臂击球) 

虽然以上ATP都采用推拍转髋,但有其他方面的不同,比如

  - 费德勒和德约系的举拍明显高于辛纳系

  - 费德勒系的落拍的时间和空间比德约更加的短小和直接。

(此处为本文最后的大一统理论按下伏笔)

费德勒系举例:(包括纳达尔,小兹维列夫)

德约系举例:

-「维维网球」德约科维奇正手慢动作

辛纳系举例:

这个视角绝了!超清体验辛纳底线技术细节!

新一代举例:如果在推拍过程中拍头朝前且肘部高抬,那么就属于新一代正手(Next Generation),举例:

- 新一代:索克正手

- 克耶高斯暴力鞭打网球正手,近距离背后视角欣赏!

第二种:WTA

举例:

- 普利斯科娃经典正反手击球技术!简洁!高效

- WTA女子经典正手!强调整体性和稳定性!业余选手值得模仿

请注意,斯维尔泰克使用的是ATP正手:

-「维维网球」WTA击球系列:斯瓦泰克 正反手+发球(慢镜)

为了简化篇幅,本文是以第一种ATP正手为例来讲解的,ATP/WTA正手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大量的专业人士采用,如果正手有什么区分,到是下文提到的西方式握拍更多的体现细节的不同。

对于业余者,本文建议两种正手都去尝试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包括最后一章笔者特地为业余者推荐的正手技术。

认知5:怎样才能达到专业正手?有没有奥义?

请理解只有甩打才能带来拍头速度,切削/推送/猛烈推送是不行的。

人类有两种发力模式,一种是“推”,当我们用挪动重物时通常采用这种关节固定的发力方式。这种发力方式让我感觉到“控制”;另一种发力模式是“甩”,但生活中很少使用这种方式,偶尔在向远处投掷某物的时候用到(一般这些涉嫌犯罪行为),这种关节不固定的发力方式会让我们感到“失控”,也难以掌握(关节不固定意味着手腕不能固定)。

很不幸,对于网球的抽球和发球,恰恰用的是第二种发力模式,而不是第一种。这是网球入门难的本质原因,因为违背了人们生活中普遍用力的直觉模式。对于网球的抽球和发球,初学者往往错误的把击球看做用一根木棍硬顶回去,而不是甩出带链条的球或鞭子。

所以,当落拍后不应该是手臂肌肉紧张的推送,而是身体核心发力带动下的甩打(此刻小臂和手腕是放松的,手腕相当于铰链,像拨浪鼓),这样的甩打才能带出专业的拍头速度。

相对于推送是一种刻意可控的用力模式,甩打是某种“失控”的发力模式。

对于本文使用的“甩打”,一般教材有两种不同的看待:

第一种,将拍子看作鞭子,作为“鞭打效应”的引申。

第二种,将拍子看作顶端装有重物的布袋(米袋,链球),也有比作药球投掷的。注意当我们甩很重的布袋或药球的时候,身体要先摇摆起来(一定要启动核心才行),让肩膀充分的送出才可以将核心力量专递到出来,而如果是轻的细鞭子,容易误以为身体不动,只要依靠手臂甩就行,反而体验不到这个关键身体核心的运用。

本文建议将拍子看作5公斤以上重量的米袋,理由如下:

(1)拍子一般300克,对于人体这个不算重,属于单纯依靠手臂就可以应付击球,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入坑而乐此不疲,终身在用手臂发力打正手。

(2)但假设手里提的是装了5公斤米袋,就不一样了,这下单纯用臂力就尴尬了,被逼着必须依靠身体的核心带动起来才能将这个布袋子甩打出来。

鞭子和米袋都有鞭打效应,都有拍头滞后,但两者仍然有区别,将网球拍视同顶端装有重物的米袋子来看待和运用,会有事物夸张之后的顿悟本质的感觉。比如对于发球的奖杯动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奖杯动作是有停顿蓄力,第二种奖杯动作平滑不停顿。哪一种更优呢?如果把拍子看做鞭子,得不到答案的,如果看做5公斤的米袋,当甩到半空中再故意来个蓄力停顿,米袋一旦在空中静止就会掉落砸到头上,所以答案出来了 --- 第二种更优。

从这个原理可以看出,应该选偏重拍头的拍子(平衡点330以上),特别对于常年站在底线的业余爱好者。

对于正手,一般主流教材的理论解说会强调动力链或拨浪鼓效应,但如果将网球拍视同顶端装有重物的袋子,在力学上立即会联想到离心力原理,但我没有在任何其他的网球资料里看到离心力的论述,本文没有进行研究,但认为很可能传送到的拍头,带动拍头速度的最终力量其实表现为离心力,动力链其实也是为了最后甩出的离心力。拍子最后没有沿切线方向飞出去,是因为有手臂这根“细线”将拍子拉住继续做圆周运动(雨刷动作收拍)。

我们看一下离心力的数学公式:F= mv²/ r,v是切向速度,r是半径。我们可以看到:

- 蹬地拧转带出的拍头速度,对于离心力有平方级别的放大效果,可见躯干拧转不充分会极大的丧失离心力量。

成为ATP专业正手,有两个关键的地方(奥义):

第一,落拍结束时,拍面关闭,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有人问:45度关闭算不算?其实WTA正手很多是45度朝向地面,也算关闭,但甩打不够充分,这也是WTA正手平击成分较多的原因。

第二,翻拍同时蹬地

翻拍的节奏决定了是ATP正手还是WTA正手,ATP的蹬地同时翻拍,WTA是翻拍之后再蹬地击球。

果落拍负责做出由下往上的击球轨迹,那么翻拍负责做出由内向外的击球轨迹并且形成拍头滞后的甩打效果。

本文认为翻拍动作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是现代正手的奥义。

<Checkpoint 2:启动前挥击球时,拍面关闭,甚至可以朝后方一点>

这里涉及的理论不做展开,就是说如果启动前挥击球时拍面垂直于地面,说明这位没有理解人体的“甩打”运动原理,因为他用的是日常的“推送”动作。无论东方式握拍或西方式握拍,如果进入甩打准备,双臂会有对称的朝外反曲姿态,非持拍手手掌会朝外,持拍手手腕会关闭或向后,所以拍面一定是关闭甚至朝向后方的。

落拍和翻拍决定了拍头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在地面投影上是狭长的椭圆。

业余爱好者往往通过看视频学正手,而视频往往从侧面拍摄,而不会从天空的顶部往下拍摄,这样造成对正手拍头在三维空间轨迹的片面理解。

  - 如果对侧面投影,拍头轨迹呈大致的椭圆形:

图片

  - 如果对地面投影,拍头轨迹也呈大致的椭圆形,而不是一条直线。

参考:「维维网球」FT网球教学:托马斯-普适的挥拍路径教学和练习

本文在下文会提到,对于拍子的空间位置,横向举拍,横向前挥,是当代正手的发展趋势。(对于双反也一样)

认知6:上旋球的原理

对于如何打出上旋球,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专业人士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基于击球时拍面的角度和球的钟面击打位置:

  - 观点1,拍面略微关闭,击打来球的中上部

  - 观点2,拍面垂直,击打来球的中后部,日本河合教练和美国的尼克教练的观点。

  - 观点3,拍面垂直于地面,击打球的中下部,许多专业教练和球友们的观点。

以上都认为能够打出上旋球,那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一直困扰着业余爱好者,许多球友没有追问,不是因为知道了,而只是在遗忘这个问题,不想让自己纠结。

本节试图在理论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先澄清物体旋转的物理学原理:当物体被偏离自身质量中心方向的外来击打时,会产生自身的旋转。就是说上旋不是靠拍面和球的表面摩擦产生的,希望通过用粗糙的球线来增加上旋能力是错误的。

定理:网球球体产生上旋的原因是拍面朝向偏离网球球体质量中心的方向进行了击打。

实验室图:假设球水平静止,拍面以45拍面关闭角度水平横向行进,击打球体的质心的偏上位置,球体会产生上旋。

图片

推导过程:笔者在PPT中将以上水平示意图整个顺时针旋转45度,得到以下在物理运动上等效的图案,得出以下结论。

图片

导论:打出上旋球的关键是:

(1)由下往上具有足够高度差的挥拍轨迹,拍面垂直或微微关闭

(2)击打的球体的位置点下移了,实验图在球上部位置,图经过旋转45度后在球的中下部位置。

(3)击球以后拍面继续前送并和球有足够的黏连时间,即拍头速度不是匀速,应该加速包裹。

(4)尽量在球的上升期击球

参考费德勒击球瞬间的画面:

图片

继续推导:

