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向预测3】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辨别、处理能力

 清新语文郑刚 2024-05-14 发布于陕西

往期回顾

【备考】2024届高三名校优秀模考作文:实用类议论文

【备考】高考语文各模块思维导图、例题

【备考】2024届高三名校优秀模考作文 |思辨类作文题+优秀范文

【备考】2024年九省联考四篇作文点评及导写

【备考】高考作文如何做到“文脉清晰”?

【备考】诗歌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

【备考】九省联考“交错带”,写作指导+范文

【备考】二元思辨:“我应当”与“我愿意”

【技法】高考作文中素材的运用技巧

【备考】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如何论证——五大论证方法例释

【备考】高考作文:如何写好议论文主体段,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小结句

【备考】100篇作文总结出的『12个万能句式』,让论证走向深入

【佳作】二元辩证:有备与无备

【备考】读写结合类,一元带多元作文题:摆渡者的自我定义

高考改革方向,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佳作】二元递进作文题:外在提醒与内在提醒

2024年11月华大新高考联盟联考:“多元”与“单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佳作】2023年全国甲卷优秀作文,科技、时间、人,用人文精神对抗异化

【佳作】2023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文明互鉴,包容发展,美美与共

【佳作】2023年新高考1卷优秀作文:故事的力量

【佳作】2023年新高考2卷优秀作文:自己的空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技法指导】高考作文如何有烟火气、大气、灵气、书卷气?

【独家放送】2023年高考作文题解析,关注高考作文的“底层逻辑”,让备考有章可循

【备考】一篇“万能小说”串联全题型

【考向预测1】信息时代,要学会科学分析(深圳二模)

【考向预测2】多元思辨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10个+优秀范文

【备考】高考语文自查表,各题型的应对策略(2024老高考版)

[备考]高考语文最后一讲PPT,题型+方法,全面细致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时代“专家”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重要;某些媒体一再报道个别专家不负责任言论的消息,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可信;但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又发现,袁隆平、屠呦呦这样专家的可贵。某权威媒体调查:3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言论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65%的人认为专家值得信赖……由此引发的思考和争论还将持续且深入下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前瞻】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必备素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中“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中的多个能力。从2021年信息类文本阅读以“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为主题的选文,到2023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以“竞争性真相”为主题的选文,从2021年语言文字运用中“网络线上线下”的选文,到2023年“时间·技术·人”作文题,高考试题不仅没有回避媒介素养这个时代热点,同时还有意识导向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信息搜索、信息整理、数据处理、信息转化、批判思维等等方面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异常便捷,拉近了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让一些冒牌专家和不良媒体浑水摸鱼,致使人们对专家不仅没有敬畏之心,反而多了抵触。但说到底,除了相关部门加强作为,让假专家无所遁形,更需要普通民众提高媒介素养,能够获取信息、甄别信息,不让真专家“受伤”,也不让假专家“得逞”。

【审题立意】

材料第一句话是对整个材料的概括,“互联网时代'专家’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然后从两个层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具体说明,第一层陈述了互联网时代“专家”面临的尴尬境遇,第二层通过权威数据显示出,现阶段信赖专家的人不到10%,一半以上的人群对专家持怀疑态度。最后一句话是对写作任务的提示,“由此引发的思考和争论还将持续且深入下去”,其中的“此”就是指上文提出的针对专家信任与不信任的现象,而“思考和争议”则要求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理性和全面的分析,然后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导致专家掉下神坛,成为被质疑的对象,材料中给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的同时虚假信息覆盖面极广、信息传播极快,导致虚假信息也很难去核实。而大众往往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待网上的信息,也更偏向于去网上寻找能佐证自己观点的信息。

二是一些不良媒体为了点击率和流量,放弃媒体公正客观真实的职业操守,报道的虚假消息混淆视听,把一些不实的信息冠以“专家”的名头,久而久之,大众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质疑媒体的同时也怀疑专家的真实可靠性。这些都导致大众形成一种错误的感知,即自己完全掌握正确的信息,不需要专家的建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看到了那些有智识、有担当的专家,他们在关键时期的言论,能让我们廓清迷雾,踏实安定。当然,从专家角度看,“术业有专攻”,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谨言慎行。其次,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专家的言论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最后,专家建言献策时也要接地气,不能以“不食肉糜”的优越感凌驾于大众之上。

