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苏52 苏轼在南京(12)东坡的至痛时刻

 无犀之谈 2024-05-14 发布于北京

元丰七年(1084)七月二十八日,金陵,苏轼刚满十个月的小儿子,夭折。

十个月前的黄州,苏家添丁,侍妾朝云为东坡诞下一子。

我一直不太理解,苏轼为何要为这个小宝宝起名为“遯”。

遯,通“遁”,这个字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逃”,组词的话,也没有任何一点积极的意味,比如遁世,遁士,遁化,都与逃避、隐居有关。

此前,我曾在《重新认识苏东坡——惬苏篇》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苏轼为四个儿子起名的问题。(《四个儿子的名与字,是苏轼的人生掠影》——点击标题阅读)

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每一个孩子的名,都与他们出生时,苏轼所处的境况有密切关系。

到了四子诞生时,苏轼在黄州四载的沉淀之下,似乎也有了归隐之心。再配合他为小宝写写的诗,更能理解其中苦衷与用心。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或许,“遯”这个字的煞气太重,或者是消极的隐喻过于袒露,天之收人,也算一种遁了。

小宝宝的夭折,让这个刚刚看到一丝转机的家庭,再次陷入悲怆的情绪中。

苏轼曾用四个字来形容幼子:颀然颖异——长得漂亮、反应机敏,聪慧过人。

苏遯还不到周岁,甚至没等到抓周的仪式,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轼没来得及观察幼子的爱好和性格,但在他的记忆中,小婴儿在爬行或学步时,也会有意识地向着书籍的方向靠近。公号:无犀之谈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日常,这位年近半百的老父亲在观察小宝宝的一举一动时发现,小生命尚未觉醒,却仿佛有了是非善恶的识别心和判断力,在摇头时,无比坚定。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生活中的欢乐已经非常稀少,只有在陪伴小宝宝的片刻,苏轼才会发自内心的欢笑、欣喜。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佛家有言,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皆为恶业。好吧,这一次,幼子的离世,实在是受了自己的恶业所累——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华严经》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用柴草将这小小生命的冰冷的身体包裹好了,痛苦的人生,转瞬即逝。

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维摩诘经》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埋葬了幼儿,归家时,那双手怀抱着的,还有什么呢?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这是苏轼为悼念亡儿所作的第一首诗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诗末一句“老泪如泻水”,人同此心,悲痛欲绝。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