笔者认为:只要是由下往上击球轨迹,拍面稍微打开/关闭多少角度其实并不重要,拍面击打球体的具体哪个位置也不太重要(只要偏离质心就行)。

回到文章开始时提到的三种的上旋观点,现在明白由于没有提到由下往上的挥拍轨迹的大前提,这些观点都是不完整的。只要保证由下往上的大约45度角度的挥拍轨迹,途中无论遇到球体的中部或偏下位置(这和来球的角度有关),都属于偏离质量中心的击球,都能产生上旋。

极端的讲,就算拍面微微打开,比如仰面7度,只要保证由下往上45角度的挥拍轨迹,实际上等效于 45 - 7 = 38 度的水平行进斜面击球,一样可以产生偏离质量中心的上旋。

笔者推荐击打球的中下部,以获取更加安全的上旋过网高度。

以上是按照球的静止状态推导的,如果增加考虑来球的运动方向和动量,建议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如果拍面由下往上挥动,来球也是由下往上的迎接相遇(球的上升期),那么等效原理放大,上旋效果更好。同时来球在上升期自带的动量,可以等效于提升拍头速度,增加包裹的效果。(包裹是另一个产生上旋球的原因,本文不做展开分析,因为以上的原因分析足够了)

总结而言,打出上旋球关键是保证由下往上具有足够高度差的挥拍轨迹。

附录:上旋球原理:

「维维网球」物理角度解析上旋击球原理

2.握拍方式及西方式握拍的意义

业余爱好者的初学往往是从东方式握拍开始的,东方式握拍属于比较传统的正手技术,无法做出当代如德约或辛纳那样的正手引拍和击球动作,由于东方式握拍比较容易使用,所以业余爱好者的命运往往“一出生”就被限制了。所以,偏西/西方式握拍的意义在于摆脱传统正手,进入最新的当代正手技术领域。

(1)握拍方式

正手的握拍方式可以有大陆式,东方式,半西,西方,超西的不同的握拍方法。具体定义参考:打网球如何握拍,你真的懂吗?

注意以手掌的一条线为标准,而不是仅是食指根。比如笔者的大陆式握拍,食指根在第2面,但掌根尾端在第1面,就是说笔者用来发球和截击的大陆式握拍其实是有点偏东方反手式。

如何握拍?本文观点很简洁:以大陆式为基准,转90度就是最合适自己的正手握拍(等同于将拍子放置在正前方的地面,然后弯腰自然捡起来的握拍),注意食指撑开。此时,不同的人握成不同的情况 --- 半西或西方式(本文定义4.5位置为西方式,参考上方的握拍定义,也有把4.5称为半西偏西方,比如德约,名称不重要),然后根据自己情况再做微调。

西方式图示:食指关节位于4.5位置的棱上(5号面则为超西):

图片

西方式握拍的外观:

德约:

图片

弗利茨:

图片

施瓦茨曼:

图片

<不易察觉和握拍有关的地方>

这里分享一段笔者的经历,笔者一直以为自己采用的是偏西方的握拍,但在自己的视频里看到自己疑似东方式握拍的样子,很奇怪,然后特地现场做了验证:本人先以半西准备,让对方喂我球,正手击球之后立即停下来检查自己握拍 --- 结果发现变成了东方式握拍,反复测试都是这样。笔者当时的心情可谓“心如刀割”,因为身体做了大脑不知道的事情 --- 身体欺骗了大脑,似乎此生注定要用东方式握拍似的。

笔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将该疑问进行“立项研究”,笔者的正手和发球的文章里许多内容就是遇到问题,然后“立项研究”后得到的“科研成果”。

很快就弄清楚的原因,分析如下:

除了东方式或西方式这样的握拍,当我们在握的时候有两种不同手掌覆盖方式:

1) 第一种是全手掌握住拍柄,拍柄尾端露在外面(笔者认为和偏西方式握拍配合使用)

图片

图片

2) 第二种是只用部分手掌握住拍柄,拍柄尾端不露出,被握在手掌里面悬空,拍柄尾端在手掌里留有活动空间。(笔者认为这种可能只和偏东方式握拍配合使用,如费德勒,纳达尔的握拍方式)

图片

图片

笔者注意到许多教材对于东方式握拍推荐以上的第二种,即给拍柄尾端留有活动空间,这可能是因为东方式握拍偏向于推挡,采用“悬空拍柄尾端”来增加拍子的灵活空间和鞭打效应。但这样的握法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 拍子的尾端的设计是一圈更加的凸起,如果给拍柄留有活动空间,当用东方式握拍击球时,拍柄尾端会因在空间里滑动,将无名指下方的手掌皮反复磨破;

  - 就算开始是半西握拍,如果手掌里给拍柄尾端留有活动空间,加上手汗润滑的缘故,击球时,拍柄尾端会在这个空间里滑动而变成东方式握拍。下一拍不自觉就会变成东方式握拍继续击球,这会引发问题。

也同时解答了笔者的一个提问,费德勒本来就是东方式握拍不提,参考以下视频,笔者发现视频中的纳达尔呈现东方式握拍。我猜纳达尔和我一样的准备阶段半西握拍,由于拍柄尾端深陷在手掌里,猛烈击球之后变为东方式。不知道纳达尔是否在回合拍中经常要调整握拍。

小结:

明白了原因,心态就会平和和明朗,对于业余爱好者,

  - 当然可以用费德勒“内陷握拍”,只要明白滑动的注意事项

  - 笔者推荐全手掌贴住拍柄,不要给拍柄尾端留有活动空间

同理,对于发球的握拍,笔者也推荐全手掌握住,露出拍柄尾端,不推荐纳达尔“内陷发球握拍”

图片

(2)西方式握拍的击球特点

关于击球点位置:

在理想情况下,击球瞬间拍面垂直于地面。以此为参照,对于相同的来球,相对于东方式握拍,西方式握拍的击球点位置变得更远,更高。

如图所示:

东方式握拍:(拍面来到腰部位置已经垂直,小臂和大臂呈直线击球,手腕低于肘尖)

图片

西方式握拍:(拍面来到胸部位置才能垂直,注意此时小臂抬起“端”着击球,手腕高于肘尖)

图片

明显的,东方式握拍适合对付又近又低的球(腰部和膝盖之间),而西方式握拍适合比较远和比较高的位置击球(腰部和胸部之间)。

请注意,西方式握拍如果在东方式握拍的击球位置击球,属于被挤到,会出现肘部过分外旋的情况,容易累积后受伤。

图片

对于西方式握拍,胸部高度是最佳击球点,但如果来球比较低只在腰部位置怎么办?西方式握拍需要宽幅下蹲,下蹲不仅为了蓄力和辅助落拍,而是主动让来球高度相对升高到自己胸部位置。(其实对于东方式握拍,如果来球很低的话,也必须下蹲主动让来球变成腰部位置的最佳击球位置)

以上原理回答一个普遍的现象:

如果从小就学习网球,往往是西方式握拍,因为对于身材矮小的孩子来说,来球都是胸部以上位置的高球,只有西方式才是合适的击球方式。如果零基础的成年人学习网球,往往东方式握拍,成人的身高决定了东方式握拍已经很好的应对腰部高度的来球。

这也是成人业余爱好者的某种宿命,即绝大多数的成人业余爱好者学球是从东方式握拍开始,特别在费德勒的明星效应加持下,而动作是会被定型和难以改变的,这个使得许多爱好者没有机会尝试西方式握拍及其蕴含的完全不同的网球意义;而绝大多数有“童子功”的专业运动员从小是从西方式握拍开始的。

以上原理也解答了以下的现象:

对于习惯偏东方握拍的球友,如果突然换成西方式握拍,将全部击球下网,结果就是极度挫败感,感觉别扭,立即放弃西方式握拍的尝试。内在原因是虽然换成了西方式握拍,但仍然使用过去的引拍方式和击球点位置。西方式握拍的击球点更远,如果在经过的东方式握拍的击球点击球,此时面处于过于倾斜关闭状态,结果就是击球下网。(如果你的东方式握拍一直无法纠正击球点太晚的问题,那么换成西方式握拍是一种彻底的纠正方法)

这如同习惯双反的球友,心有不甘,发现单反握拍不难,就立即来几个单反,结果全部打飞,反复挫败后不得不放弃单反,其实往往是因为虽然用了单反的握拍,但沿用的仍然是双反的击球点位置。

注意:

- 西方式握拍要尽量向前伸展击球才能充分和舒服,不伸展击球的话会因为不适而变成半西或东方。

关于挥拍末端速度:

对于击球最后阶段的小臂内旋,从大陆式握拍到西方式握拍,自由幅度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最后雨刷加速阶段拍头更快,幅度更大。对比图如下:

图片

图片

总结:

大路/东方式握拍击球点近且更倾向于向前的推送而不是甩打,半西/西方式更加符合网球击球鞭打的本质。

(3)西方式握拍的意义

笔者注意到西方式握拍的击球体验及身体肌肉协调完全不同于东方式/东方式:

