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团子的往事

 冬歌文苑 2024-05-14 发布于北京

团子的往事

每逢春节过年时,常武地区尤其是武南一带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要做几笼团子的,做团子的米粉是用糯米粉按比例再加点粳米粉混合而成,加些粳米粉是为了做成的团子吃起来软硬适中,更加可口,团子里包的馅是用碎肉末、或用猪油渣与萝卜丝拌合而成,其它还有用青菜肉馅、豆沙甜馅等等,这样做成的团子人人都喜欢吃,真是好吃了不得了!但我以前曾经吃到的团子并不是这样的,下面先来说说滚团子。

记得在我还没有上学读书前,母亲带着我去一亲戚家,但见他家的团子是用这样的方法做成的,即先把剁碎的青菜馅搓成一个一个比乒乓球还略微小一点的小圆球,然后把这个很湿的小圆球放至盛着米粉的盆子里,反复的来来回回地滚动着,让小圆球利用湿度不断地沾上均匀的米粉,直到小圆球沾的米粉形成一定厚度时,我记得大约只有薄薄的3~4毫米厚,再轻轻拿起来放入已烧沸的开水中煮熟,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团子,其实不叫包团子应叫滚团子了,其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点米粉,应是那时粮食紧缺时尽量以青菜萝卜代粮的“创新”方法!

再说一下用野草掺和做的团子,同样也是为了节约粮食,以前的村民们还会采割一些如今已不再吃的野草,例如常州人说的夜篷头草,学名叫益母草,以及棉茧头草等等,这些野草在田野中、路旁和河边等地方几乎随处可见,但应尽量挑嫩一些的采摘,拿回家洗净切碎捣成碎末后,再使劲揉进米粉中,这样做成的团子颜色很是好看,呈草绿色,闻之有一股清香,但吃到嘴里有一种怪味,尤其是揉进了夜篷头草做成的团子,就有那种说不清的苦涩味道,若是用棉茧头草掺和后做成的团子虽然清香不如野篷头团子,但味道和韧性比较好,吃在嘴里很有嚼头的。小时候我母亲带着我们弟兄俩去前黄街上拍个合影照,在回家途中,她就沿途一边走一边找,割了好多野篷头草的嫩梢头回来,做成了这样的绿团子,这件事让我记忆尤深,难以忘怀!

其他还有做糠饼团子的,在那1959~1961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我还吃过用米糠粉做成的糠饼团子呢,但因米糠粉没有糯性,离散性比较大,不易搓捏成团,做成的团子遇水易化开,难以做成团子的,更经不起下锅烧煮。但这也难不到那些巧妇们,她们会把加水后揉成的糠粉面团,先摘成一个一个小团团,然后逐个把糠粉小面团放入海碗的底盘里,利用碗底的圈沿模型,用双手压一下碗口,就能把糠粉饼压成圆饼了,这样的东西既然不能用汤水煮,那就用热锅烘烤法把之烤熟了吃,烤熟的糠粉饼闻起来也是挺香的,但食感口味实在难吃,也难以咽下,让很多不懂事的小孩子们不愿意吃这样的东西,实属是那个时代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白米饭飘香,包馅团子好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于2024年2月6日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贾福兴,男,1952年生,建筑工程师,空闲后喜欢写些文章,多篇被《常州日报》,《武进日报》刊用。在工作岗位上时写的20多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均被国家级建设类期刊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收录。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