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客,透视人间百态

 食品与生活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客,在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国人在乎的不全是宴席中美味,而是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热闹劲。不过,同样是请客,形式虽大同小异,目的却各不相同,效果也有差异。

我认为,请客的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求人办事型请客。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办事前的请客,另一种情况是办事成功后的请客。

二是夸耀型请客。如有些人在职务和职称升迁后的请客,有些人在得了一些意外好处之后的请客等,都可属于此种类型的请客。

三是节日型请客。这里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公众节日的请客,如在春节等一般节日的请客聚会;还有一种在个人节日的请客,这种情况主要有生日、婚礼等类型的请客。

日前几个好友相聚,又谈起孩提时“请客”的事,其实就是学着父母请客的套路,几个小伙伴在一起,酒杯里倒上凉开水,桌上没有任何菜,却也“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可见长辈的一言一行对小孩的影响有多大。

在我的记忆里,我所经历的第一次请客,是我20世纪60年代末当兵去部队前夕,父母考虑到许多亲友为祝贺我成功参军都送了份子钱和粮票,为了答谢就在家摆了几桌酒水请客,酒菜尽管不十分丰富,但主客都很真诚,印象深刻。

细心的人已经发现,近几年来很少有人请朋友到家里去做客了,但亲友相聚的概率并没有降低,只是请客的方式、方法和地点都发生了变化,多数到酒店、咖啡店或茶餐厅用餐,看上去更时尚、大气。但我觉得这样让亲情和人情味变得寡淡了,几杯酒,几样菜,几句不咸不淡的话,酒足饭饱之后,拍拍屁股走人。朋友之间似乎有交情,却缺少了友情,更没了热情、真情,那种亲近和人情味一点也“闻”不到了。

从前,大家请客去饭店,那里菜品种类多,品质好,环境也优雅,主人有面子,客人觉得风光。如今请客去饭店已成为普遍了,似乎与有钱或没钱无关,有钱人选高档的,吃山珍海;没钱的人去普通的小餐馆,吃些家常饭菜,不为吃喝,只为找个说话拉家常的场所。

按中国人待客的礼仪,待客总有个待客的样子。说实在的,个人以为家才是最轻松、最适合友谊和亲情生长的地方。如果请朋友到家里做客,相对比较随意,尽管如此也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但能让客人从餐桌上吃出主人待客的温暖和情谊,这些是五星级酒店都吃不出来的。朋友们在家里聚会,从电器到饰品,任何一个物件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可以滔滔不绝,也可以见啥说啥,在谈笑之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家请客也许没有好茶,酒也不是那么讲究,可情谊浓,除了朋友,谁会随便将真诚出卖?

也许是年纪大了更念旧的缘故,我还是喜欢像三十年前那样,将朋友们请到家里围成一桌,喝茶,饮酒,嗑瓜子,聊天……谁不想回去了就住下,感觉这样才是朋友。

过年过节总是要你来我往,请客是常事,可很多乡村老人过年过节期间却不喜欢外出,哪怕是城里儿女家,有的跟着儿女在城里过一次春节后就再不愿意去了,因为他们过惯了田园生活,在别人的地盘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父老乡亲,也不习惯城里人过年过节就上馆子。如今生活条件改善,已没有什么稀奇之物,而老人们更喜欢过年过节的那种氛围感家里老少一起动手,干得热火朝天,最后大家一起品尝劳动成果。吃着香喷喷的美味时,会感到亲情的味道更浓,觉得那才是过年过节的味道,是乡村一道独特风景。

不少人都有为求人请客的经历。有一些事情在常人眼里是办不成的,只好在饭桌上办,这就是俗话说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有一些本就是政策范围内的事,如果你不请客,事情就是办不成。记得十几年前,有一位战友在乡镇当领导,本身就有痛风,我劝他不要再喝酒了。可他说,没办法,上面来了人要请客,不请是对上级不尊重;同级来了不请客,说你对部门工作不重视;同事好友请你,如果不出场,说你是不给面子。后来一天只喝一顿酒都少见。只好白天陪酒,晚上治病。前几天我又遇到了他,他告诉我,近几年轻松多了,请吃请喝的少多了,痛风也好了。

我也了解到,近些年来请客风在很多乡村依然盛行,大喜、小喜都请,大生日、小生日都做,送的红包还特别大,不送怕见到老乡没有面子,只好顺应潮流。据媒体报道,如此请客,三年内没喜事的人家就“被贫困”了。

中国人是讲礼仪的,请客时席上还要按年龄、辈分安排座次,不然就容易得罪人。我老家就有座次安排失当导致亲友不相往来的事例。

请客或被请是人间常态,从请客中也可透视人间百态。如今在家请客的人多了,因为它成了待客的最高礼仪,如果你对我有情,就请你到我家里来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