- 偏东方式握拍的手掌倾向于压在拍柄上面,偏西方握拍的手掌倾向于托在拍柄下方,这种差别使得两种握拍的体感完全不同,如同一个是拿起拍子要往墙上拍苍蝇;一个则是端着平底锅。

- 由于手掌托拍柄,使得西方式握拍的引拍轨迹更加的拧转,西方式握拍不仅影响最后击球的方式,也会决定引拍的和前挥的动作,前挥时让肘部先行(东方式握拍无法做到),屈臂击球,使得拍头滞后更加的充分。

尝试西方式握拍的意义类似笔者的另一篇“单反”,即对于业余爱好者有生之年要尝试单反,因为单反是真正的反手击球,双反其实是用左手打正手,单反和西方式的意义在于探索自我,体验网球丰富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将自己固定局限于初学时的那些技术。本文的读者定位是打球多年且希望提升水平的爱好者,所以本文推荐大胆尝试西方式握拍(4.5位置),突破作为业余者的宿命,体验当代网球极致上旋的风格。本文是推荐首先要多尝试,最后的握拍定型因人而异。

笔者的体验是,掌握了西方式握拍,会对网球的正手击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许多有难度的“正手”的动作会被解锁。

以下的拍摄角度可以很好的体会西方式握拍的击球特点,手腕动作完全是湖面上“水漂”打石片的自然动作,相对于其他握拍可以带来更快的拍头甩打速度。

施瓦茨曼:

如果食指根在5面位置就是超西握拍,以下超西视频很好的说明超西的极致击球特点(真的不是谁都可以的):

[维维网球]变态的“超西方握拍”解析

(4)西方式握拍结合曲臂击球

网球技术和球拍技术的发展是交互促进的,当代球拍技术可以让底线击球更加的具有进攻性,形成了流行的重上旋的底线进攻性打法,而上网型选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偏西方式握拍+屈臂落拍+曲臂击球是当代最前沿的底线上旋技术,被体能和爆发力在线的年轻一代运动员采用,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辛纳,弗里茨,斯瓦泰克和德约。

参考:

职业选手每次击球前对握拍的调整细节 (弗里茨)

2021澳网未来之星辛纳的超清背后视角训练

(曲臂击球技术讲解参见下一章)

关于握拍切换:

对于西方式握拍,会有如何切换为反手握拍的疑问,因为相对于东方/半西握拍,西方式正手握拍切换为反手转拍时需要转拍柄更多一点,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多。一般我们会有两种选择:

选项1: 右手放松,左手做顺时针转过多个棱和面

选项2: 右手放松,左手逆时针只要转过1个棱或面(这种会出现传说中的正反手同一个拍面击球)

表面看起来似乎选项2更加快速的准备,大家应该尝试选项2,但是大家可以注意到专业选手全部使用选项1,没有选项2的,为什么?不难理解的,问题出在左手的辅助手上,选项2时,虽然右手动作快了,但左手扶拍颈逆时针转之后,左手的掌背会朝外,这样会处在尴尬的位置,无法辅助架拍,左手必须继续缩回90度才能辅助架拍的动作,就是说,对于单反或双反,左手作为辅助手,转体架拍的时候就是需要通过顺时针将掌心朝外才能架住拍,如果做了逆时针,还是要长距离转回来。

以德约为例(正手西方式,反手是双反),一般底线准备时正手握拍,一旦发现来球到反手位,用左手瞬间顺时针转90度同时右手掌瞬间松开配合,变成右手大陆式握拍,左手往下移动靠在右手上方。

3.分解动作(以ATP正手为例)

现代正手步骤分为:

  - 蓄力阶段:预判和准备,推拍转髋,下蹲+落拍

  - 发力阶段:蹬地+翻拍,击球,收拍,回位。

蓄力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身体核心的有一种内在的停顿蓄力节奏,看来球的到达情况,拍头和肢体的外在表现可以停顿或不停顿,但内在一定有停顿蓄力的节奏。

蓄力阶段:

(1)预判和准备

准备的静态动作:

  - 拍头朝前上方,手腕和拍柄L型杠杆结构如果半西握拍,推荐拍面45度倾斜,如果东方握拍,拍面垂直。

  - 上半身挺直,重心降低且前倾。

这里强调手腕杠杆角度的重要性:

- 准备动作时,手腕和拍柄呈现约90度杠杆角度,拍头朝上

- 推拍开始到落拍结束,手腕和拍柄依然呈现约90度杠杆角度,拍面关闭

- 击到球瞬间,手腕和拍柄也是呈现约90度杠杆角度,拍面垂直

动态动作:

分腿垫步+降低重心,垫步的作用是让身体迅速启动,垫步的幅度由场景决定,这也是地球上其他哺乳动物的普遍运动机制,大家可以会想一下狗和猫迅速启动时的姿态。

对方要击球的时刻就是我方预先做击球准备的时刻。所以,对方的每一次将要击球,你都要做一次垫步。

这个垫步动作需要养成习惯,其实不仅是底线,无论是接发球,网球截击,对方出球的瞬间自己都要垫步准备。目测能做好这个垫步准备动作的业余爱好者寥寥无几,但是能做到的,一定已经是高手了。

(2)推拍转髋和步伐站位

推拍转髋作用是完成身体的拧转和核心蓄力,一般包括:侧向跨步,重心转移,核心收紧,髋部转45度,肘部手腕呈杠杆结构。(相当于发球中的奖杯蓄力作用)

推拍/架拍时,手腕和拍柄呈L型角度:

图片

图片

关于这个“推拍”

  - 非持拍收有一种把拍子用力向侧后面仍甩过去的感觉,这样“推”才到位。开放步伐站位的话,非持拍手至少要“推”到3点钟位置才可以做到充分的转髋拧转。

  - 持拍手手腕和拍柄保持90度,肘部曲起90度,大臂和身躯撑开距离

推拍转髋有2个重要认知:

第一,上半身拧转(髋部转动)即已完成引拍,手臂只是向上举起而已。

业余爱好者有个错觉,以为手臂要向后做大幅动作,其实没有。手臂只是向上举起,然后随着转上半身拧转自动完成引拍,所以本文叫举拍,而不叫引拍。

第二,非持拍手的两项顶级功能:

(1)举拍时刻,非持拍手以迅疾的主动节奏向上向侧推拍完成举拍,此时肩膀对球,持拍手放松(之后持拍手开始主导落拍)。

(2)击球时刻,非持拍手有“伸展外扒”的动作,最终向上收到胸部高度,(而不是向下摆放)。

图片

这里有个细节问题:就是非持拍手要不要伸展一下,还是说整个过程曲臂也可以?笔者建议一定要伸展一下,这样可以很好的辅助核心输出的“停转加速”效果,来不及的话向下伸展一下也可以。

请体会主动的“推拍”(推的同时持拍手放松):

小兹维列夫正手技术详解!

一般的,从远处观察非持拍手的动作,一眼就可以鉴别对方的正手专业与否。

关于推拍的不同动作选型和分析:

笔者发现,各种不同的推拍方式作不是你像怎么选就可以选的,这取决于握拍方式,就是说表面上不同的举拍方式,实质上取决于不同的握拍方式。

对于ATP正手,假设正前方为钟面12点投影位置。

第一种,费德勒式,推拍结束时:拍头3点钟位置,拍头朝上,拍面大约45度朝向侧面(见下图),之后的落拍过程中拍面会一度朝向地面。(适合东方或半西握拍,只有偏东方握拍才自然匹配这种引拍,由此推论,锦织圭,纳达尔,阿里亚西姆,西西帕斯都是偏东方式握拍)

图片

第二种,德约式,推拍结束时,拍头3点钟位置,拍头朝上,拍面朝侧面,之后的落拍过程中拍面会一度朝向后方(见下图)。(适合西方或超西握拍,就是说用东方握拍不可能做出德约的拍面朝后动作)

图片

第三种,笔者称之为辛纳式,被当代许多年轻的专业人士采用(比如辛纳,尤班克斯/Eubanks),举拍位置偏低,重心也低,拍头更多被横向拉开,结束时处于2-3点钟位置,拍头略朝前方,拍面略朝侧面,之后落拍过程中拍面一度横向朝向后方(见下图)。(适合西方或超西握拍)。体现了ATP只有举拍,没有WTA式的大引拍。

图片

费德勒系ATP直臂落拍完成时姿态:

图片

落拍结束时保持手腕和拍柄的杠杆发力结构,落拍的作用是保证由下往上击球的轨迹。

第一节拍结束时完成步伐站位,步伐有中间式,半开放式,开放式。推荐中间式站位击球。为了充分借用身体重心移动带来的动量,笔者建议中间步配合重心前移。

发力阶段:

