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精神内守,只管精神内守

 福田小院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问: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请问精神内守,内守什么,怎么内守?恬淡虚无是什么状态?真气是什么?还有病等,请你说说。

对我而言,在开始,精神内守,守的是本性,是本心。要切入正确的内守,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要认识自家的本心。(在我的语境里,本性和本心是同一回事,两个不同的词汇表达指的是同一种存在。)

本性或本心的特点是:妙明,不动,清净,无染,不着,超情,等等。如何认识它,识别它,总说是:六根为门,六尘为引,六识为观察之点,觉知为工具,静心为条件……具体有很多方法及引导,如楞严经中眼门见性的引导,耳门圆通方法的引导,以及其他经典的观呼吸等等。

当你认识或识别了自己的本性或本心之后,真正的内守就开始了。开始,你练习守着这清净光明的真心之体,守着守着,将有一个翻转。开始是谁在守这个妙明真心呢?当然是意识,是念头。而守着守着,情况就变了。变成了妙明真心成真守,而意识、念头等成了被守。

因为妙明真心,本来是我们里面的主嘛,意识、念头是客。开始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忘失本心,远离真主,而念头、第六识等客人反客为主,当我们开始修行内观,当然最开始的观察者是念头、是第六识了,但修着修着,诸法就各就各位了:客人重新成为客人,主人再次变成主人。

所以精神内守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念头、以意识,守自性,守本性,守妙明真心。第二个阶段是以自性、以妙明真心,守意识,守念头。守本性,本性守,在这两个阶段恬淡虚无和真气,还未出现。当进入第三阶段时它们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无能守,无所守,寂灭了守的意识。妙明真心还回妙明真心,意识还回意识,念头还回念头,内在的一切存在各个自然。其中没有风存在,没有力存在,内在就像煦日在空,晴和的没有风、没有任何动静的春天一般,只有诸法生长的默然。

这个时候恬淡虚无和真气出现。恬淡虚无就是我们里面虚无的天空,而真气就是那静止的风。静止的风是什么?静止的风还是风吗?风静止时还存在风吗?存在,它便是真气。静止的风还为真气。真气就是我们里面静止的风。

就像外在的风静止了,它潜伏于山川、树木、石头,每一样事物的里面。当我们里面的风静止了,它们在心、肝、脾、肺、胃等每一个脏器里,无事、无为的静静的滋养它们。这个时候,每个脏器、每个细泡是安顺的,是和谐的,是静谧的,不会有病或不和谐出现。所谓病,只是脏器内在的不和谐,不协调而已。

对我来说,黄帝内经的这四句话的排列是: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精神内守是因,恬淡虚无是相状,真气从之是果,病不起是果之果。

事实上,这是一个由心及身的练习。但身体怎么样那不是重点。我们修行,只修因,不管果。对我来说,精神内守,是开始也是结束。我的修行起于它,也止于它。只管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不从,病来不来等,那不是你要管的事。

且“精神内守”之后的事也没什么意义,因为无常故,恬淡虚无不会一直在,因为无常无我故,真气不会居而不变,所以管它们没多少意义。而身体病不病,更是末梢节的事,因为即使你身体一辈子不病不痞,它也会渐渐衰老,渐渐消亡,管它或在乎它有什么意义呢?给它吃,给它喝,呵护它,让它安而已,别对它祈求太多。

所以,诸修行者,来了解精神内守,只管精神内守。你可以在你的心里,在你自己的黄帝内经版本里,来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这十二字删除,只留“精神内守”。

来,了解精神内守,只管精神内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