对大众而言,要有与互联网时代匹配的媒介素养,能独立思考、辩证思维,能够从正确的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信息搜索能力:个人需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能够使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等工具来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2. 信息鉴别能力:个人需要具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包括辨别来源的可信度、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等。

3. 媒介批判能力:个人需要具备对媒介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辨别媒体传播中的偏见、误导和虚假信息。

【参考立意】

①专家要担当,发言应慎重

②敬畏知识,理性思考

③培养媒介素养,学会甄别信息

④假专家需要我们明辨,真专家依然值得信赖

⑤专家不是神明,犯错情有可原


【优秀范文1

借助专家慧眼,洞鉴纷繁世事

陕西省 勉县武侯中学  郑娟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当歌曲优美的旋律响起,我总是充满感慨,人类群星闪耀,指引着我们洞察纷繁复杂的世界,找到行动的正确方法,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点评:耳熟能详的歌词背后是人们面对日益复杂世界的困惑,种种困惑不仅是对专家们真知灼见的渴求,也是不断培养我们洞察能力的好时机。)

信息时代,泥沙俱下,很多伪专家大行其道,在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上,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但实际上要么是危言耸听,要么就是迎合市场。而那些真正的专家,有的在图书馆皓首穷经,笔耕不辍;有的在实验室科研攻关,研发创新。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最重要的科研上,鲜有时间抛头露面,更不会以此博取流量和金钱。(点评:信息时代下,给假专家提供了大量抛头露面的机会,瑕不掩瑜,真正的专家们还是始终如一地在本专业领域内坚持)

当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我们才知道袁隆平;当赢得诺贝尔奖,我们才知道屠呦呦,当非典和新冠肆虐,我们才知道钟南山、李文亮、张文宏,……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工作,田间地头、科研楼所、医院病床等等,就是他们身影所在。而当国家和社会需要他们站出来时,他们用自身专业领域的学识和经验,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发出声音,廓清认识的迷雾,粉碎肆虐的谣言。(点评:紧承上一段,以事实为真专家证明,他们的专业学识和担当精神经得起时代和实践的检验

那么,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何查证,获得正确的认识呢?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常识,而不能事事迷信专家的权威。所谓常识,是指人们普遍掌握的知识,是人们共同认知的基础。常识可以是关于自然界、社会现象、人类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常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也是人们思考和判断的依据。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基本的生活常识要具备,要有自己的主见。电视上倡导顿顿喝绿豆汤的养身“专家”,五十多岁就病逝了;而有的广告也会拉大旗作虎皮,看似是专家,实际上是演员。(点评:从信息时代下人们应具备的认知角度立论,针对一些日常问题,抛开专家们建议,回归到问题本身,常识性的判断理应是人们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对于一些公共事件,须知,眼见未必为实,耳听就更难为实了。一事当前,首先进行事实判断,看是不是真有其事;然后进行是非判断,看是对还是错;然后进行价值判断,看有没有关注讨论的价值;最后,再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其好坏。尤瓦尔·赫拉利指出,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被蒙蔽;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社交媒体的夸大其词、谋利者的虚假声明、无知受众的感情用事。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中指出,真相分为四类,包括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和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这些互相影响的真相可能发生在任何事件中,并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在这个时代,“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点评:纵深探讨,信息时代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关注以及其背后真相的渴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并且根据两位社会学专家研究再次指明信息时代“真相”本身的复杂性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家是某个领域的权威,当我们遇到一些专业领域的问题时,要向相关领域的权威求助。生病了,与其在网上查,不如去医院就诊;咨询学习方法,与其刷抖音,不如到学校咨询老师;想扩充知识,与其看推文,不如买本科普著作或者到知网下载专业论文,等等。(联系现实经历,当有困惑或遇到问题时,网络寻求更让人疑惑不解时,应回归真实的生活,向身边的专家们求助