(1)蹬地和翻拍

笔者认为:蹬地和翻拍同时发生,才能将核心力量调动出来。后腿蹬地的时候,前腿迈进,重心也从后腿转移到前腿。

翻拍的动作关键:(参考文章最后的视频讲解)

  - 腕部有个外旋动作,将拍头位置调整到发力位置的动作,拍面关闭

  - 翻拍动作会自然带出拍头滞后的效果(而不是有意去做出拍头滞后)

翻拍的作用是保证由内向外的击球轨迹,让拍头处于正确的前挥击球的轨迹上。

图片

(2)击球

<关键动作>

 - 迎前击球,重心前移

 - 肩膀轨迹:持拍手的肩部位置从较低的位置开始,由下往上。

 - 拍头轨迹:肘部撑开,由内向外,由下向上

 - 充分送肩,伸展雨刷击球

 - 尽量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

 - 最后阶段加速挥拍,不是匀速挥拍

 - 击球时,握拍的适度握紧

 - 击球后,手腕放松释放,拍头释放(甩出去),体现甩打效果

<击球点位置>

<Checkpoint 3:击球点位置:肘部伸展在身体前面击球且看得见球被击打>

合适的击球点两个条件:

  - 肘部伸展在身体前方击球

  - 眼睛看得见击球瞬间的画面

<关于拍面的击打区域>

拍面的甜区是中部靠上的位置,使用拍面的靠近顶部的区域击球。

<Checkpoint 4:关于送肩膀和抬肘>

击到球时,身体方向还没有完全转正,所以触球后肩部会持续向前,直到后肩代替前肩。肩膀是链接躯体核心和手臂的地方,是正手动力链的桥梁,如果肩膀没有甩出来,大臂低垂,那么蹬地拧转的力量将无法传递到手臂上,搞了半天,还是在用手臂打球。送肩动作要求肘部高抬,后肩代替前肩才充分。

“送肩/甩肩”也保证了之后一系列动作的到位,比如肘部抬起,比如前停后装。

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对于主发力臂,需要做到充分伸展击球。比如:王蔷的正手击球

<关于直臂击球还是曲臂击球>

一般的,东方式握拍翻拍后适合直臂击球,偏西方式握拍翻拍后适合曲臂击球。

本文推荐的是西方式握拍+曲臂落拍+曲臂击球

鉴别:曲臂击球迎前击球时,肘部先行且靠近身体,肘部弯曲呈现一个角度(相比直臂击球的翻拍后挺直整个手臂向前行进)。

推荐理由:

曲臂击球的空间轨迹更多的纳入水平方向的横扫(因为是横扫,击球时刻会显得肘部撑开,小臂“端”着击球),而直臂击球的空间轨迹更多的看到由下往上的前冲轨迹。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曲臂前挥的情况下,虽然也是遵循由下往上的轨迹,也不如直臂那样的高度差,更多的依靠降低重心,大臂带动小臂横着前挥,肘部撑开,拍头极度滞后,整条手臂像一条软的鞭子(想象辛纳)。而直臂击球时,重心不用降那么多,整个手臂更像一根棍子(想象阿卡)。要知道软鞭子更符合网球的击球原理。

(我感觉如果业余爱好者采用直臂击球,容易犯耸肩的错误,因为重心往往降的不够)

曲臂击球特点是:更加的降低重心,击球点在更远处,持拍手的肩部更加的从较低的位置开始,由下往上(是沉肩挥拍,不是耸肩挥拍),击球时肘部撑开,小臂“端”着在前方发生遇球。(击球瞬间小臂和手腕呈现L支撑形状)

参图:(吉奥尔吉,意大利,开始时沉肩,肩部右低左高)

图片

参图:(触球时,肩部转水平,小臂端着触球)图片

图片

大家再对比一下费德勒的直臂击球:

图片

图片

本文的观点:由于费德勒的明星效果,大量的业余爱好者模仿他采用直臂击球的技术模式,而本文根据分析和推导,推荐曲臂击球。

<关于伸展雨刷>

许多教材说过雨刷动作就是转门把柄动作,但是由于没有解释清楚,反而成为业余爱好者最普遍的错误动作。要知道当我们转门把柄的时候,手臂是自然伸展的,只需要靠手腕的转动就行了,不需要小臂的多余的弯曲加力动作,所以雨刷动作不是小臂弯折击球,而是手臂充分伸展的击球(可以有曲臂的角度)。

<关于击打的球体的位置>

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认知,但一般教材很少提起,一般教材说的也是击打球体的中后部位(地球的赤道),本文认为应该击打球的下部,可以叫屁股(地球的澳洲位置)。击打球屁股的心理图像带来以下的优点

- 会使得拍头自然低于来球,无形中完成落拍;

- 自然会使用偏西方式的握拍,否则由下往上的轨迹无法击打到球下部;

- 会让拍面和球的接触时间更长。

(注意:上旋发球击打的也是球屁股)

(3)收拍和回位

收拍时,肘部位置高抬,高于肩部。

收拍结束时拍头朝下,偏向于上旋球;

收拍结束时拍头朝上,偏向于平击球

笔者建议对于进入场地或来到网前的正手击球,收拍时拍头朝下以增加上旋效果,同时由内向外击球,确保过网且不出界。

图片

回位的基本步法:最后着地的腿负责蹬地跳往回位的方向,然后再垫步。

如果是向后回位,就是前腿发力往后一个蛙跳连一个垫步,也叫西班牙步伐。对于业余爱好者,一次完整的击球练习必需包含回位步伐。

本文到这里基本完成了正手讲解,笔者特地总结了以下的关键环节:

<Checkpoint1:非持拍手主动推拍,持拍手放松>

<Checkpoint2:启动前挥击球时,拍面关闭,甚至可以朝后方一点>

<Checkpoint3:击球点位置:肘部伸展在身体前面击球且看得见球被击打>

<Checkpoint4:送肩和抬肘>

4.难点解析

笔者选择以下普遍且很难做好的痛点和难点进行解析。

 - 第一是击球点位置太近

 - 第二是掉拍头结束拍面垂直于地面

 - 第三是架拍太晚

<难点1:击球点位置太近>

分析

这个是学球初期留下的后遗症,总结为“近身推挡”,比如东方式握拍+推挡击球,当初可以让自己迅速入门,然后就形成了顽固的肌肉记忆。,但来到了更高“鞭打”进阶阶段,这些旧技术就不再适合且阻碍了水平提升一位爱好者的不同水平阶段,都需要有破茧而出的辛苦努力。

解决方法:

“近身推挡”同时带来2个常见问题

(1)“没有送肩”,如果对正手的认知是推挡,那么不会有送肩的动作,如果认为是一种向远处的“甩打”,送肩自然会出来。见过太多的打球多年的爱好者,根本没有送肩的动作,也从来不知道这个技术动作,容易造成击球后向后仰身。

正确动作:肩膀角度打开,肩膀送出,肘部高抬。

参考:网球正手发力不顺畅?击球容易下网?快检查一下肘部位置!

(2)“夹臂击球”,肘部没有撑开,必定夹臂击球,限制了发力。

<难点2:掉拍头结束,启动前挥时拍面垂直于地面>

问题分析:

如果启动前挥时拍框垂直于地面,问题在于手腕过早的进入固定位置,为了得到更多的控制,牺牲了后期更快的拍头速度。

动作演示:

解决方法:

如果在原有动作上进行改正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顽固的肌肉记忆,只能用新的动作来覆盖,同时强化新动作。

解决方案的理念是彻底引入新的“远处鞭打”动作:

- 半西或西方式握拍,让击球点处于远处。

- 引入崭新的“远处甩打”的动作覆盖以前的“近身推挡”肌肉记忆,比如采用落拍结束时拍面略朝向左侧(不是后方,是后方的左侧),由内向外的向远处“甩打”,达到某种极致。

笔者推荐的以下“矫枉过正”的正手:

  - 新动作和以前迥异,没有任何类似的地方,不会引发过去的肌肉记忆

  - 落拍以后,以前拍面垂直于地面且朝向右侧,新动作彻底反过来,拍面略朝向左侧,到“矫枉过正”的效果

  - 笔者尝试过费德勒或辛纳的正手,但发现以下的正手对于覆盖旧的问题的最有效。

  - 笔者通过以下这个方法了纠正了动作以后,就不再用这个方法,投入新一代正手的训练。

图片

<难点3:架拍太晚>

许多业余者,包括笔者,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很晚才做完成架拍(推拍转髋),这个怎么纠正?

