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振西

 Loading69 2024-05-13 发布于四川

人物生平

李振西在八年抗战中,他先后任国民党军队第38军教导团团长、177师师长,奋不顾身,率部英勇杀敌,转战于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特别是在娘子关战役、淆山(河南卢氏石大山)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为国人所瞩目,为世人所称颂。他被国人誉为“华北抗战四虎将之一”,他所带领的部队被誉为又一支“铁军”。毛泽东主席对他也极为佩服,在1975年接见他以及其他特赦国民党将领时,特意翘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抗日英雄”。河北抗战李振西将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从小就喜欢使枪舞棒,拳打脚踢,时刻准备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同时也就练就了一身功夫和强健的身体。他当兵后,由于作战勇敢,很得邓宝珊将军的赏识,邓推荐他到黄埔军校第6期炮兵科学习。
192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杨虎城将军部队。同样,他也得到杨虎城将军的信任,几年下来,就升到教导团团长,专门负责为部队培养、训练、输送军官。
“九·一八”事变后,他抗日爱国热情与日俱增。在“西安事变”前夕,他和教导团的其他官兵穿上便服,到西安大街上游行示威,要求抗日,给在西安的蒋介石施加压力;在“西安事变”中,他负责“西安事变”总指挥部的警卫,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和平解决、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亲自点将,命令李振西将军带领教导团(代号为警8师特务营)到华北抗战。
1937年8月14日教导团在西安市北郊场召开了“北上抗日誓师大会”。李代表全团官兵宣誓:“我为中华生,我为中华死!坚信抗战必胜,誓死抗战到底!”。会后,2800多名官兵在李振西率领下,乘火车北上,奔赴抗日最前线。16日,教导团到达河北正定,一下车,全团官兵不顾行军疲劳,就很快投入到阻击日军南下的作战之中。在河北,李振西部队作为第二道防御部队一部分,先后转战在正定涿州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平山等地,依托防御阵地进行了逐次抵抗,直到实在无法阻击日军南下的进攻行动,才于10月10日撤退到山西中北部的盂县一带驻防。国民党军队在平汉线及其附近地域进行的对日作战,虽未能完全阻止日军南下,但却给敌以有力打击,挫伤了日军的进攻锐气,延缓了日军南进的时间,从而为日后中国军队组织的几次大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李振西将军为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娘子关战役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是日军从河北向西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忻口会战、保卫太原之战的成败,甚至影响华北局势的安危,因此中国军队投入了大量兵力,力争打好这一关键之仗。娘子关战役,李振西部队主要是防守娘子关地区的旧关关沟旧关,是娘子关的右门户,在军事上地位的重要,决不逊于娘子关。而李振西部队在此打了一场血仗,3日不失阵地,让全国人民深感震撼,给中华民族争了光。
1937年10月15日夜,在娘子关战役最为危机时刻,李振西将军率教导团马不停蹄、星夜驰骋从盂县急奔旧关、关沟一带,迅速投入了战斗,到18日移交阵地为止,在这3天3夜多一点时间里,敌我双方拉锯搏杀战斗最为惨烈。最后,2800多人的教导团只剩下100多人,几乎全团殉国,打到最后,就连传令兵、勤务兵也投入了战斗。李振西也两次光荣负伤。关沟阵地几经易手,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争夺,最终守住了阵地。10月16日关沟搏杀,堪称攻防战斗中的成功,是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大捷。16日,日军集中了几千人向关沟进攻,李振西毫不松懈组织反击。他手举大刀,赤膊率领全团官兵与冲入阵地的日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打退日军5次冲锋,终将日军击退。日军第77联队大部被歼,终于守住了旧关,旧关下摆放了上千具日军尸体。仅16日,教导团就伤亡100多位连排长、上千名士兵,第2营营长阎维良、第3营营长钟期恭均负重伤。连续3天3夜,马不卸甲、人不脱衣,教导团打垮了日军川岸师团第76、78两个联队,歼灭日军3000多人。教导团居然夺回旧关周围八个山头。战后,敌我尸体堆积如丘,鲜血汇流成河,战况十分惨烈。《大公报》战地记者陆怡写了特写《旧关之战》;战地文艺工作者宋之的写了剧本《旧关之战》;联华电影公司拍摄了影片《娘子关战斗》。他们赞扬说,“争夺旧关,是晋东战线最可歌可泣的一仗,可与东战场姚(青山)营殉国于(上海)宝山县城相辉映。”娘子关战役后,李振西又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最后又在晋南中条山坚持了四年抗战。
