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这个地方,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更难请的主

 南山木铎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资治通鉴》记载: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徵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徵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这段话的意思是:起初,南阳人樊英,年轻时就具备深厚的学问和高尚的德行,名声享誉全国,他隐居在壶山的南面。地方州郡的官员多次以礼相邀,希望他能出仕,但他都没有答应。朝廷的公卿们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等科目的人选,他也没有应征。东汉汉顺帝特意赐予策书征召他,他仍然没有赴任。同年,汉顺帝再次用策书和黑色、浅红色的丝帛作为征召的信物,准备了隆重的礼节来征召樊英,但樊英坚决以病重为由推辞。皇帝下诏严厉责备当地的郡县,命令他们务必把樊英护送到京城。

樊英迫不得已来到京城,却声称有病不能起身;即使被人用轿子抬进宫殿,他依然不肯屈服。于是皇帝安排他到太医院修养,并每月送去羊肉和酒。后来,皇帝专门为樊英设置了讲坛,让公车令引导,尚书陪同,赐给他凭几和手杖,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经常向他咨询国家治理的得失,并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再次声称病情严重;皇帝便改任他为光禄大夫,并允许他告假回乡,同时命令当地官员供给粮食,并在每年的特定时节赠送牛和酒。樊英坚持辞去官职,不肯接受,但皇帝下诏明确指示,不允许他推辞。

樊英,字季齐,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隐士和学者,出生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并非同一时代人物。樊英以精通《易经》、擅长占卜而闻名,且品德高尚,被时人誉为有道之士。

关于樊英“比诸葛亮还难请”的说法,并非直接的历史记载,而是后人基于一些事迹对他难以出仕特点的一种形容。历史上,樊英确实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表现出了淡泊名利、隐逸山林的高洁之志。

樊英拒绝朝廷征招的故事,主要有以下几个:

屡辞征召:东汉后期,樊英的名声远播,多次被朝廷征召,但他都拒绝了。据《后汉书·樊英传》记载,汉顺帝曾连续征召樊英,甚至派特使带着礼物、诏书以及皇帝的亲笔信前往邀请,但樊英仍然推辞不去。直到皇帝派人强行将他抬到京都洛阳,樊英才勉强入朝。

廷对不屈:入朝之后,樊英在与皇帝的对话中保持了学者的尊严和独立性,不因权势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有一次,在与汉顺帝的对话中,樊英拒绝按照宫廷礼仪下跪,他说:“天子与臣子应该以礼相待,我虽然地位卑微,也是有尊严的。”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大胆且不合常规。

预言地震:樊英还因准确预测了一次地震而名声大噪。据说,在他入朝不久后,洛阳发生地震,樊英事先有所预感并告知了他人,此事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也使得朝廷更加重视他的意见。

归隐山林:尽管在朝廷中获得了一定的礼遇,樊英最终还是因不满官场风气和不愿参与政治斗争,请求回归故里。皇帝虽不舍,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樊英得以返回家乡,继续他的隐居生活,教授弟子,传播学问。

樊英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精神自由、不慕荣华富贵的价值观,他的形象成为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颂扬的对象,虽然与“比诸葛亮还难请”这一比较更多地是一种民间传说或文学加工,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能够坚持自我、不为世俗所动的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