这是业余爱好者的普遍问题,要命的是普遍的不自知,就是说自己没觉得架拍晚,但是高水平的傍观者或教练,一眼就发现你明显的准备节奏慢,从而导致各种后遗症。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身心综合的问题,原因和方法总结如下:

  - 没有对人的观察和预判,以为只要盯球,其实如果盯球,无论自己反应多快,都来不及。应该盯人(球的源头),对方即将要击球的时刻,就要垫步启动。

  - 盯球了加上完美主义倾向,认为要完全掌握求球的信息(方向,速度,高低,力量等维度的信息)才开始行动,其实,只要对方要触球,就应该立即行动。这个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反复运筹帷幄,网球场上,启动时间和节奏决定了击球的生和死。

  - 没有做到“球落拍落”的同步节奏(如果球落地反弹再做落拍就会被挤到)。如何做到同步?笔者总结为“垫步+踏步落拍”。笔者的体验是:

  a. 垫步:对方即将击球时垫步,推拍转髋

  b. 向前踏步:来球过网之后落地之前,前脚向前踏步且前脚还在空中时就开始下蹲落拍,前脚落地时,落拍也完成。

  c. 抢在球的上升期蹬地击球。

掌握了“球落拍落”的节奏,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打反弹球。

德约的球落拍落:

图片

请注意,如果继续提高网球水平,不是让上半身动作多么花俏,而是反复训练让整体击球节奏更加的精确,更加的紧凑。

5.关于器材

网球的器材涉及网球拍,网球线,网球鞋等,和其他体育用品的命运一样,是深受当代消费主义影响的重灾区。各个品牌厂商不断推出各种最新的款式(附加各种新科技词语的宣传,哪怕有的只是换了一种颜色),加上各种叙事和名人代言,不断刺激市场消费以此提升企业业绩。

其实许多名人代言的和市售拍子没有任何关系,最典型的是德约代言的 Head L5/Head Graphene Touch Speed Pro ,这款和他真实使用的拍子没有关系,德约的实际用拍是基于拍模PT113B (基于Head Ti/Radical的改进),参数如下:拍面95,硬度60,穿线重359,挥重370,子母线竖线:Babolat VS Team 17(1.25) 59磅,横线Luxilon Alu Power Rough 16L(1.25) 56 磅/18X19

思考题:业余爱好者能不能使用职业选手的空拍重量320克以上重拍来提高击球质量?

笔者回答:不能。任何通过器材来提高击球质量的想法都是徒劳的,因为提高击球质量依靠的是击球动作和击球节奏。笔者看到一位业余高手拿着285克的空拍重量的 Wilson Clash 打出极度高质量的重球。所以击球质量取决于自身水平,而不是球拍重量。

不仅是器材,说白了,金钱买不来任何网球水平,哪怕是一点点,这就是竞技体育公平和绝望的地方,只有依靠智慧,汗水和领悟。

球拍重量更多的和个体的体能有关。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拿空拍重量315克的拍子连续击球3个小时,体验一下第2天的身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合适。

对于体能情况一般的业余者,笔者推荐空拍重量300克,拍面100的拍子,最好是宽边框,如23左右毫米,出球弹性较好。

1)网球拍及球拍附属

网球拍的主要品牌商是:Wilson,Head,babolat,Yonex  

(1)价格

笔者注意到,对于类似参数的网球拍

  - Wilson,Head价格较贵,比如 Head Radical 98 

  - Yonex,babolat价格稍低,比如 Yonex Ezone

其实这些拍子的成本和参数都差不多,价格的差异取决于获得大满贯冠军的用的是哪一款,以提供情绪价值。

笔者近期使用的是:

- Yonex Ezone 98

- Head L5 Speed MP (100拍面) 

(2)拍面大小

对于业余者,只推荐98-100之间的拍面

- 高阶的选手会选用较小的拍面以换取较快的沉拍甩打的拍头速度

- 还没有体验到核心发力和追求拍头速度的爱好者会觉得大拍面来的舒服

(3)拍柄大小型号

有一种测量方法,如下图测量出多少厘米,再转换为英寸就是适合自己的型号,一般都会转换为2号拍柄 (4英寸到4.25英寸之间)。

图片

发现一个现象,国外普遍使用3号拍柄的球拍,国内普遍用2号拍柄。一般人们会认为外国人的手比较大的原因。本文认为拍柄大小和手掌大小无关,和击球感觉的选择有关,具体就是:3号拍柄的8个面比2号拍柄更加的立体和凸起,当切换握拍,比如从反手切换为正手的半西握拍时,瞬间可以感知自己有没有握到位。

为了加强以上效果,可以将市售的3号拍柄的标准内柄皮(厚度一般是1.5mm)换成超薄的牛皮内柄皮(厚度小于1.1mm)。请对比,以下是“3号拍柄+超薄柄皮 Kimony 0.8mm”,就粗细而言,已经和2号拍柄一样了,但凹凸明显,感受更加清晰,但是超薄的牛皮手感比较硬,不如标准PU皮有弹性和防震,所以属于个人喜好选择。

图片

(4)重量和平衡点

拍子的主要参数有:空拍重量/带线重量,挥重,和平衡点。其他参数如硬度等,本文就不再累赘了。笔者注意到“挥重”是选择拍子重要的因数。

参数举例:

Head Radical MP的空拍重量是300克,但穿线后实测参数如下:带线重量317.4克,挥重314.5克,平衡点325

图片

一般300克空拍重量的拍子对于初学者比较友好,本人的经验是在拍子的3点9点位置增加铅片(共4克),拍面会变得更加的稳定,如下图:

图片

增加铅片同时会影响挥重和平衡点,因为底线击球更加适合使用平衡点偏头重的拍子,所以这些铅片的影响只会更加有利于底线击球。

(5)关于网球线及磅数

网球线推荐聚酯硬线,穿线磅数在45-52之间,推荐:Yonex Poly Tour REV/Strike 125/120/115,约60元,这款的质量完全不逊于120元以上的力士浪 Alu Power系列。

图片

根据本文的“核爆临界”的理论假设,对于力量不太强的业余者推荐使用较细的线(比如115),穿线磅数48-50磅之间。

磅数多少和拍头速度成正比,如果你的拍头速度不够快,就驾驭不了高磅数,就是说拍头速度足够快才能将来球瞬间陷进线里,形成稳定击球,而这需要克服磅数的阻力,如果磅数太高,而你又不行,就会法造成无法控球,球无质量的乱飞,这种感觉很差,而且容易受伤。

(6)职业选手的球拍情况

职业和专业的选手球拍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市售拍的基础上改装(包括增重铅片,升级握柄等),常见的有:

Yonex Vcore 98/95 (莱巴金娜,沙波瓦洛夫)

Yonex Ezone 98 (多了去了)

Babolat PD (李娜,商竣程)

Head Radical Pro (弗里茨,吴易昺)

第二种是使用定制的球拍

辛纳(Jannik Sinner)使用的是基于拍模TGT 301.4 (基于2016年的Head Graphene Touch Speed MP的模具):参数:拍面100,硬度64,穿线重325,挥重340,平衡点33.3CM(3点头重)(穿线 Head Hawk Touch 1.3毫米62磅/16X19

梅德韦杰夫使用的是Tecnifibre Dynacore 305 定制版,和他代言的Tecnifibre TFight 305 RS 无关,参数:拍面95,硬度66,挥重354,穿线 Technifibre Razor Code Soft 48磅/18X19

西西帕斯用的是早期Wilson 2013年版的BLX Amplifeel Blade(V4)的改装,98 18X20,穿线重量335克,平衡点32.7CM,挥重357克。使用 Lusilon 4G线,竖线56磅,横线53磅.

