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辩证”是一个伪概念

 九不同 2024-05-14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在中医界,凡是谈到经方,就必然会说到“六经辩证”,但是这个“六经辩证”的概念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其实根本不存在“六经辩证”,或者说这个概念就是错误的。
          
我常说中医理论,是将错就错的经验医学积累起来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里面有很多迷雾,对于初学者非常不友好,如果初学者因袭守旧,看不懂里面的本质的东西,就会浪费大量的时候试错,这也是中医难学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纠正一下学中医的朋友脑子里的观念。
          
不存在“六经辩证”!
只有“六病辩证”,或者说“八纲辩证”。“六经辩证”是一个误会,是一个将错就错沿袭至今的伪概念。
          
为什么我这样讲?
起码张仲景就没有说“六经辩证”,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根本没有提到“六经”,而是“六病”。《伤寒论》的篇目里,明明就写着:辩太阳病,辩阳明病,辨少阳病,辩太阴病,辩少阴病,辨厥阴病。他并没有写辩太阳经,辩阳明经,辨少阳经……
          
“六经辩证”这个概念最早是宋代的一个医家叫朱肱,在他的作品《类证活人书》当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一直到了宋代才正式把三阴三阳称之为六经。
          
  
那为什么后世的医家会产生“六经辩证”这个概念呢?    
这是因为后世医家把《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里的内容跟《伤寒论》对接,产生了误会。
《黄帝内经》是针灸家的医经理论,跟汤液治病的经方理论,是不一样的思维的。针灸是用经络理论,而经方,是用汤液本草理论。
          
因为在五胡乱华到隋唐这三百年间,中华文化几乎断层,中医理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所以后人解读前人的医学理论的时候,产生了歧义。
请参考我的文章:关于《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的由来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里的条文跟《伤寒论》里的提䋞,有很相似的症状,导致了后人牵强附会。但是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里的治法来看,三阴都是可以用下法的,显然与《伤寒论》完全不同。可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里的三阴三阳,其实是指经络,而且是指热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陆渊雷医学论文集》里的一篇《伤寒论概要》来看。在这里不详讲。
          
“六经辩证”这个概念的错误,是用经络理论来解读《伤寒论》造成的。
          
我跟同行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但是有朋友还是坚持伤寒六经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里有很多条文,都提到经穴,知乎里甚至有一位朋友,甚至说反对经络解读伤寒的人,都是无知妄说,明明伤寒论里都有写经络穴位,何以视而不见呢?
          
针对这些见解,我在这里再破一下疑。
          
首先呢,在张仲景的那个年代的医生,基本是都是针药并施的,而且重针灸轻汤药的,所以张仲景写书的时候,提到经络穴位,是很正常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一本临床指导的书,临床上什么方法好用,就用什么方法。所以,书里写到经络穴位,是习惯而已。    
          
其次,人体抗病,不可能是由一条经络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层面一个区域去抗病的。人得外感病,也不会只有某条经络得病的,而是侵袭整体的。所以,在临床上用汤药,是不可能只治“某经”的。比如太阳病,如果理解为手足太阳经得病了,在临床上就会非常的狭隘,会被现实打脸。
          
再次,张仲景《伤寒论》里的辩证的逻辑,就不是经络,而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们俗称的八纲,换句话说,诊断出患者得的是太阳病,还是阳明病,不是以患者的经络症状作为诊断的标准,而是以病位病性来作诊断标准。
          
经络是线,一条线的症状,是不足以定性疾病的。
          
民国有一位针灸大家叫承淡安,他注释《伤寒论》就用针灸经穴来代替药物治疗,他治六病各篇的取穴时,就不是只在对应的经络上取穴,比如治太阳病,就不只是在手足太阳经上取穴,还在要胃经上取,如此等等,之所以这样取穴,是因为人体抗邪不是某条经络能完成任务的,而是身体整个去抗邪的,所以即使针灸取穴,也是在不同的经络上去取穴,形成立体效应,产生整体效能去抗病
          
服汤药,也是先入胃,然后分布全身的,药物对某些经络有敏感性,这只是经验医学,不是严谨的医学体系。元朝的张元素搞出来的经络药性理论,是完全背离古中医的思想,是他自己的经验医学,里面牵强附会的东西很多。自从张元素之后,中医的医术下降的原因,就是后世的学医者被带到阴沟去了,以经验医学来代替理论医学。    
          
“六经辩证”这个概念时至今天,应该抛弃,但是因为沿袭已久,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习惯,所以还会继续“错下去”,但是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心里应该明白里面的是是非非,这就可以了。
          
今天的文章,有一些难理解,如果走过一段中医学习之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的朋友,应该能读懂。今天写到此,欢迎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