我们都是信息海洋上的冲浪者,唯有坚持独立思考,拥有批判性思维,有能力去寻找真知,才能借真专家的慧眼,回避假专家的“障眼”,洞察纷繁的世事。(点评:结论水到渠成,信息时代在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借真专家的智识,在时代立足不被乱花迷眼

【总评】行文紧扣题目的同时又纵向延深,首先简洁明了地指出真假专家的区别,以不可辩驳的事实为真专家证明。其次纵向立论,身处信息时代,从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认知素养谈起,面对日常问题,常识性的判断不可或缺,而对一些公共事件则需要更加谨慎地理性判断,况且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真相”的复杂化。面对这种现象,最后提出可付诸实际的建议,从网络回到现实,用思考代替发问。

【优秀范文2

镜铨权威须辩证,兼收并蓄是正道

陕西省勉县武侯中学 雷鹏骅

互联网时代,过载信息如汹涌波涛日复一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查找信息只需要一个回车键,使得人们不再依赖专家获取信息。同时,专家的门槛降低,和一些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专家公信力下降。民众对要不要信任专家莫衷一是,驻笔覃思,唯有立足实际,对专家的见解辨证思考、理性认知,只有扬明察之帆,才可达真知之岸。点评:概括材料,指出材料指出的核心问题,即人们对要不要信任专家产生了分歧。然后提出中心论点,需要立足实际,对专家的的见解辩证思考、理性认知。)

专家,往往是某一领域内有充分知识和经验的佼佼者。对于专家来说,不能因大家对专家的质疑,而不敢在公共领域发声。黄钟不自弃,瓦釜定难鸣。正是因为真专家不发声,才给了伪专家大行其道的机会。专家固然要心无旁骛,倾心于专业研究,但当遇到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事件时,也应像李兰娟、钟南山、张定宇那样,勇敢地承担使命,让民众获得权威的信息,才会减少民众“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对于民众来说,在如今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浪潮下,互斥的观点各执一词,杂糅的思想蜂拥而至,正确的、经由实践检验的、为大众所认可的权威如暗夜徐行的引路人,似雾中航行的指南针, 追随真专家,使我们行路更加从容坚定。点评:从专家与民众两个角度,阐释如何才能减少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专家应该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公共事务发声;民众应该追随真专家,而排斥伪专家。)

诚然,专家固然高瞻远瞩,但并非深谙万事。人非圣贤,即使在自身擅长的领域,专家也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如今人们把专家请上神坛,塑造成庄严肃穆的、毫无瑕疵的神像,对其顶礼膜拜,未免极端而又偏激。兼听则明,就像针对疑难杂症,医院常常会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国家针对重点的项目,也会邀请该领域的众多专家进行论证,寻找最佳方案。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我们依据常识判断即可,而遇到大事难事,不妨多找一些专业人士,听听他们各自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根据情况再进行判断取舍。在三星堆的新一轮发掘中,国内30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文物保护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学、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的合作,让考古更加科学有效,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因此,只有培养去伪存真的辩证意识,筑牢独立思考的精神根基,强化求是务实的理性判断,方可免于身陷错误思湖的泥淖。点评:更深一层展开论述,强调科学并不等于真理,科学家不是神明,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因而,专家犯错在所难免,民众对此要理性和宽容。同时,需要有“兼听”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部分专家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缺失,民众造神观念的根深蒂固,大众传媒的自发性与商业性,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解构消亡……这一切编织成了无止境的信息牢笼。这些无不在向新时代青年提出衷告:镜铨权威须辩证, 兼收并蓄是正道。点评:总结全文,回归材料,照应题目。)

【总评】结构简明 ,语言典雅。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简明。开篇回扣题目,指出互联网时代下导致专家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并指出面对此种现象,民众应理性思考。据此文章分两个角度立论,对于真专家而言应勇担重责敢发声,对民众而言应破除个人崇拜,遇事兼听则明,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尾再次多角度总结媒体时代难以获取真实信息的原因,以及青年一代面对此种困境的解决之法。从题目到正文,文章语言典雅整饬,为冰冷的说理增加了些许的诗意。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