小兹/卢布用的是和Head Gravity Pro相似的Head tgt344.4拍模

(7)关于手胶/吸汗带

推荐加长的光面粘性薄款,长度大于1200厘米,握感舒适且不会磨破手掌。

推荐1:Wilson Pro Overgrip

图片

推荐2:淘宝51tennis自产的一款,笔者认为完全比得上以上款,

51tennis亮面粘性吸汗带ST60C网球拍羽毛球拍鱼竿弹弓防滑手胶图片

2)关于网球鞋

专业的网球鞋比较硬也比较密封,只能在场上穿,不适合平时生活中穿,不适合旅游或驾车,标注为轻便型网球鞋可以在生活中随意穿,比如 wilson 某款。

推荐重量较轻的专业网球鞋:

- Yonex Power Cusion Ecliption系列(市售版就有碳板)(42码重量350克)

- NikeCourt Air Zoom Vapor Pro 2 (42码重量348克)

- ASICS Gel Resolution R9(42码重量430克,偏重,不推荐给业余人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关于发球机

笔者推荐火枪手的轻型发球机,理由如下:

- 性能价格比高,价格2700元,可能是全网最低价格

- 可以放在汽车的后备箱,方便的拖到场地上

- 可以模拟发出近网的高压球,笔者发现其他高级的发球机反而无法发出近网的高压球,只能发出后场高压球。

- 电池持续时间上,充满后一般可以用两次。

笔者用这款JT S2小型发球机:

- 练成了单反,完成作为一位网球爱好者的终生的情节;

- 训练各种正手和网前技术,帮助练习各种正手

和我取得成果的相比,这台发球机的成本微不足道,我感激生产发球机的厂商,同时我也明白:设备在有训练计划的人手里,会发挥巨大的价值,在没有训练计划的人手里,根本没有价值。

使用注意事项:平时准备一些砂皮纸,刮一下滚抡上出现的黑色成分部分。参考:

图片

(2024年该厂推出了更小型化的Mini发球机JT-M3,约4200元不到,笔者没有试过)

6.思考:ATP正手的大一统理论及基于理论的预测

<ATP正手大一统理论>

正如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试图统一四种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正如夸克的不同自旋方向,表现为基本粒子的不同属性,笔者注意到ATP正手多种多样的技术流派和发展,典型的有费德勒正手,德约正手,辛纳正手。正当笔者感叹于网球世界的技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2024年的春天,笔者领悟到ATP的正手其实只有一种,人类其实没有为ATP正手准备第二种技术,而这项领悟被笔者称为ATP正手的大一统理论。

正确的讲,所谓“ATP正手大一统理论”是笔者经过观察得出的一种假设,这个假设尚需得到证实和证伪。如果笔者是体育学院的研究人员,会寻找相关方法论加以证实,不过笔者不是竞技体育研究人士,笔者是企业数字华转型的研究员。

以下是笔者的观察和假设。

我们以费德勒的正手作为基准线,从2个维度进行观察,一是重心的逐步降低,二是肘部的逐步升高(扩展鞭打空间)。

第一,重心的逐步降低

转体举拍的时,如果重心再降低10厘米,就可以开始演化为德约正手,如果再将重心降低20厘米(此时两腿只能宽幅站位),就会演化为辛纳正手。

以辛纳正手为例,在重心如此低的状态下:

  - 像费德勒推拍转髋那样的拍头向上是别扭的,只能演化为肘部撑开,拍头向前的姿态

  - 像费德勒那样的继续向下的落拍在空间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后寻找空间,以低平的姿态展开,而这就变成了辛纳正手

  - 在低平的姿态下,像费德勒那样的直臂击球显得勉强,只能向屈臂击球演进。

就是说,从推拍转髋的角度观察,ATP正手随着重心的降低依次表现为费德勒--德约--辛纳的正手。这就是笔者发现的ATP正手大一统理论。

当笔者意识到以上的发现时,被自己下了一跳,在那个瞬间,所有的纷繁芜杂突然变得通透,有一种马斯洛描述的求知和审美的体验。

<重心大幅降低带来的意义>

(1)更强,指的是更多的身体核心力量的参与;

(2)更快,更短的时间内做好击球准备;

(3)更稳,结合上旋保证发力前提下的过网和入界;

这也对应了ATP正手技术的发展:

1)随重心的降低,握拍方式需要对应从东方式-半西握拍-西方式的改变;其中原因是西方式握拍容易处理胸部高度的来球,因为你降低重心了,原来的腰部来球变成了胸部来球。

(2)从推拍转髋来看,表现为非持拍手不是主动向侧面推拍(如费德勒),而是随重心的大幅降低,需要极度的向后向上推拍,非持拍手松开拍柄的时候是朝向侧后方的。这种转体举拍会使得持拍手肘部不低于非持拍手肘部,也使得非持拍手的位置处于正确的“招手”位置。

参考:

令人惊讶的网球拍头速度,十年后又是一个卢布列夫!

简简单单的四个击球就知道这个小朋友不简单啊!

下图说明:

以下的转体动作按照主流教材已经相当的标准,属于费德勒正手,但这不是未来正手的样子,因为图中的右肘远低于左肘。

图片

对于未来正手的推拍转髋,笔者的观点是:非持拍手主动的向后向上推拍,参见下图,这样带来以下的好处:

  - 配合重心降低

  - 肘部抬起扩大鞭打空间

  - 让持拍手放松,不参与举拍的前期力量

  - 非持拍手更加可以处于高位置,辅助核心发力  

图片

(3)随重心的降低,转体时拍头位置越来越低。

下图演示了转体即完成低位的迅速举拍,然后就开始落拍

图片

(4)落拍位置越来越提前,不是向下,而是向后方寻找落拍空间

如果说费德勒和德约在3点钟位置开始落拍,向下寻找空间的落拍。那么新一代的ATP选手越来越多的将落拍的位置提前到2-3点钟位置区间,这带来以下优势:

  - 向后方获取更大的鞭打空间

  - 迫使自己重心更加充分的压上,这个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在4点钟位置落拍,重心一定比2点钟位置落拍更加的靠后,有经验的选手仍然会将重心重新压上,但不如2点钟位置直接快速的压上。

(5)从落拍过程中的拍面朝向来看,越来越朝向后方以获取更极致充分的甩打轨迹。在落拍过程中:

- 费德勒,穆雷,纳达尔的拍面关闭朝向地面(下方)

- 德约的会继续轨迹,拍面一度竖着朝向后方

- 辛纳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拍面落拍时拍面横着并有一个朝向后方的角度。

参考辛纳:

图片

(6)对于拍子的空间位置,倾向于横向举拍,横向击球,因为变成是向后方寻找空间,而不是向下寻找空间。

小结:只有西方式握拍+曲臂击球才能做到重心大幅降低后的击球,直臂击球做不到。

第二,肘部的逐步升高

仍然以费德勒的正手作为基准线,向另外一条技术路线发展,就通过肘部位置逐步升高来获取更加完满的鞭打空间,直到演进到新一代正手。

(笔者很喜欢经过自己“改良”的新一代正手)

但是,重心的降低和肘部的升高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就是说随着重心的急剧降低,肘部也不得不提高,否则会影响充分的落拍。本着奥卡姆剃刀原理,本文选取重心作为理论的逻辑主线。

ATP正手的大一统理论对于业余爱好者有什么意义?

大一统理论提出了一种ATP正手的演进的假设,这种及时演进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人的“一座山”,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龄很大的爱好者使用的是东方式握拍+传统正手技术,并不是他们有意选择这种现在看来已经落后的技术,而是他们所处在的时代(桑普拉斯,张德培)只能这样选择,而他们将终身无法摆脱几十年的肌肉记忆。我们也可以看到太多的业余爱好者采用的是半西握拍+WTA的正手特点(莎拉波娃),这是非常适合业余爱好者入门时的技术,绝大多数的爱好者也将和这种技术伴随一生。

如果明了整个正手的演进过程,就可以选取适合自己的技术,比如如果你充分下蹲击球,五分钟之后就双腿酸软的无法移动,那就采用重心偏高的费德勒正手,如果重心降的下去,就采用辛纳正手,这个取决于体能和身体条件。

参考

(1)这个视角绝了!超清体验辛纳底线技术细节!

(2)又稳又暴的网球正手底线对拉,室内场将击球声拉满!

7.进阶:心态和节奏 

请大家深刻体会网球和高尔夫/桌球的区别,高尔夫/桌球在每一次击球之前都有充分的时间的准备,经过从容的思考和计算后,再打出一记球,而网球的每1分开始后,就是高度激烈的回合拍,没有时间考虑,甚至没有时间呼吸,成为某种程度的无氧运动。就是说网球是一种根本不给你时间推理思考,任何的迟疑都会影响击球的竞技体育,所以单纯的关注正手击球动作本身是不够的,网球需要更多关注整体节奏,在有限时间内找到最佳击球时机和位置。从这点上讲,高尔夫轻松多了,因为高尔夫给了你足够的准备时间来击球。

但是,网球比分规则又允许你可以犯错,只要没到赛点并且赛点结束,无论之前比分如何悬殊,根本不知道最终胜负如何。而这种比分的规则及其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心态。这也是网球比赛的价值所在。

大家往往有有以下的体验:

  - 化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纠正了正手本身的许多错误动作,但一上场底线仍然被“野球手”暴虐,感觉自己没有进步,以前的训练不值得

  - 虽然努力盯球了,但总是来不及做动作,心里急也没用,往往被挤到。

  - 发球机练习,可以做到高质量击球,一旦换人对打,总是来不及。

这个首先是认知问题,正手技术本身只是基础(本文的前6章内容),而决定底线水平表现的关键取决于内在的心态和外在击球节奏(一种球感)。

内在心态就是:积极主动的找球(Proactive),而不是等球,这意味着

 - 脚步积极活跃,不会停在某处不动

 - 不会等球下落,而是主动再球下落前击球

 - 重心永远前扑

 - 球的落点往哪儿,就立即找过去

外在的击球节奏包括:

(1)观察和预判

(2)脚步移动,垫步,重心,击球点位置,

(3)同步节奏(球落拍落,球起拍起)

(4)在球的上升期击球

这些涉及了心理意识,跑位,Timing/时间点,可以这样说,专业运动员那怕使用传统的老式正手配合东方式握拍同样可以暴虐使用现代正手的业余者,因为决定底线水平高低的是以上“心态”和“击球节奏”,这也许是网球的本质,笔者怀疑网球的乐趣其实在于这种人球合一的节奏韵律,如同在场上带有节奏的跳舞,而不是某次单独的重拍。

关于“观察和预判”。

笔者认为一般教材强调的“盯球”有误导的作用,应该是盯人,一个回合的开始,最重要的不是盯球,而是盯人,盯对方这个人的关键动作。为什么?