1941年5月7日,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向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全面进攻,并控制封锁了黄河北岸各个渡口。李振西率部英勇作战,在突围时,其部有八百官兵在后有追兵威逼、前是滚滚黄河、无路可退的紧急情况下,英勇不屈、死不投降,勇敢地跳进了滚滚黄河,为国捐躯。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又一英勇壮举,是继上海“谢晋元团“八百壮士”之后又一“八百壮士”。崤山战役崤山战役,也称为石大山战役,它是李振西将军直接指挥、主要由李振西部队作战的一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战果,也最为漂亮的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此役,《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有专门记载。石大山,属于崤山山脉的一座山峰,海拔1471.3米,位于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乡西北约8公里处。石大山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山岭重叠,周围地形险峻、复杂,多是羊肠小道,怪石遍地,山是光秃秃的石山,好多地方都不能攀登,和灵宝洛宁两县相邻,是卢氏北部要隘之一。
1944年5月,李振西率部,在参加了豫中(洛阳郑州开封许昌地区)战役后,撤退到卢氏进行休整。1945年5月中旬,日军木村经广师团(即第110师团)从灵宝进攻卢氏时,日军另一部第五独立警备队5000余人,首先占据了石大山及其周边地区,占据了有利地形。根据战前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制定的作战部署,国民党军队只留第4集团军(为杨虎城部队改编)96军177师(师长李振西)防守卢氏县城,其余卢氏国民党部队均撤退到陕西洛南一线既设主阵地固守,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胡宗南却不同意此作战计划,直接指令李振西率部夺回石大山,并切断日军向东、向西退路。可是李的直接上级们不同意,说这是胡宗南以及蒋介石要吃掉他们这支“杂牌军”,坚决不主张打。按军事指挥制度,李可以不打,但满怀着抗日激情的李振西将军坚决要求打,最后,直接上级才同意李带177师师部和两个团收复石大山。此役于1945年5月23日凌晨开始,25日结束,持续了两昼夜多,终于收复并坚守了石大山,把战旗插到了石大山山顶,打得敌人未能越雷池一步。29日逐渐恢复到战前态势。在战斗中,敌我双方反复肉搏了两、三次,李振西身先士卒,同官兵们一起,手持大刀,和日军展开白刃血战。177师里的中共党组织和党员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当时正值麦收季节,烈日炎炎,山上连一滴水也没有。重机枪的水箱都干了,士兵们只好以尿代水。后方供给不上,带的干馍块吃光后吃炒黑豆,但口渴难咽。官兵连续一、两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官兵们虽舌焦唇破,忍饥挨饿,但愈战愈勇,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此役共歼灭日军2千多人,佐藤联队长负伤,两个大队长被击毙,并击落敌机1架,击伤两架。我方两个连长及三百多名士兵壮烈牺牲。胡宗南对此次战役也十分重视,派出美国对空联络指挥官马桂尔到石大山,直接指挥12架中美飞机协同地面部队作战。走向光明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历史原因,李振西误入歧途,参加了蒋介石发动的反人民、反革命内战,但最终弃暗投明,走向光明,站到了人民一边。
1949年5月,李振西任38军中将军长。7月,38军在陕中,也称扶(风)眉(县)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后李带领38军败退到秦岭,又遭到人民军队的阻击,结果李振西带着部队(不足两个师的兵力)窜入到四川茂汶地区,妄图利用深山密林负隅顽抗,或伺机流窜国外。由于成都会战的胜利,这支部队已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已如惊弓之鸟,到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地步。
1950年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62军184师552团接受了歼灭李振西之第38军的战斗,而具体执行这一任务的是由团政委张敏、副团长江岗、参谋长曹树寅带领的2、3营以及师部侦察连,仅几百人。部队出发前,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龙将军还专门给李振西写了一封劝降信,劝他投诚或起义。根据李振西部队的情形,552团决定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解决相结合的方针,力争敌军起义或投城。军事打击中,552团根据古代兵法“兵不厌诈”的道理,虚张声势、真真假假。虽然参加战斗只有两个营,但他们对外称有两个师,将团指挥所称为“茂县前线指挥部”。他们进入茂县县城只有两个连,却故意在县城外兜了几个圈子,远远听起来脚步声、马蹄声响个不停,好像千军万马似的。加之夜间进城,也确实给敌人造成了错觉,以为他们有几个师的兵力。由于李振西部队不知底细,不明就理,不敢作坚决抵抗,而是边打边逃,节节败退。而552团是乘胜追击、步步紧逼,使李振西带领部队,先后逃往汶川威州、文镇关、紫金关、茂县的回龙山、土地岭、水磨沟一带。552团一面向回龙山一带发动进攻,一面派人送信劝其投降。李振西终于派出代表和552团代表谈判,552团趁机对其发动了政治攻势。
最终,李振西“大梦初醒”,于1950年1月21日率部5000多人,主动放下武器投诚,站到了人民的一边。旋即受任西南军区炮兵战略委员会主任,该年11月被构陷“军内反革命嫌疑”错捕入狱。
1975年3月以“材料失实”对李振西予以平反,安排其为陕西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后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12月26日在西安病逝,享年74岁。[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