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五课《大学之道》课件及教学设计

 昵称503199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课前导入: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学习目标:

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必要的文言常识。
2.再读文本,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及其关系。
3.三读文本,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文学常识: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五经”+“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礼记》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大学》的来源: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课文,找出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再读文本,把握字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一段文本解读: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逐渐递进。

4、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请同学们熟读本段,小组合作交流。

 1.“八目”是什么?“三纲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纲是宗旨,八目是步骤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是根本,为什么?

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本文总结

思考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阅读钱理群教授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结合社会实际,再次谈谈你对“人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的个人看法。

以下为课件预览,共28张pp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