  - 如果盯球,等球过网了再做准备动作(垫步引拍等动作),一定来不及。

  - 如果盯球,等球出拍的瞬间再做准备动作,如果球速较快一般也来不及准备。 

在场上保持脚步活跃,对方击球时刻垫步,然后调整步伐来到到最后的击球位置。

对方即将击球的时刻,是自己启动的最佳时机,所以首先是观察人,然后才是观察球,垫步引拍之后,才进入盯球阶段。就是说每次准备击球一定要预先看一下对方这个人的击球时刻。

垫步时重心同时降低,之后在重心降低的前提下完成击球动作。

(底线击球的垫步和网前截击的垫步节奏原理一样的,来到网前的过程中,只要对方即将击球,无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一定要停下来垫步准备,告诉自己已经移动结束了,准备最后的击球了。)

观察和预判之后,贯彻

  -“球落拍落,球起拍起”的同步节奏

  - 在球的上升期击球 

“球落拍落,球起拍起”的同步节奏对应了正手的第一节怕和第二节拍。“球落拍落”指来球过网开始下落的时候,早已完成垫步和转体举拍,开始落拍。球落地反弹时,已经完成了蓄力停顿,这个蓄力节奏是高质量击球的保证。演示:

图片

为什么要在球的上升期击球?

因为不仅是借力(获取球在最大动量时的反作用力),而且有稳定回球过网的双重作用:

假设拍面是垂直于地面的一堵墙,让球做镜面反射,上升期的球碰到这堵墙回弹时会处于向上过网的轨迹,下落期的球碰带墙回弹会处于向下的轨迹,容易下网,除非特地加上拍面的处理,而这种处理往往损失球速。

如何控制球被击出后的距离呢?

(1)上旋球通过调高调低过网高度来控制球的远近。

就是击球框架和速度不变,如果在底线想把球打深,就调高过网高度,越是进入场内击球,越是调低过网高度,避免出界。

有一个换算的建议:击球时自己距离底线多少距离,就是球高于网袋的距离。

(2)平击球通过增加和减少球速来控制球的远近。

原因很简单,入到场内平击,再不减力球就出界了。

这如同许多业余爱好者只会平击发球,当二发的时候,就通过减力来发球。而任何减力的打法都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软球不会给对方压力。对于业余者,上旋发球比平击发球更有比赛意义。

这个在理论上证明了上旋球的深度和稳定都要优于平击球。

如何避免击球失误:

两个方法让你成为更稳定的单打球员!

8.关于业余爱好者的进步

(1)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本人长期观察,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的“一生”会经历以下不同的心理阶段:

第一,自我膨胀期

大约三年球龄以内,特点有

  - 将自己都搞不清楚的难得的一次高质量击球臆想成自己平时的真实水平;

  - 看了油腻的业余比赛,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打的比他们都要好;

  - 感觉专业教练不过如此,自己的水平和教练差不多;在幻想中总是自我安慰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击败任何人。

  - 在旁人的多次提醒下,勉强承认自己的某些方面有待提高,但内心是拒绝的。

 (这种婴儿般的心理状态可以在网球运动初始阶段中保护自己继续长大)

第二,热烈活跃期,又称人菜瘾大期

大约五年球龄,特点有:

  - 三天不打球就难受。

  - 各项技战术持续提升,但不稳定,非受迫失误极多,每次击球像在赌球。

  - 略通网球的技战术,但不精细也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许多的认知似是而非,一错就是N年。

  - 社交活跃,参加各种网球活动和比赛,但第一轮第二轮必定出局。

  - 有更加现实的自我认知,伤心的发现:高手不愿意和自己打球,自己圈子的属于水平都差不多的。

第三,平静绝望期

十年以上球龄,特点有:

  - 见识过高水平的业余爱好者甚至专业运动员,被生活毒打之后,知道了自己各个方面其实有多么的业余和不堪,选择了接受和沉默,认为自己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不可能再继续提高水平,此生不可能击败那些业余高手。

  - 不存在任何训练计划,打一天锻炼一天,网球成为了中老年身体锻炼的工具,打完球也要和球友们去聚餐喝酒,网球成为日常生活的点缀。

本文的目的其实就是试图打破以上这种业余人士的阶段宿命论,让你可以打出那种“幸福”的球。

(2)想不想?Do you want

关于水平进步,业余人士首先要有足够的动机,即要有内在驱动力。

  - 一般的,如果业余爱好者只是出于锻炼或社交的目的打网球,那么可以替代的方式很多,健身房,跑步,羽毛球,爬山等等。如果将打网球看作是身体锻炼和休闲快乐,那么对于提升网球水平的动机是不足的,比如不情愿做垫步和下蹲这样的“累且无趣”的动作,只愿意做网球对打中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动作。

  - 对于希望参加业余比赛来获得成就和圈子的尊重,动机会明显增强,会有意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包括请教练。

  - 对于以下的情况,会有一种持续稳定的动机和行为来学习和钻研,具体包括:

  (1)运动之美:体验到身体的动作造成的球的运动物理原理在眼前瞬间的优美绽放;

  (2)自我探索:更多的体验和了解自己身体,发现和发挥自身潜能

  (3)不断进步:通过该项竞技运动,不断的挑战自己的身心,突破自己,成为新的自己。

这也回答了笔者为什么对匹克球没有兴趣,因为笔者打球网球不是为了社交和娱乐,甚至不是为了锻炼,笔者其实不喜欢运动锻炼,只是被网球蕴含的审美和物理原理深深的吸引,被迫锻炼而已,笔者因为追求美而体力透支。

和任何事物的学习一样,只有做到主动学习才会进步,才会是学霸,被动学习的业余爱好者往往原地踏步。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年数长的业余爱好者最大的问题是一种“心病”,一种本人已经认命的接受现实的态度,即我努力了,我的水平就这样了,这辈子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提高了,加上各种自我原谅的理由诸如工作家庭忙等。其实,打了多年球的球友们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技战术问题,但不幸的是经过努力早已放弃的当初的提升动机,网球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一般的锻炼和社交的工具,而不是不断成长的挑战自我的运动平台。

我看到太多业余爱好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少,采用的却是各种非常不专业动作,年复一年的大量打球,打球的热情很高,所谓“身体上勤劳,思想上懒惰”。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于业余爱好者的这种“绝望”的境地,赋予认知和行动上勇气。

(3)做什么?Do what

笔者认为,对于业余爱好者首先要避免“恶”,然后才是追求“善”

第一,避免“恶”:检查自己有没有存在明显的错误动作,如果有一定要先纠正;

第二,追求“善”:考虑适合自己目前阶段的最佳技术。

第一,“知道”才能避免“恶”

以上道理讲起来轻松,首先要做到“知道”。业余爱好者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比如一位朋友略带自豪的发来视频,一定自认打不错,但实际上一看就发现存在明显的以下问题:

  - 胳膊打球,而不是身体打球(违反了本文的网球基本原则)

  - 击球点太近(同时带来夹臂和没有送肩)

  - 击球后重心后仰,说明上半身发力且重心偏高。

  - 由内向内击球,应该由内向外的击球。

  - 非持拍手在1点钟位置就放开了,应该在3点钟放开才是充分的髋部拧转。

这种“不知道”的认知水平会让一位爱好者终身得不到真正的进步。

本文通过文献和分析来澄清许多是是而非的模糊认知,就是让读者“知道”,从而发现自己进步的空间。常听到的一种安慰的说法:“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个毒鸡汤置爱好者的时间和生命于不顾。对于没有网球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想怎么打”就是千奇百怪的各种野生球,所谓“适合自己的”,更是一句骗人的空话,要做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意味着你要尝试各种技术才有资格说哪个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你仅有的这个技术动作。

对于网球,打那种“不被定义的球”,是对高手说的,一定不是对初学者说的,就像“看山是山”,不是对没有经历的人说的。

“知道”就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的问题和提升空间,能够主动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第二,选择合适自己的技术才能做到“善”

本文分析了正手许多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要提出的问题是:作为业余爱好者,我应该选择哪一种呢?一般的我们可以选择WTA正手或ATP正手(费德勒系,德约系,辛纳系,新一代)。但哪种才是适合自己?

