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这种事,对领导来说属于“家丑外扬”!

 谋略那些事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
曹魏·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

【原文】

初,逊为大都督,诸将或讨逆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何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吴王闻之曰:“公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对曰:“受恩深重,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王大笑称善,加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译文】

译文太长略过,不影响阅读。


【解析】

昨天提到,刘备攻打孙权,陆逊带兵防守,一开始非常不顺利,底下的人不服陆逊,加上陆逊作战思路和众人不符,导致底下人对陆逊意见非常大。
任何领导,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想要再开展工作很难。
人事人事,人在事前,先把人搞定,事才能成。
所以,上面材料就是陆逊如何把底下这些对他不服的人搞定的记载。
综合来说,陆逊面对的这些人放在现在职场都属于难搞的,尤其是陆逊还是个年轻领导,且履历还属于不是很多很复杂那种。
这些难搞的人,有三种:
老资格,比如孙策时代就跟随的老将军,好比是职场中干了二十年、三十年的老员工。
皇亲国戚,孙权的同族、亲戚,好比是和领导沾亲带故的。
猛将战将,比如军功多、敢打敢冲的就将领,好比是技术业务骨干,离了就要你难受那种。
这些人不听陆逊的指挥,一方面是不太瞧得起陆逊,另一方面也还是自己仗着身份和老资格,再一方面就是为了自身利益考量,对陆逊决策的慎重。
对于这些人如何搞定?
上面材料并没有具体记录陆逊的具体操作,但却记录了陆逊说的一段话。
这给人的感觉就好像,陆逊把这个话一说完,然后这些人就都乖乖的听话了一样。
要我说,如果做领导真有这么容易,那天下能做领导的人多了去。
陆逊说的这话,不否认有用,但你要说那些老资格、关系户、猛将听完就乖乖的,那就有点天真。
但你要说他没用,那也不可能。
正常来说,新领导上任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统战大多数,根据不同的目标对象,针对性的确定对策。
所以,陆逊应该是在这事之后,肯定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谈话,然后才起到了作用。
至于谈了什么,这里就不得而知,也不能瞎猜,但从陆逊上面这话,还是能品味出不少东西。
因为陆逊这话是个开端、题眼,有了这话,然后进行其他操作就好办了。
具体来看陆逊这话有什么内涵:
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
做事说话别管你讲得对不对,首先第一点你要抢占道德至高点,或者说你得找政治正确亦或者最广泛共识,让别人无法反驳你。
此时陆逊军队中的最大的正确就是把刘备击败。
陆逊把这旗帜抓在手中,就已经利于不败之地。
而不相顺,何也?
话锋一转,你们都不听话、不服从命令,这是想干什么?
这就相当于一顶大帽子扣下来,你反驳也没办法,因为你反驳就可以说你破坏击败刘备这个目标,是内奸、投降派。
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
陆逊继续提到自己为什么被孙权任命。
当然,至于理由是什么,这里不去深究,关键是陆逊是孙权任命的。
你们这些人对我陆逊有意见没关系,但你们不服我却是在对抗孙权的命令。
这就好比,新领导上位,你不爽和他对着干,你是对他有意见,但你这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对抗组织。
退一步来说,为什么孙权不用你们,要用我,肯定是有比你们厉害的地方。
看不爽的事,自有他的理由,别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以仆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逊没说自己多牛逼,只说自己可以称道的就是一个忍辱负重。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
你可以认为是,陆逊这个人为大目标忍辱负重,不计较那些东西。
你也认为是,陆逊这个人记仇,你现在这样对他,他没什么,但他记在心里,将来会发生什么就说不准了。
当年陆逊十二三岁就开始撑陆家门面,而那个时候是陆家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场面陆逊没见过,陆逊不都走过来了吗。
你还可以认为,陆逊年轻,未来路还很长,发展很大,可你们差不多了,自己的子孙侄子不要考虑一下?
所以,这哥可以看做是陆逊的软威胁,但不打紧。
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
上面的铺垫说完,陆逊直接以主将身份下命令,这就是明确上下级关系的典型做法。
对于陆逊这些动作,孙权也知道,也和陆逊说了一些话:
吴王闻之曰:“公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
注意,孙权这话很有意思。
孙权没说,你陆逊对于这些不听话的人为什么不以军法处置,而是你怎么不和我孙权说?
这个就和现在很多职场领导一样。
你遇到很多困难,事后领导会讲,你怎么不和我讲,但他绝对不会说你可以怎么怎么做,因为他怕你以此作为依据下次真这样做。
但反过来想,孙权说的“你怎么不和我说”也不是这么简单。
之前的文章提到,领导用人的职位,自有他天生的属性和要求,或者说有些事情就是你坐上这个位置要承受要解决的。
比如说,下面员工的不服、对抗,都是作为领导的你解决职责范围之内的。
你说你解决不了,然后去找领导。
不排除这个有用,事实也的确有用。
但这个动作却非常丢分,因为你连最基本的你自己内部的事都没搞定,那其他的事你能搞定?
再换个角度来看。
陆逊手下不听话,陆逊找孙权解决,这像不像一个被欺负的孩子回家找爸妈哭诉,然后爸妈出面找场子。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用回家找爸妈,丢人不?
如此只会让下面人更看不上陆逊。
所以,陆逊可能会去找孙权吗?显然不会的。

【闲扯】
这些东西都是管理过程的潜规则,属于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简单来说,你要是办事过程中,自己权限外的事,你搞不定去找领导沟通协调,这个没什么。
但你自己权限内的事情搞不定,你去找领导解决,只会觉得你不可承担此任。
就像上面说到,职场中有些事,就是对应一些位置要承担的,不会因为谁坐这个位置就会有差异。
古话说宰相起于州郡,这其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古代官吏分开,官一般可以慢慢升迁,而吏一般由本地人家担任,于是很多吏会被一些家族垄断。
而地方官并不了解地方实际政务,往往会被这些吏给操弄或挖坑。
就好比说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就被地方小吏给弄了。
司马光一开始搞不定这些吏,后来干脆直接杀人立威才镇住场面。
手段是有用,但在当时士大夫眼中普遍认为司马光这做法太没水平,同时也都看清了司马光长于务虚、短于务实的弊病。
所以,宰相起于州郡的内涵是官员得在地方上和这些小吏斗一斗,你要真能把你手下镇住、管好,你才算是有资格竞争宰相。
你要是地方小吏都搞不定,你还能做宰相?扯蛋哦!
之前我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试炼。
每个人命中都会有发生一些事,或好或坏,这些事存在的真真意义是上天对你的试炼,看你有没有准备好进入下一个阶段,去承受一些更贵、更重的因果。
突破试炼就是人不断往上的过程,你过不去,也不见得会天塌了,只不过你就止步于当下,仅此而已。
职场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