就体能和身体条件而言,业余者的差异远大于职业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业余者有长期坐办公室缺乏锻炼的,也有从其他体育项目转来运动员。

对于体能条件和空间感知能力一般的爱好者,笔者推荐以下关注蓄力节奏的正手:「维维网球」日本美女的帅气正手

这个正手的特点:

 - 加强蓄力:在下蹲落拍环节,让拍头自然变慢,甚至接近停顿,这样分配更多的时间来做蓄力和瞄准(其实辛纳/德约的正手也属于在落拍环节相对放慢的节奏)。

 - 加强空间感知:落拍结束时,让自己有时间明显的感知到拍柄和拍面的空间三维位置,以利于之后的翻拍发力。

鲁德的正手也类似:

当然,大家也可以尝试新一代正手,看看自己有没有天赋:

无论选择哪种正手,只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节奏的就可以,让身体感受到驾驭和自信:

  - 就像开车,速度快慢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 就像说话,语速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说话节奏,如果跟别人的节奏,就会口吃,依照符合自己身心节奏说话,就会放松自信,并且可以略带幽默。

(4)怎么做?How to do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这是最难的一关,因为人的改变是最难,无论思想还是身体,要知道生活中,能够改变自己是对“神”的定义,能够改变他人是对“上帝”的定义。

特别的,网球是一项瞬间的应激反应运动,不是有充分时间准备的高尔夫或者喝着茶慢慢的下围棋。对于应激,身体只会听从肌肉记忆和神经系统的瞬间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听从你大脑的是非判断或推理。这个使得仅仅知道是完全不够的,要做的是是将大脑里的“知道”转化为自己身体的动作,并保持一致,就是说“知道”虽然已经很了不起,但光“知道”也是没用的。

这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难(哪怕是专业选手),比如本人练习西方式握拍+小引拍,用了发球机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对于发球机的慢球效果很好,但实际中面对快速的强烈压迫感的来球,看视频回放会发现引拍失真变形,更离谱的是本人下意识的瞬间将西方式握拍换成熟悉的东方式握拍,又气又好笑。所以网球最难的是心里想的和身体做的保持一致。

除了对抗自己的身体肌肉的顽固记忆,业余爱好者有许多客观条件限制,包括时间,体力,场地费用,家人是否支持等等,实际上,要改正或提升技战术水平是异常困难的事情,客观的讲,太多的球友终生无法实现。

本文认为决定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有计划的训练和自我检查,而不是高频率的拼命打球。对于业余爱好者,如果没有想法,没有训练体系计划方案,那么打球3年和打球20年没有区别,除了岁月的流逝。

本文推荐的提升路径:

  - 先耐心的练习和掌握各个单项基本技术,包括发球,接发,底线正反手,网前正反手截击,正反手高压,跳高球,放小球,处理中场低球等。这些技术有的是鞭打,有的是推挡,有的是卸力,对于业余者,初步掌握这些技术,目测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系统练习。

  - 更多关注节奏和脚步移动(而不是上身动作),持续提高水平;笔者在场边看是否属于高手,看的是击球节奏和跑动。

  - 有意识的训练各项战术,包括单打和双打战术;

  - 拥有一致性,不稳定的技术等于没有技术,一致性意味着将技术打磨成比赛级,对于正手高质量对拉要做到10拍回合以上。

如何避免击球失误:两个方法让你成为更稳定的单打球员!

具体训练方法:

1.分解动作学习

第一步,先预先做好落拍结束后的姿态,注意不是架拍姿态,是完成落拍时的姿态,然后训练击球,在这个“半正手”阶段,一定要将动作做对,用核心力量发出重球,笔者认为需要达到120公里的正手击球,否则没有必要到第二步。

第二步,用完整的动作进行击球

大家平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两人对拉,但笔者认为这种对拉也要分情况:

第一种,“有营养”的对拉,每次上场前在心里默默的设好训练目标,可以是某个局部,也可以步伐节奏,比如关注自己能不跟上“球落拍落”的节奏。对拉时,双方都要尽量让对方有充分的蓄力停顿的准备时间来击球,让自己和对方把动作做完整,相互成就对方,这样的对拉训练会稳定击球框架,逐渐提升水平。

另一种,是浪费时间精力的对拉,往往是那些水平不高的业余者,也许是出于男人的尊严,反而喜欢拼命用迅疾而肤浅的平击快球,相互快击,球将将擦过网带,看谁运气差,先下网或出界,玩的就是一个心跳。本来技术就不稳定,还故意不让彼此有时间做动作,造成动作踉跄变形,引发的错误动作被反复的固定下来。有人会问,这样至少可以出一身汗,锻炼了身体。我的建议不如去做效率更高的锻炼方法,比如跑步,健身房等。这样说要得罪人:业余圈有一大波以锻炼为唯一目的的群体,把整个网球平均水平拉低了。

2.教练或发球机的多球训练

人们通常会找几个球友对拉来纠正动作,由于水平相似的球友无法稳定的喂球和给出专业反馈,这个方法在实践中成功率极低,造成反复的挫败和放弃仅存的信心。另外,还没有固定好新动作就参加小比赛,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本能沿用古老的肌肉记忆,技术动作一夜回到解放前。另外当球友欢天喜地的拉着你打球时你也一定忍不住,一个下午的野球就过去了(这种欢天喜地也蕴含着球友希望你的水平和他们一样)。

只有在教练(或发球机)的稳定,持续,无压力的环境下,身体才会放松的引入新的动作。否则为了顶住对方的快速来球或得分,只会咬牙切齿的手臂发力。如何的请教练也是一门学问,本文这里不展开了。

2.视频分析

业余爱好者对于身体动作的“心理图像”和实际表现差异极大,往往心里自以为很到位的动作,自以为很帅,外人看来像群魔乱舞,所以拍自己的视频很重要。

拍视频不仅在网球场上拍,特别推荐在家里无球练习的时候用自拍杠架拍摄视频(19.9元的那种自拍架就够了)。在特别放松的没有其他人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视频反复的仔细检查自己动作细节,充分认知自己的情况,笔者的通过自身的视频才发现许多之前没有感知到的地方。

3.家里的无球练习

业余人士的上场时间有限,在家里可以用球拍或模仿物件,随时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对于技术动作,诸如发球和正反手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节奏,完全可以在家里反复做无球练习,效果一样的(本人的发球协调动作是在家里反复演习练成的,仅靠场上的那点时间是完全不够的)。我发现许多爱好者只是在场地上打球,从来不在家里练习,他们其实爱的是出汗锻炼,不是网球。

4.关于打墙

对于初学者,如果打墙,建议慢速打墙,让自己有时间做出完整的击球动作再击球,要知道对于快速来球,墙壁也会快速反弹,使得没有时间做完整动作,变成了用胳膊挡球,反而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

那么,打墙要慢到什么程度?慢到你可以选择两次落地再击球。

最后,

如果大家发现:经过反复努力尝试,往往仍然无法很好的纠正动作。这个并不奇怪,因为笔者的经验是:很难在原来的动作基础上纠正,而只能是推到重来,运动科学认为:你无法去纠正一个动作,已经学习的动作会留在你大脑皮层里,你只能再次去学习一个新的正确动作,并不断强化,覆盖以前的动作,至于那些错误动作,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它还会再次上演。

所以,本文的建议:不必去纠正现有的野鸡正手的各种问题,而是彻底和以前告别,引入新动作来覆盖以前的动作,比如全新学习和采用费德勒的正手技术动作。

对于网球运动,所有的思考和训练,所有的不同技术路线的试错和学习,终究回归到稳定而简洁的技术动作。对于最后固定的那个简洁动作,你会很奇怪,这么简单的正手动作居然花了两年的时间纠正,质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不是智商有问题,而是一场突破舒适区的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你面对的唯一的对手是过去的自己,一种和过去的顽固习惯抗争的过程。

无论是网球的境界还是人生的境界,我们都是从过去走来,能够做到不被过去决定,不断的突破自己,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附录1:

讲解现代ATP:维维网球」米兰教练:5步打造完美正手

附录2:

以下笔者在网上看过的最好的分析费德勒正手的短视频

最后的寄语:

庄子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达到者会不自觉的忽略甚至有意抹去走来的路径。当笔者回顾一路走来的风景,会担心这些经历过的美丽风景会随时光在记忆中消失,乘着记忆尚温,写下此篇,希望能够帮助到读者到达彼岸。

冯老师

写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中心楼 

2024.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